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簡要闡述了“工學結合”的產生背景,并在此基礎上探索性分析了“工學結合”的市場前景。文章從現實角度闡述了“工學結合”職業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重要的社會意義。
關鍵詞:工學結合;職業教育;意義;背景
一、“工學結合”實施的背景分析
現今大部分企業在招聘技術工人的時候,往往招聘不到令他們滿意的,主要是因為學生在學校里學的知識理論部分偏重,教學死板程式化,學科的實驗實訓設備遠遠落后于企業的生產狀況,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普遍較弱,知識結構雜而淺。
1.從學校角度。目前我國的職業院校大多由于經費不足往往使得實驗實訓設備貧瘠、陳舊、滿足不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實踐和鍛煉。雖然他們大多與企業建立了一些合作辦學項目,但因為學校單純根據學校教育教學規律制定的實習、實踐環節與企業生產實際沒有共同的契合點,從而很難保證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
2.從企業角度。目前我國絕大多數企業是通過社會公開招聘的形式來補充新員工,企業往往希望招聘來的員工能立即上崗適應,從而存在著不重視企業培訓,用人而不育人的問題,缺乏對人力資源開發經濟價值的正確認識。
二、“工學結合”實施的市場前景分析
不少企業已經認識到企業通過參與辦學可以解決企業的用人問題,用人者通過工學結合的手段在不需要很大的投資的情況下,就可以得到素質好、能力強、技術過硬、有針對性的技術人才,滿足企業對人的要求。而且這種人才培養過程使得新員工對企業文化、企業生產有較好的適應性,可以縮短磨合期,而員工也能夠盡快融入企業生產之中,有利于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
從學校角度來看,工學結合減輕了學校教育成本的負擔,順應市場經濟發展的潮流,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它改變了教育成本單純由國家和受教育者個人負擔的歷史,使得用人者也有義務為教育付費。根據筆者的調查,大企業可以獨立參與“工學結合”,而中小企業可以通過行業聯合辦學的方式參與到“工學結合”中來。
三、“工學結合”職業教育的現實意義
(一)從企業角度
工學結合與產學研結合相比較為微觀,它是一種將學習與工作相結合的教育模式,形式多種多樣,有一年分為三學期,工作與學習交替進行的,也有一個星期幾天學習幾天工作的,也有每天半天學習半天工作的等等。無論是什么形式,他們的共同點是學生在校期間邊學習邊工作,也就是半工半讀。這里的工作不是模擬的工作,而是與普通職業人一樣的有報酬的工作,因為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融人到社會中得到鍛煉。學生的工作作為學校專業培養計劃的一部分,除了接受企業的常規管理外,學校有嚴格的過程管理和考核,并給予相應學分。職業教育的發展呼喚“企業、行業主體地位”,使它不僅是職業教育體制改革“不可回避的命題”,更是職業教育發展“本質內涵的具體體現”。如果說企業、行業從前所辦的職業學校留有“計劃經濟的烙印”,那么,現今職業教育呼喚“企業主體地位”,則更多是順應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企業、行業主體地位不僅僅局限于企業辦學,而無論是功能或是作用范圍更為廣泛。
企業在職業教育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其意義和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企業、行業的需求和預測,有助于制定職業教育和培訓規劃,提升職業教育應對勞動市場變化的適應能力。
2.企業、行業在開發制定本行業特有工種職業資格標準、開展職業技能鑒定和頒發證書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話語權”。
3.企業、行業在參與國家對職業學校和培訓機構的教學評估和相關管理工作方面,有“雇主”和“勞動力市場裁判或鑒定師”的“雙重身份”。
4.企業、行業在培訓員工和實施繼續教育的過程中,一方面提升了本行業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另一方面又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奠定了基礎。
5.在培養技能型人才、促進就業和再就業、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提升畢業生和受訓者的“就業競爭力”方面,企業、行業不僅提供頂崗實習、工學交替的機會、基本條件,而且為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提供了規劃思路。
(二)從學校角度
職業教育是在普通教育的基礎上,對社會各種職業、各種崗位所需要的就業者和從業者所進行的職業知識、技能和態度等的職前教育和職后培訓,使其成為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嚴明的職業紀律、的職業知識、熟練的職業技能的勞動者,從而適應就業的個人要求和客觀崗位需要,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目前國際社會習慣把“職業教育”理解為“職業和技術的教育與訓練”(Vocation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它包括:以在校生為主要對象的“職業準備教育”和以在職人員為主要對象的“再就業培訓”。
隨著終身教育思想的深入人心,職業教育成了貫穿于個人職業發展全過程的一種教育?,F代職業教育已經和正在實現幾個轉變:即職業教育從“終結性”轉向“階段性”和“終生性”;職業教育目標從單純滿足“就業需求”走向“就業和創業并舉”;從“找工作崗位”到“自主創業”;職業教育內涵從“職業預備教育”延伸拓展為“職業預備教育和升學預備教育”或“人生預備教育”;職業教育的“工具性功能”發展成為一種“生存教育”和“一種生命的存在方式和生命的連接的手段和途徑”,而學校作為職業教育的主要承擔者自然就得承擔起終身職業教育的重任。
(三)從國家的角度
1.“工學結合”職業教育是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幫助社會困難階級脫貧致富,安置城鄉新生勞動力最現實、最有效、最重要的途徑。
2.“工學結合”職業教育有效減少國家對教育投入的成本負擔,企業的人才需求得到滿足,經濟實力得到增強,社會生產得到發展;辦學單位的辦學效益和社會效益得到保障,有利于國家的穩定、健康發展。
3.“工學結合”職業教育有利于整個國家國民素質的提高,有利于職業精神、職業理想的養成,同時也有助于在企業形成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
四、結論
隨著我國新型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短缺狀況日趨嚴峻,職業教育的加快發展勢在必行。原有的職業教育的培養方式已經適應不了知識經濟信息技術瞬息萬變的要求,這就要求進行大規模的職業教育布局調整,同時呼吁主要行業組建職業教育集團,形成對學生培養、職工培訓、技能鑒定融為一體,設備統籌使用的“工學結合”體系。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