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近幾年的中招考試可以看出,閱讀在語文考試中的分量加大了,增加了主觀性表述的內(nèi)容。可是目前學生的閱讀現(xiàn)狀卻十分令人擔憂,學生的閱讀量很小,閱讀面也十分狹窄,閱讀能力需要提高。怎樣讓學生提高閱讀質(zhì)量,指導他們有針對性地閱讀,成了教師閱讀教學的瓶頸。那么,如何來突破這個瓶頸呢?根據(jù)近幾年閱讀教學的親身體驗,我淺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引導學生制定閱讀目標
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制定閱讀目標,可以根據(jù)課后的習題來制定,課后習題是編者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精心策劃的教與學的重點,并同時提示了閱讀本文的思路,這應作為教師引導學生制定閱讀目標的依據(jù)。如《社戲》一課,課后習題就提示了教與學的重點,教師應圍繞這些學習重點制定具體的閱讀目標。為什么說“偷來”的豆是最好吃的?第二天的豆不如昨夜的豆好吃,是對六一公公行為的否定嗎?小說里的“我”一共看過三回戲,是否因為相對而言趙莊的戲比北京戲園子的兩回戲好看一些,所以說,我“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在北京戲園子看戲部分是刪去好還是保留好?為什么?根據(jù)這些習題的設置,我們就很容易去體會文章的主旨和小說詳略得當?shù)膶懽鞣椒ǎM而去感受農(nóng)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干和“我”與農(nóng)家小朋友的誠摯情誼,充分感受這個地方的人性美。因此,引導學生切實落實好課后練習題不容忽視,以此來達到“得法與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的教學目標。
二、根據(jù)學生特點,尋找激趣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提高學生的閱讀質(zhì)量,關鍵的一步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就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尋找學生感興趣的內(nèi)容進行閱讀,了解學生自主意識強、學習習慣不穩(wěn)定、青春期逆反心理的特點,在日常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就要根據(jù)學生的這些特點,依據(jù)文本尋找激趣點。例如,我在教朱自清的《春》時,考慮到學生對春天有很深刻的感受,春風、春雨、春草這些春天特有的美好的事物學生印象很深,所以就先給學生展示了幾幅春天的美好畫面,背景配以輕松悠揚的音樂,讓學生陶醉在美妙的音樂氛圍當中,以此來激發(fā)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接著再引導學生談談自己對春天的美好記憶,把自己印象中最美好的畫面用語言描繪出來,學生這時真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這樣自然也就激發(fā)了學生對作者所描繪的春的朗讀的欲望,通過朗讀、美讀,深切地感受作者筆下春天的無限美好,進而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感受生活,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的高尚情操。相信這樣的閱讀教學會激發(fā)學生內(nèi)在的學習動力,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參與教學過程
要想讓學生自主學習,首先就要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消除學生的思維惰性,打破對教師的依賴心理,丟掉依靠教師“這根拐杖”。為此,教師應轉(zhuǎn)變觀念,堅持“先學后教”,建立閱讀教學,課堂自學、討論、質(zhì)疑、點撥的新格局,確保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在語文課上,為了真正地讓學生參與到教學當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就必須要學會大膽地放手,讓學生在語文教學當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如在學習《范進中舉》一課時,我嘗試著把文章改編成課本劇,讓學生分別飾演不同的角色,特別是體會范進和胡屠戶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把傳統(tǒng)死板的課堂變得生動活潑起來。在教《孔乙己》時,我也采用了同樣的方法,分別找學生飾演孔乙己、掌柜的、短衣幫等人物形象,學生在體會人物語言、性格的同時,感受封建科舉制度對人的摧殘,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充分品嘗到學習的樂趣。
四、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葉圣陶先生曾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以為最要緊的是語感訓練。”因此,閱讀教學就應以“讀”為主,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學習語言,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要提倡學生出聲地朗讀、美讀、誦讀。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誦是活的,如同給作品以生命。這些話道出了讀書的真諦。在我們現(xiàn)行的中學課本有很多文質(zhì)兼美的抒情散文和意境優(yōu)美的詩歌,教師在教學中要減少一些繁瑣的講解,刪除一些重復的練習,淡化一些知識的傳授,適當?shù)匾龑W生吟詠誦讀,以觸發(fā)學生的語感。如我在教溫庭筠的《望江南》時,引導學生反復地朗讀。借助豐富的想象,在學生的腦海中就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境:一位女子獨自在樓上,憑欄遠眺,盼望所愛的人歸來,望眼欲穿,可是太陽落山了,自己思念的人仍不見蹤影,水脈脈、思悠悠,面對江水斜陽,更是愁腸寸斷。學生也能體會到女子對親人思念的款款深情。在學習朱自清的《綠》時,讓學生出聲地朗讀、美讀、誦讀,背景配以輕松的音樂,學生讀得如醉如癡,似乎與作者一起到了仙巖,也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很多事實證明,學生認真參與,積極投入朗讀,加上教師的適時點撥,學生就會領會得很快,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五﹑閱讀教學應當向課外延伸
在語文教學中,課堂閱讀教學是基礎、是前提,但不能固步自封。學生的探究水平,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向課外拓展延伸。可是教師怎樣指導學生向課外延伸呢?
1.教師可向?qū)W生推薦各種文學刊物《散文》《小小說》《微型小說》《讀者》以及報紙上刊登的優(yōu)秀文章等。但是九年級學生時間緊﹑壓力大,仔細品味又不現(xiàn)實,就面臨著怎樣才能高效地閱讀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我們可以看作品的序言,在序言中找一下看有沒有自己想要的答案,然后再決定否有必要詳細地閱讀這本書。如果有小標題,這些小標題同樣會有幫助作用。
2.可以采用多種手段激勵學生課外的探究欲望,使語文學習更為深入,使學生對信息的加工處理能力更強。如在學習《武松打虎》后,建議學生看《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紅樓夢》等古典小說。在學習《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后,建議學生閱讀報紙等等。可采取默讀﹑自由讀﹑快速瀏覽﹑跳讀等方式,提高閱讀速度,運用多種感官來體悟出作品語言的特有魅力,從而拓展學生思維,增長知識。
語文閱讀教學的改革,關鍵在于教育理念的更新。在日常的閱讀教學當中要敢于大膽地嘗試,注重學生自己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識,給學生以閱讀方法的指導,把語文課堂作為閱讀教學的主陣地,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fā)他們主動學習的熱情,從而培養(yǎng)能力,真正讓學生體會到閱讀的樂趣,達到高效閱讀的目的。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