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著名的美籍華人學者劉若愚先生架起了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溝通的橋梁,在他幾十年的中國文學理論研究過程中,翻譯一直是他煞費苦心,傾注心血的工作。在其大量的翻譯實踐中,他以獨到的譯筆,獨特的見解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將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傳播給了西方世界。劉若愚先生的翻譯思想具有很高的借鑒價值,值得我們對其進行深入研究。
關鍵詞:跨文化;劉若愚;翻譯思想
著名的美籍華人學者劉若愚先生畢生致力于將中國古代優秀文化的精華傳播給西方讀者。在其幾十年的中國文學理論研究中,如何將古代文學翻譯成恰當且精準的英文是劉若愚先生一直需要直面的一個問題。因為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翻譯不當往往會造成譯文與原文間存在巨大的偏差,從而讓西方讀者無法理解或是理解錯誤原文的大意,從而領略不到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劉若愚先生在文學翻譯中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做了許多的實踐,并以其獨到的譯筆,獨特的見解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說,他以自身深厚的中西方文化積淀,架起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溝通的橋梁。劉若愚先生的翻譯思想具有很高的借鑒價值,探尋劉若愚先生的翻譯之路能為我們日后的研究和更好地前行提供寶貴的經驗和財富,我們有必要對其展開深入的研究。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源遠流長,曠古悠久,造就出我國燦爛的古代文化。中國古代文論中有很多措辭和術語晦澀難懂,要將這些文化傳播給西方就必須解決好相關措辭和術語的翻譯問題。但是,在英語中很多中國古代詞語是沒有對應的詞語或短句的,直接采用音譯或者意譯都無法準確地表達原文的確切意思。劉若愚先生針對這一情況,巧妙地將音譯和意譯結合起來,精彩地化解了這一難題,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以“氣”的翻譯為例,劉若愚先生就認為僅以一個英文單詞來翻譯幾乎是不可能的,無法準確地詮釋原文的意思,就需要音譯的同時注重意譯,并用括號指出這個詞所指或隱含的意義。曹丕在《論文》中說:“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譬諸音樂:曲度雖均,節奏同檢,至于引氣不齊,巧拙有素,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劉若愚先生將其譯為:In literature,the main thing is ch’i. The purity(or lightness,ch’ing) or impurity(or heaviness,cho) of this ch’I has substance,and cannot be achieved by strenuous efforts. To draw an analogy with music:though the tune may be the same and the rhythm regulated the same way, when it comes to the drawing of breath(ch’i),which will be different(from person to person),or the skillfulness of clumsiness, which depends on natural endowment, even a father cannot pass it on to his son, or an older brother to a younger brother.這種采用音譯與意譯結合的方法不但使翻譯保留了原文所要傳遞的信息,同時也顯得譯文較為簡潔流暢,從而幫助西方讀者更好地領會中國文化的精髓。
中國古代文論中經常會出現詩性化的語言和指向的不明確,尤其是古代詩詞中較為常見。這勢必導致不同的人對同一句話有著不同的看法,從而造成翻譯的多樣化,使得讀者在閱讀中面對眾多的譯法顯得無法適從。針對這一問題,劉若愚先生給出了自己的見解,他認為翻譯就要在自身的親自實踐中,基于自己對這方面的認知和理解來進行,這樣才能保證譯文的簡潔明了、內容通暢,具有突出的中心和鮮明的個性。針對他人的譯文,要在客觀評價的基礎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樣才能在翻譯中不斷完善直至完美。劉若愚先生在翻譯時若碰到這樣的問題,為了使讀者更好的理解,他就會在自己的譯文中附錄他人的結果,并做出恰當的評論,說明自己翻譯的理由,從而讓讀者更好地理解文論的準確含義。例如,劉勰的《文心雕龍》一書的書名,劉若愚先生之前將其翻譯為Dragon-carvings on a Literary Mind。但是經過不斷的揣摩和研究后,他認為翻譯為The Literary Mind:Elaborations更為可取和合適,同時他還將施友忠、陳受頤、海陶瑋等人的譯文列為注釋,并對他們的翻譯給出了個人的意見,這樣讀者對于為何要這樣翻譯就有了清楚的認識。劉若愚先生這種在翻譯中實事求是的態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總之,劉若愚先生的翻譯思想博大精深,其精髓遠遠不限于以上所舉。他在實際翻譯中的諸多處理技巧對于我們在日后的翻譯工作具有很高的參考和借鑒價值,值得我們繼續研究他的翻譯思想,從而為中國古代文論的譯介工作獻計獻策,為傳播中國古代文化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劉若愚,《中國文學理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2.周領順,J.劉若愚《漢詩英譯譯論述要》[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06)
作者簡介:
楊丹(1983.08—),四川遂寧人,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講師。
袁羽(1983.02—),四川南充人,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講師。
基金項目:西華師范大學校啟動項目(08B045)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