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木塞是由軟木制作得來的,而出產軟木的樹就是栓皮櫟。
說起軟木塞的歷史,那不得不提起葡萄牙和它的栓皮櫟林。無論歷史如何變遷,瓶塞的材料如何被替換,而用栓皮櫟制作的軟木塞總能在一場場變革中保存下來,終于上位成功,成為主流。
軟木塞是怎么制作產生的?
葡萄酒對軟木塞的基本要求,包含著這樣一個對立統一的矛盾:既能夠密封酒瓶,又能夠滲入適量的氧氣,促進葡萄酒的數百種自然成分緩慢地分解和聚合,進而使葡萄酒的香氣更加深邃,結構更加均衡,口感更加醇厚。有關研究表明,一瓶750毫升的葡萄酒,每年通過軟木塞進入酒瓶內的氧氣大約為0.075毫升,基本上已被瓶內發生的各種化學反應所消耗,要達到相當于裝瓶前的氧飽和水平,約需60余年。這正是葡萄酒儲藏到半個世紀以后依然不會變質,反而更加美妙的奧秘。
天然軟木塞的原料——栓皮櫟
制作天然軟木塞的原材料,是來自生長緩慢的常綠喬木栓皮櫟(Quercussuber)的整張樹皮。葡萄牙擁有73.6萬公頃栓皮櫟森林,約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其余分布在西班牙、阿爾及利亞、摩洛哥、法國、突尼斯、意大利等國的地中海沿岸),軟木產品占全球總產量的54%。
俗話說:人活臉,樹活皮。但栓皮櫟的樹皮在剝離以后,又會再生新樹皮。根據葡萄牙軟木塞協會(APCOR)的生產標準,當栓皮櫟的樹齡達到25年才可進行首次剝皮,以后每隔9年可再行采剝。不過,前兩個采收年的樹皮,只能用來制作地板、隔音板、隔熱板;只有從第三個采收年開始,樹皮的厚度和密度才能達到制作軟木塞的要求。所以,葡萄牙有這樣一句諺語:“桉樹是為我們,松樹是為我們的子女,栓皮櫟是為我們的孫子。”栓皮櫟的壽命一般為200年,有些高達300年,一生可以有16-17次收成。任何一種用品產生的經濟價值都比不上軟木塞。
一棵栓皮櫟的樹皮采收極限為16次(這已經跨越了一個半世紀),不過也有例外:比如在葡萄牙南部的阿連特茹地區,有一棵名叫“惠斯勒樹”的國寶級栓皮櫟(樹干周長4.15米,樹高14米),它的首個采收年為1820年,但在2000年6月進行的第20次采收,仍然收得650公斤樹皮。
軟木塞的制作工藝
首先,需要剝樹皮,剝樹皮是一個非常講究技巧的活兒。熟練的師傅第一刀砍下去,光聽聲音就知道樹皮的厚度到哪、下一刀的力道該有多大。如果砍太深,樹會容易形成傷口、無法抵御寄生蟲而枯死。另外,只有主干的樹皮會被剝下來。最理想的是大樹有三個大的分叉,這樣樹能得到足夠的光合作用。師傅在收成時的工作是盡量完整地把大塊的樹皮垂直地剝下來。在葡萄牙這種季節性的農業工種都拿很高的工資,一天能掙到80-100歐,按小時計費。
采回樹皮后,首先要經過6個月的風吹、日曬和雨淋,還要在沸水中浸泡1小時,再穩定3周后才能進入軟木塞制作環節。
制作方法并不復雜,按既定尺寸把樹皮切割成片,然后用沖壓模具進行沖孔,沖出的圓柱體木棒即是一個軟木塞。接下來再進行打磨/拋光、清洗/消毒、烙印(根據酒莊訂單設計模板印制)、上蠟。之后,大家熟悉的軟木塞就制作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