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生態環境惡化已成為人類面臨的極其嚴重而又緊迫的社會問題,我們應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反思我們現有的生態觀,并尋求解決生態問題的對策。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總體布局的高度,把“美麗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應順應時代的要求,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價值,以此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思想和精神上的保障與支持。
一、解讀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價值
近年來,隨著生態危機的日益嚴重,人們越來越意識到保護自然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作為價值觀教育主要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開始關注生態教育。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價值,國內已有不少學者展開了系統的研究并逐漸成為熱點。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價值釋義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價值,就是通過其職能方式運作,建立在生態價值的基礎上,通過改變人的思想以及行為來調節人與自然的關系,在這一過程中體現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對于生態的作用和意義。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價值表現為思想政治教育對生態的價值,可分為零價值、正價值與負價值。長期以來,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較注重其政治價值和經濟價值,而忽視了生態價值,這樣就可以說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價值是零價值。如果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能夠使人們選擇合理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對生態系統起積極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價值就是正價值。相反,如果人們選擇的是破壞自然環境,破壞生態平衡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價值就是負價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價值的主要表現
1.個人價值——塑造生態良知、培養生態審美。生態良知指人類對自然盡義務的自覺性。這種自覺性是生態環境狀況對人類提出的內省性要求,是人類發展與社會進步的結果。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幫助受教育者塑造生態良知的重要方式。生態審美指以生態價值為取向的審美,是以人和自然兩個生態系統為對象的美學考量。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引導人們通過頭腦中對審美對象的美好遐思,使人的意念超越特定事物的直接性和局限性,從而實現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和諧發展的價值領悟。
2.社會價值——培養生態共識、激發生態責任感。思想政治教育應幫助人們形成正確的生態意識和生態思維,使人們理解物種是自然界的各種因素長期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而演化來的,生態平衡不能破壞。因此,生態意識的培養就是培養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的思想,并使之成為一種共識。生態責任指人類對自己的生態道德行為的善或惡所應當承擔的一種責任。一方面是人們在履行生態道德義務的過程中所應盡的職責,另一方面是人類對自身行為的過失所產生的自我批判、愧疚感,以及應有的責任感。今天人類所面臨的生態危機,毋庸置疑是人類自己釀成的,所以人類必須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負責。
二、生態文明賦予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價值
目前,生態危機已經十分嚴重,要化解當前的生態危機,需要規范人的思想和行為,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人的思想支配著人的行為,因此,要改變人的行為首先要改變人的思想。建設生態文明需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改變人的生態觀念,規范人們的行為,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
(一)生態文明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凝聚人心
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凝聚人心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在這一過程中所起的方向引導以及目標指導的作用。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導人們把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具體實踐切實地結合起來。在此過程中,我們應該群策群力,探索正確的認識和解決各類社會矛盾的方法與途徑,尋求最佳的發展方向和最佳的生存方式,為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實現社會進步創造必要的條件。
(二)生態文明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塑造理想信念
在任何社會,人們都會憧憬美好的生活狀態,其思想和活動受到內在的驅動力的影響,這種內在的驅動力指的是理想信念的樹立。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關鍵在于正視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從而使各種利益和矛盾得到協調。因此,在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進程中,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發揮作用,引導人們關注、思考并推動生態文明的建設。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價值的內化與外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在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為的保持和轉變的過程中得以實現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傳授的生態觀念只有被受教育者所接受,內化為受教育者自身穩定的價值準則與行為,并外化為有現實意義的行為習慣,產生良好的行為結果,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價值才能真正實現。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價值內化的方式方法
1.豐富教學內容,強化生態觀教育。將生態觀教育引入課堂,在學科教育中滲透,潛移默化地培養受教育者的生態意識和責任感,或者通過講座的方式普及生態理論知識,開展環境法規教育。同時,還可以開設選修課,利用自然環境科學專業的師資力量,在非環境專業的大學生中開設環境社會科學等課程。
2.推廣全民化的生態教育。結合家庭、學校、社會等各方面的力量,建設和發展全方位的生態教育體系。同時,應該充分利用各種宣傳手段,大力傳播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關的理論知識和價值觀念,將生態文明的理念滲透到社會的各個層次、各個角落,以此提高人們的生態意識和生態責任感。
3.實現終身化的生態教育。生態教育是一個連續的發展過程,生態教育應當從始至終貫穿人類生命的全部過程。將生態文明教育寫入相關的教材,讓受教育者知曉生態環境的發展趨勢,使廣大人民群眾形成正確的生態價值取向,為生態文明的建設做出有力的貢獻。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價值外化的途徑
1.加強生態法制建設,提供制度保障。目前,我國的生態保護法律體系還不健全,立法機關應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在法律法規的制定過程中,要充分吸收人民的意見和建議,這也是一種有效的宣傳方式。同時,要加強宣傳,在全社會普及法律知識,以彌補生態法制不健全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有法必依,認真執法才能體現法律法規的作用,因此要加強監督部門的監督力度,制定出相應的獎勵和懲罰措施,以此來保障環境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執行。
2.推動生態科技發展,提供技術支撐。生態科技是科技發展的全新理念和導向,其核心是研究開發無毒、無害、無污染、可回收、可再生、可降解、低消耗、低排放、高效、潔凈、安全的技術與產品。傳統科技的高污染、高消耗、低產出,生態科技能有效克服這些缺點,兼顧生產的高效率與低消耗,并且始終在尋求之間的最佳結合點。在推動生態科技發展的過程中,要努力發展處理防治廢棄物的技術,以求達到零廢棄物狀態,維持生態平衡。
3.倡導以生態消費為主的消費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要為人們提供一種更健康、更科學、更合理的消費方式——生態消費方式。要使人們樹立生態消費觀念,就必須建立起相應的社會機制。如相關部門通過電視、報刊、廣播、網絡等各種途徑宣傳生態消費的意義,提高人們的生態意識,制訂相關的法律法規保護珍稀動物,嚴厲打擊殺害珍稀動物的違法犯罪行為等等。
參考文獻:
1.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項久雨,《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3.王彤、楊秋菊,《生態價值是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時代訴求》[J],《前沿》,2012.17
4.王斌,《對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價值概念的再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02
5.邱柏生,《試論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研究的方法論意義——兼論生態德育研究的方法論指向》[J],《思想教育研究》,2011.08
6.陳緒林,《論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價值》[J],《中國高等教育》,2008.08
7.阮東彪,《論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價值的開發》[J],《蘭州學刊》,2008.10
8.何焱,《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態價值》[J],《理論與改革》,2006.02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