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現“高效課堂”的重要前提是“高效備課”。因此依托教材呈現的內容,捋清新授環節的知識點;立足教材的有效提示,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挖掘教材的有效信息,做實新授環節的細節設計,對于實現數學課的高效課堂非常重要。
關鍵詞:新授環節;依托教材;立足教材;挖掘教材
一、依托教材呈現的內容,捋清新授環節的知識點
捋清教材的知識點是實現高效備課的重要前提,因為對于一節高效的課來說,教師首先要清楚本節課要讓學生學什么,即弄清楚有哪些知識點、知識點間有何聯系,這樣在課上才能緊緊圍繞重點,不偏離重點。
1.找全顯性知識,挖掘隱性知識。“顯性知識”即教材表面呈現的內容,包括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隱性知識”是指教材所蘊含的思想、方法。
如五年級“三角形三邊關系”一課,從表面上看教材首先呈現了一幅情境圖,引發學生的思考;然后是引導學生動手實驗探究三角形三邊關系的規律,這是教材顯性的知識。而隱性的知識包括:一是三組實驗數據代表了三個角度,即第一組是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第二組是兩邊之和等于第三邊的,第三組是兩邊之和小于第三邊的;二是通過多組數據歸納規律,暗含了數學的歸納思想和方法。
2.準確定位重點,有效串聯知識點。一節課的教學中有時就有一個知識點,其本身就是重點,這比較容易。關鍵是從多個知識點中找重點。有的課包含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知識點,這時候就需要我們在認真分析的基礎上理出知識點,并分清重點,因為不是學生接受的所有新知都是重點,所以要從教材編排的結構上和內容的后繼作用兩個方面來找出多個知識點中的重點。
如“分數意義”這節課,包含著分數的意義、分數單位兩個知識點。從教材編排體例上看,很明顯,主知識點是分數的意義的概括,全面理解分數的意義,對六年級學習分數乘除法應用題非常重要。有的教師可能要問:分數單位也是這節課的新知。很顯然,分數意義的抽象和單位1的建立需要一定的過程,比較抽象,而分數單位卻比較直白和淺顯,屬于側知識點。
又比如“小數的性質”,包括引導學生探究小數的性質和利用小數的性質化簡和改寫小數,雖然包括了三個例題三個知識點,但其中有主有次,小數的性質是基礎,屬于重點,而例2和例3“進行化簡和改寫”是對小數性質的深化和應用。
二、立足教材的有效提示,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
在捋清教材知識點之后,教學方法就成了實現教學目的、完成教學內容的關鍵。因為教學方法是將教材的知識結構轉變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的主要手段。正如一位教育學家所指出的:“選擇對某節課最有效的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最優化的核心問題之一。”其實很多節課中教材已經把教學方法提示給我們了。如“小數的性質”一課中已經把方法直接體現出來,它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告訴我們怎樣教學小數的性質的,“量出0.1米、0.10米、0.100米的紙條。你發現了什么?”那么從“量出”兩個字輸入給我們的信息是需動手操作,從“你發現了什么”提示給我們的信號是通過學生自己親自動手量來發現規律,并且通過兩個圖片,一個小男孩和一個小女孩的具體操作和結論的圖列“0.1米是十分之一米,也就是1分米”,再一次用強烈的信號告訴我們:一要學生必須親自動手去量;二是結論的得出、規律的發現必須由學生探究歸納。這就要求教師給學生提供探究的時間和空間,通過“量一量、議一議、說一說”三個環節來引導學生學習小數的性質,完成對例題的學習。
又如“乘法分配律”一課,教材安排讓學生自己用學過的方法計算,從而在兩種方法的對比中發現規律。并且教材中有“留白”讓學生填寫,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讓學生“補白”。
總體來說,這樣帶有直接提示方法的內容很多。在沒有特殊的情況下基本上按教材提示教學。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教師在課堂上該講時不敢講,本來一句話就能點明的問題,非得跟學生“兜圈子”“捉迷藏”,以為這樣就是開放,結果時間白白地浪費了,那樣就成了無效的課堂了。
三、挖掘教材的有效信息,做實新授環節的細節設計
一方面在教學環節設計時我們要尊重教材,按教材提供的新知的展開過程設計教學環節,另一方面我們還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實際需要對教材開展深入細致的研究推敲,剖析知識內在的聯系,對教材內容拓展和加工,注意:吃透教材,牢固把握一節課的“魂”。“為學生創造有營養又好吃的數學,找到數學的營養配方。”(吳正憲教師語)
1.加強新授環節的步驟設計。“細節決定成敗”的道理大家都懂,尤其是教學的重點處更要進行細節設計,才能使課堂顯得厚實和高效。
以“分數的基本性質“一課為例,在引導學生學習時,總體上分為四個步驟:第一步是學生動手操作,感知重點;第二步是合學交流,研究重點;第三步是集體反饋,深入重點;第四步是總結歸納,得出重點。而每個步驟又可以預設小的層次,如第一步的學生動手操作感知重點中分為折分數——涂分數——比較分數。第二步合學交流中又以問題引路:它們的分子分母各是按什么規律變化的?(提示從左到右觀察、從右到左觀察)你還能寫出幾個這樣的例子嗎?根據上面的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規律?等等,這樣環環相扣的細節預設為課堂的高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恰當拓展素材,做實細節設計。在對新知內容把握和學習方法確定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靈活地增加和整合知識點,使學生得以觸類旁通。
以“小數的性質”一課為例,例2“化簡下面的小數0.70=0.7,105.0900= ”,其中教材中只涉及到了小數末尾有0和整數和小數中間都有0的情況,而對于整數后面有0的沒有涉及到,為了避免學生出現混淆,教師可以再增加如化簡700、10、90.090這樣整數末尾有0的情況,使學生對小數的性質理解得更為透徹。
總之,要提高教學設計的高效,教師必須依托教材,捋清知識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加強教學重點處的細節設計,這樣才能使我們的課堂真正走向高效課堂。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