摘 要:緊扣人才培養這個核心問題,明確主體目標,從專業培養方案入手,引入創新實踐環節,強調教學團隊的建設,旨在提升本專業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關鍵詞:人才培養 創新實踐 教學團隊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4(a)-0224-01
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是“生產”具有知識與能力附加值的人才“產品”[1],衡量一所學校辦學質量和效益的基本標準,就是其人才培養質量如何,因此,教學工作的每一步都離不開學生這個主體,學生的成就決定著我們教學工作的成敗。
學校自成立以來一直定位于教學研究型大學,這就注定了我們的學生培養是以應用型人才為主,而通信工程專業的學科知識科技含量高,覆蓋的知識面廣,因此,對我們的課程體系設置和教學團隊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課程體系設置中創新實踐環節的引入
不能照搬照抄“985”等大學的培養模式,又要與獨立院校和高職高專的應用型培養方向有所區別,因此,我們應采用創新應用培養模式。學校提出了“建設一所工科優勢突出,航空特色鮮明,為國防科技工業和江西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與智力支撐的多科性教學研究型大學”的發展目標,積極開展航空工業發展和江西地方經濟建設的調研,依靠教學團隊的專兼職核心人才,按照“理論基礎與工程實踐相結合、專業能力與綜合素質相促進、學科知識與創新意識相匹配”的原則穩步推進人才培養方案改革[2]。
自通信工程專業開設以來,通過不斷的探索實踐,制定了一套完善的“二渠道、三層次、四環節、不斷線”的實驗實踐教學體系,實現了“航空知識與通信技術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專業學習與個人興趣相結合”的個性化發展平臺(見圖1)。
2 教學團隊的培養完善
保障這套創新實踐教學體系具體實施的就是我們的教學團隊,即是我們通常說的“誰在教?”的問題,這是我們實施的核心,在整個課程體系的建立和實施過程中,教師是具體的執行者。
大家都知道,教學團隊的運行、管理應該以核心課程建設為基礎,強調負責制、校企聯盟、青年教師培養[3],但是要做到這一點談何容易。
團隊當然是依托專業教研室,但教研室成立之初就是從電子、自動化抽調的人員組成,由于地處江西,人才引進的速度一直比較緩慢,所以只能是對現有人員進行培養,但現有的各種教學、科研工作量繁重,使得大家很難抽身,只有發揮大家的力量,實行負責人制,組成專業核心課程群教學隊伍,同時,負責相關的實踐性環節和科技制作;教師走進企業進行培訓,聘請企業到學校進行培訓的互動機制;以現有教師培訓為團隊管理的核心,著重培養教師的教學方法以及責任心,支持青年教師的發展,實現教學和科研的良性循環,特別注重教師的個性發展,即統一大綱、統一考試,但不要求統一教案,也不要求統一進度,每位教師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效果最佳的方式進行授課、指導。
在此基礎上,教學團隊還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建立多樣化人才培養觀念,使學生成為知識豐富、品德優良和本領過硬的應用型學科專業人才;重視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積極鼓勵勇于創新、自由探索和獨立思考的良好氛圍,使學生創新才能得到施展,培養更多更好的新知識、新技術、新學科的創造者。
3 以學生的收獲作為檢驗標準
自2001年以來,本專業先后5次調整和完善人才培養方案,逐步構建了具有自己特色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形成以專業平臺課程為基礎,現代通信、航空通信二個專業方向課程成為全方位的專業課程體系。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就業的去向等自由選擇所修的專業課程、以此擴展學生的專業知識面[2]。
完善的多渠道創新能力和實際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開拓了學生的專業視野,啟發了學生的專業思維,也強化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近年來,我們的團隊在學生創新實踐教學建設中做了這幾方面工作:
首先,依托各級政府和企業為學生提供的各種競賽機會,結合特色人才培養要求,先后成立“挑戰杯”競賽組、航空航天模型競賽組、“安利杯”計算機作品競賽者、“飛思卡爾”智能汽車競賽組和電子設計大賽組,為學生參與創新項目研究活動提供基礎平臺,在大二的時候就讓學生學會選擇取舍,建立自信。
其次,充分利用實驗教學資源,與學生科協結合,由實驗教師牽頭,讓科協的學生來維護上課實驗用的儀器設備,最后由實驗教師驗收的形式,既解決了實驗設備維護的難題,又將學生的科研活動延伸到具體教學活動中,加深了學生對實驗的理解。
抓住國家在航空業高速建設和通信產業發展的契機,先后與洪都航空工業集團、大唐移動通信設備有限公司、中興軟件技術有限公司和北京泰亞東方通信技術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建大學生實習基地,使得學生依托實習基地完成生產實習、畢業實習任務,確保了實踐教學環節的質量和效果,同時又讓學生提前接觸到企業,為進入企業奠定基礎。
而近年我們通信工程專業的學生在國家、省及地區性比賽的獲獎次數逐年提高,同時學生的考研率一直位居學校的前沿,本科生申請專利、發表論文的數量也呈現了一個可喜的增長勢頭。
參考文獻
[1]劉偉.發揮老系優勢建設一流學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2):9-13.
[2]付崇芳.創新人才在培養模式中的探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4):27.
[3]郭愛煌,胡宗福,等.通信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核心課程教學團隊建設[J].中國電子教育學會高教分會,201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