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結合自身教學實際,對中職《機械制圖》課程教學進行反思,提出教學要結合教學對象的特點和基礎水平,以“夠用”為原則,運用各種學生容易接受的教學方法,傳授給學生那些將來用得著的、有意義的知識。
關鍵詞:中職;《機械制圖》;改革;體會
一、教學對象現狀分析
近年來,隨著中職招生規模的擴大,中職門檻急劇降低,中職生的總體素質是“每況愈下”,中職學校招收的學生基本上都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失敗者,他們普遍年齡偏小,綜合素質偏低,基礎知識偏弱。一部分學生是思想品德和學習表現比較落后或自身缺點較多的后進生。他們習慣于保姆式的教育方式,養成了被動學習、被動接受式的習慣,自我控制能力及學習能力十分有限。他們組織紀律觀念淡薄,學習主動性較差,學習興趣很容易喪失,極易產生厭學情緒。
隨著我國制造業大國地位的確立,目前我國需要越來越多的從事制造業的技術工人。作為中職學校,這幾年的機械專業的確很紅火,選擇這一專業的學生較多。而中職生們一般都沒有學過立體幾何,空間概念較淡薄,空間想象力較弱,剛開始學習《機械制圖》課程,遇到困難是很正常的。
二、培養目標分析(即企業要求)
機械專業培養的是在一線工作的初中級專門人才,培養的學生畢業后大多數從事的是技術工人的工作。他們的主要任務是讀懂設計人員畫好的圖紙,然后根據圖紙要求選擇合適的坯料,選用合理的加工工藝及裝備,完成該圖紙所示零件的制作。因此在這個過程中,能看懂技術圖樣是首要的,只有能讀懂圖紙才能加工出合格的產品出來。
三、教學反思
(一)課程特點分析
《機械制圖》是機械專業必修的一門主干基礎課程,其實踐性和應用性都較強,是學生入學后就進入學習的新課。課程以形象、思維和空間想象的訓練貫徹始終。課程的教學目的是解決畫圖和識圖問題(其中以識圖為主),教學重點和難點是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該課程的教學很抽象,教學過程中非常需要理論聯系實踐。
(二)現行教材主要內容分析
教學過程中,雖然我們嘗試使用過幾種不同版本的教材,但目前各類中職學校選用的《機械制圖》教材基本上都包含了以下這些內容:國家標準在制圖上的基本規定、正投影法和三視圖的投影規律、組合體視圖的讀圖方法、圖樣的表達方法、常用件的表示法、零件圖和裝配圖的內容等。其中三視圖的投影規律、組合體視圖的讀圖方法、零件圖的內容等是該教材中的教學重點所在。
(三)學生學習結果分析
近幾年,我連續擔任了幾屆學生的《機械制圖》課程的教學,雖經努力使用各種教學方法,但由于該課程以及學生的特點,學生學習后的掌握情況不太滿意。每屆總有部分學生接近一無所獲。當然,由于方法的改進,學生的學習結果還是有較為可喜的進步。
四、教學革新
(一)課程內容的改革
根據前面所述中職學生的特點,結合中職畢業生在工作中的實際需要,實際教學中課程教學內容要盡量降低難度,畢竟,這些十五、六歲的學生空間想象能力還不足,學好這門課還是存在較大的難度的。所以我們要以“必需”“夠用”為出發點,精簡教學內容,突出實用,注重實踐訓練,提高學生識讀和應用圖樣的能力,以會“讀”為學習的主要目標,學以致用,以適應企業需要。
為此,教學中我們對有些內容進行了舍取和簡化。如在講授常用件的特殊表示法時,結合企業要求,我認為學生只要能弄明白圖樣上相關常用件的含義就行了,具體參數的解釋在《機械基礎》等相關課程中有專門的闡述,無需更深了解。至于軸測圖部分的內容,它主要是幫助學生空間想象的,時間不允許的時候可以不去了解。
(二)教學方法的改革
1.實物制造教學法。中職學生的生源特點,注定要求我們必須采用不同于普通高中的教學方法。他們的智力類型更適合于“行動課程”的學習,即適合動手操作、現場實踐、手腦并用的技能性知識的學習。這種學習方法不僅僅適用于技術能力的培養過程,對專業基礎學科的學習也是非常有用的。如在講解組合體特別是切割類的組合體的投影時,我們可以讓學生根據圖形分析的步驟,運用切割類組合體的讀圖方法,采用橡皮泥、土豆、蘿卜或泡沫塑料等材料讓學生一步步完成該形體的制作,在制作的過程中完成對該圖樣的識讀。與此同時,當學生完成上述制作后,結合學生制作的實體,對相應的點線面投影加以分析、講解,又加深了學生對教材中點線面正投影法投影規律的理解。這種教學過程設計不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在教學中的動手過程里也包含了部分機械加工工藝的知識,通過制作的完成,為以后加工的理論和實踐知識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幫助。
2.模型——圖形對應法。在三視圖的學習中,我們可以參照大量不同的實物模型,繪制出各模型對應的三視圖,在課堂教學中要求學生將它們對應起來,以此來鍛煉學生,提高他們的空間想象能力,促使他們能更進一步地理解以正投影法為理論支持的三視圖的投影規律。教學中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只做教學中的指導者,做問題的制造者,做學生學習的咨詢對象,做學習結果的評判者。
3.多媒體課件的運用。模型的使用使得學生在學習有些內容時變得相對容易,但有時受到條件的限制,我們不可能把有關知識都用模型表達清楚。因此多媒體的運用比模型更能起到效果。我們在講解兩個圓柱體正交形成相貫線的知識時,可以把由不同直徑的圓柱體相貫而形成相貫線的幾種情況用動態的課件制作出來,通過多媒體演示這種規律,讓學生學習。我們在學習截交線知識時,可以在多媒體課件中演示出一平面沿不同位置截過一基本體后的各種情況下所形成的截交線的形狀,這樣就能讓學生非常直觀地理解這部分知識。
4.加強課程之間的知識銜接。《機械制圖》這門課程中,正投影法是理論基礎,讀懂三視圖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建立起良好的空間構造能力,為識讀圖樣打下基礎。而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最終目的是能夠獨立完成對零件圖和裝配圖的識讀。這就說明光有空間想象力還是不夠的,學生還需要能掌握那些圖樣中所能表達的其它有用信息。比如學生要能通過圖紙了解相關的尺寸基準的知識、尺寸公差的含義、形位公差的含義、表面粗糙度含義等,這些內容的掌握一定要用“加工”的概念來加以演繹。離開了相關知識的支撐,這部分內容就變成空中樓閣,難以理解。
《機械制圖》是機械工程技術人員的“語言”,對于我們從事這一行業的人員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沒有了這一“交流語言”,一切都無從談起。《機械制圖》課程的教學質量需要由學生、教師的共同努力來實現。為了適應形勢,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只有不斷地探索出符合學習主體——學生的教學方法,才能激發主體的學習興趣和激情,我們的教學目標才能實現。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01
2.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王幼龍,《機械制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07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