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科技在不斷進步,卻也始終沒能超越最天然的軟木塞。
關于軟木塞的爭論,至今尚未停止,喋喋不休了幾個世紀。
19世紀葡萄酒開始裝瓶保存,如何尋找一種符合衛生的封瓶手段,成為困擾釀酒人的大難題。人們在努力尋找一種天然、長效,取材于植物并能隔絕空氣的瓶塞。有人試過橡膠棒,發現太硬;有人在中空的橡膠管里填滿棉絮,使其柔軟,然后在兩端貼上軟木片,可效果不盡人意。天然軟木塞也不十全十美,因為它身上有一股刺激的味道會串進葡萄酒里(軟木塞味),從而影響了酒的品質。
1973年,化學家在軟木塞里發現了一種叫“2,4,6-三氯茴香醚”(TCA)的物質,總算找到了軟木塞中污染葡萄酒的罪魁禍首。TCA是一種非常刺激的物質,每升葡萄酒里只要有4.6毫微克TCA,我們的鼻子就能聞到。氯分子無所不在(消毒用品、受到污染的軟木樹皮……),酚類物質也到處都有(酚類物質是花香、單寧等芳香類物質,各種顏色的主要構成部分),當氯分子、酚類物質和霉菌相遭遇,就會發生化學反應,生成刺鼻的TCA。
一個半世紀以來,人們想盡辦法去除軟木塞散發的難聞氣味:用開水澆、在表面涂石蠟、反復漂洗……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軟木塞不肯向科技手段妥協。
迫于它的“不屈不撓”,人們試圖尋找更加合適的替代品——金屬螺旋蓋。許多葡萄酒生產商現在已經放棄軟木塞,改用絕對無味、密封良好的金屬螺旋瓶蓋。勃艮第沙布利地區大葡萄酒商米歇爾·拉羅什就說:“天然軟木塞會給我們找很多麻煩。”每年都有500萬瓶葡萄酒(包括4.3萬瓶高檔酒)過手的拉羅什抱怨說,每一批酒里,“因為軟木塞串味而無法上市的壞酒占到3%~5%。假如一批佳釀保存時間超過5年,會有5%的酒因為軟木塞封口不嚴,瓶里滲進空氣,氧化壞掉。”從2002年起,米歇爾·拉羅什開始向葡萄酒生產者建議,用金屬螺旋瓶蓋給酒瓶封口,包括高檔葡萄酒。
然而放棄軟木塞,會遭遇多方面阻力。軟木塞生產商首先站出來為自己辯護,他們認為,絕大多數串味葡萄酒的異味其實來自使用次氯酸鈉液(俗稱漂白水)清洗過的木桶和陳釀池。2002年,勃艮第葡萄酒從業人士做過研究,發現所有被視為“串進軟木塞味的葡萄酒”里,有67%確實歸咎于瓶塞工藝不過關。
另外,放棄使用軟木塞會讓一些消費者難以接受。不知道有多少消費者,對軟木塞拔出時“砰”的一聲為之振奮。2002年,阿爾薩斯葡萄酒生產商讓·皮埃爾·弗里克把自己所有產品都換成金屬螺旋瓶蓋封口之后,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他說:“每個禮拜消費三四瓶葡萄酒的行家一向討厭酒里串進的軟木塞味,我的酒改瓶蓋后他們照買不誤,而且評價很高。但是那些專門收藏高檔葡萄酒的人覺得,一瓶佳釀失去了軟木塞,也就同時失去了值得尊重的神秘感。”
使用替代品,還會有意想不到的尷尬發生。科技水平發展到今天,人類也沒有發明一種物理性質和天然軟木塞完全一樣的合成產品。天然軟木塞質地柔軟,推入瓶頸后發生膨脹,嚴絲合縫地貼在瓶頸內壁上,阻止空氣進入酒瓶。橡膠瓶塞使用超過一年就會老化變硬,與瓶頸內壁之間產生縫隙滲進空氣。葡萄酒從冰箱里拿出來,橡膠瓶塞因為低溫環境變得堅硬,服務生把開瓶鉆斷在瓶里的事經常發生。
天然軟木塞,用,還是不用?確實讓人頭痛。當今金屬螺旋瓶蓋使用最廣泛的國家是瑞士,但它僅僅在保存期不長的白葡萄酒上使用這種瓶蓋,而繼續依照傳統為紅葡萄酒壓進軟木塞封口。說來說去,惟有純天然的軟木塞最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除了它,還有什么天然材料,能既讓空氣緩緩滲透,又完全阻止液體漏出?要發明更好的替代品,至少現在還沒有實現。
拋開對酒品質影響的因素,從服務方面來講,當我們去高檔西餐廳用餐的時候,肯定不希望侍酒人員拿來一瓶螺旋蓋的葡萄酒,擰開之后就放到桌子上。我們會希望侍酒人員做一套優美的侍酒服務來欣賞,尤其是在浪漫的氣氛下與情侶用餐時。
無論天然或人造,都可謂各有千秋,不分上下。在科技沒有更加突破的今天,也許,把握好現在所能用到的資源,揚長避短,針對性的為不同葡萄酒選擇材料不一的瓶塞,才不失為一個務實的好辦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