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剛過,上汽MG、榮威拆分的消息便傳的滿城風雨。上汽集團執行副總裁陳志鑫宣布:上汽乘用車公司組織機構調整,成立兩個新的部門,分別是榮威和MG的市場品牌運營部。與此同時,將此前八個銷售大區縮減為五個銷售大區。
調整以后,榮威和MG兩個品牌將由不同團隊來運作,使得兩個品牌產生差異化的定位,借此避免更為嚴重的內部對抗。相關媒體認為,由于將包括銷售指標和銷售策略、品牌運營和經銷商管理都集中到新成立的市場品牌運營部,未來將增強上汽對終端市場的反應能力和促進市場資源的集約化。
但從表面上看,此次上汽集團對MG、榮威的拆分更大意圖是為了兩品牌的分網銷售。而此前,大部分的MG、榮威品牌汽車是在同一店面進行銷售的,這使消費者對兩者的區別化認識產生極大的阻礙。
汽車評論員張康告訴《投資者報》記者,為避免MG和榮威可能出現的車型同質化嚴重以及目標客戶群過于雷同的現象,當前上汽將MG和榮威分別運營是較為明智的選擇。
MG品牌銷量過低
近日,上汽乘用車公布了2012年銷量數據,總銷量達到了200017輛,同比增長23.5%,其中,榮威、MG品牌累計銷售量分別為127527輛和72490輛,同比分別增長11.9%和51%,雙雙創下歷史新高。上汽也實現了“整車年產銷20萬輛、銷售額200億元”的雙突破。從起步到年產銷20萬輛,這個歷程上汽乘用車僅僅用了5年半的時間,遠超過了其他自主品牌。
近年來中國汽車市場銷量的巨大增長,給上汽乘用車銷量增速帶來利好。但收購南汽從而得到英國汽車品牌“羅孚”,也是上汽走上快車道的重要原因。擁有近百年歷史的MG汽車為上汽發展自主品牌榮威和MG打下堅實的技術和品牌基礎。
但隨著榮威品牌知名度的升高,與其車型相似度極高的MG受壓嚴重。MG5和MG7的銷量僅僅為同平臺車型榮威550和榮威750的一半。
3月20日,《投資者報》記者來到位于北京的一家上汽榮威、MG經銷商處。該店榮威和MG的商標分示樓頂廣告牌兩端。這樣的場景在北京并不少見,根據本報記者在上汽官方了解,當前北京的9家榮威、MG經銷商僅有2家將兩品牌分設兩個獨立的銷售大廳,但售后維修等服務仍共用一套系統。
銷售顧問林可在告訴《投資者報》記者:“前兩年榮威和MG車型的內部斗爭挺厲害的,MG6和榮威550基本上車型都是一樣。但是消費者大多都被外觀更為平和的榮威所吸引。MG品牌車型的銷量一直都不理想。”
該店展廳經理認為,榮威和MG的分化其實早就開始了,MG早在2011年終推出MG3時就讓人眼前一亮,犀利的英式小車一下子使其與榮威給人的感覺拉開距離。而MG品牌的銷量增長大部分都是MG3的功勞。剛剛上市的MG5延續MG3的外觀風格,雖然與榮威350同平臺生產,但是兩車看上去絲毫沒有相似之處。
品牌拆分在所難免
張康告訴《投資者報》記者:“上汽MG、榮威的拆分看似突然,實際上是在所難免的。兩品牌車型同質化高本來就容易產生內部競爭,況且經銷商同時經營兩品牌,對兩個品牌的發展都會有不利的影響。即便是國際之名的PSA集團都沒能同時經營好手下的標致和雪鐵龍。”
2012年的歐洲汽車市場可謂是凄凄慘慘戚戚,但不少歐洲汽車廠商憑借亞洲、非洲市場購車水平的迅速崛起,都還保持著不錯的盈利數字。大眾汽車集團公布的2012年的財務快報顯示:集團在2012財年實現銷售收入1927億歐元,營業利潤再創新高,達到115億歐元。而根據PSA今年2月公布的財報顯示,該集團2012年凈虧損達50.1億歐元,虧損額創歷史新高,資產嚴重縮水。其中,汽車部門經營虧損15.04億歐元,虧損額遠高于2011年的9200萬歐元。PSA的失意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標致和雪鐵龍的內部斗爭。
在上汽乘用車的規劃中,未來將進一步加強MG和榮威兩大品牌的區隔。其中榮威品牌將更加突出中國特色和產品的科技感,MG品牌將更加強調產品的英倫風范和個性化特征,因為品牌屬性不同,兩個品牌也將針對不同的消費市場,榮威將主攻一般家用和公商務車市場,而MG則針對個性化的消費人群。
有消息稱,今年上汽乘用車制定了年銷售24萬輛的目標。相信兩品牌的拆分會為上汽實現這一目標貢獻不小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