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效課堂是民主的課堂,是自主的課堂,是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生,教師成為導師的生命的課堂。
關鍵詞:政治教學;高效課堂
春節過后,我縣教育系統展開了一場“革命”——高效課堂教學改革。期間,我轉變了觀念,改變了方法,收到了實效。
一、轉變觀念,緊跟改革步伐
我理解的高效課堂是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在單位時間內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獲得高效益發展。教學高效益就其內涵而言,是指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就其外延而言涵蓋高效的課前精心預習、課堂教學中實踐展示和課后反饋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一般來說,高效課堂效益評價主要標準是學生思維活躍,語言表達正確、流利、有感情,課堂充滿激情,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強,目標達成且正確率在90%以上。核心是教學三維目標的達成。總之,高效課堂是民主的課堂,是自主的課堂,是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生,教師成為導師的生命的課堂。學生學習的激情得到激發,生命的能量得以釋放,自主地去發現自我價值,開發個人潛能。通過與他人的合作而生成智慧,通過深入的探究而提升了生命的境界。
二、深入鉆研教學模式
高效課堂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首先要善于學習。傳統教學中,教育這種智慧的腦力勞動逐漸成為了一種簡單的體力勞動。教師起早貪黑跟學生“斗爭”,沒時間學習、思考,工作的知識含量越來越低,進入了“教書的不讀書,教學的不學習”的困境。要擺脫這種狀況,唯有研究教育規律,研究學生成長規律,研究新時代學生的思想、行為方式,才能很好地破解這個難題。為此,學校為我們搭建了很好的學習平臺,如魏書生的班級管理、李鎮西的差等生的轉化、馮恩洪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李炳亭的高效課堂的構建等,都閃爍著智慧之光,為課堂教育的深入改革奠定了基礎。
為此我精心研究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學習教改地區的經驗,仔細揣摩教學環節預習交流、明確目標、分組合作、展示提升、課外擴展、達標測評,關注教育細節,提升教育智慧。學習教改的課堂小組學習模式,深深體會高效課堂的中心就是以學生為中心:一切以學生為中心、以快樂為根本。由追求知識的完整性、全面性到更加關注學生的性格、人格的健全;由注重知識能力的培養到更加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成長。從中體會感悟,從而運用到自己的教學中,遵循“自學與指導、展示與點撥、訓練與總結”的教學模式,去揣摩、去實踐、去生成。
三、在教學中的體會
(一)自學與指導:課前準備緊鑼密鼓
在高效課堂的教學改革中,我對全班學生按性別、成績、能力等因素進行均衡組合,分成若干個小組(每組為6人),并由每個小組推選出一名學生任組長。
我將備課過程中準備好的預習提綱以導學案的形式提前一至兩天提供給學生,便于學生預習準備。此外,根據內容的難易,采用課外預習、課堂前半部分預習或者整體課預習等方法進行預習提綱的學習。與此同時,各小組要進行組內預習交流,歸納出小組集中的疑點或新發現的問題,便于上課時進行組間交流。課前周密認真的預習準備為課堂上師生互動、學生自主、小組探究等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二)展示與點撥:課堂互動熱火朝天
該課堂模式在一節課的前十分鐘,教師引導小組之間進行交流。每組派一名代表(每節課輪流),提出本小組預習過程中出現的疑點或新發現的問題,教師對各小組表現情況進行鼓勵性評價。在調動各小組充分發言的同時,又要保證整個過程時間控制在十分鐘以內。
課堂中段30分鐘,教師針對各小組學生提出的問題迅速進行組織整理,并結合自己已準備好的新授課的教學設計,對學生提出的疑點和相關的新發現問題進行點撥、引導、分析、講解,此間盡可能地讓學生回答,及時對各小組的表現進行評價,充分利用組與組之間的競爭,最大限度地調動每位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讓課堂因互動而精彩。
課堂后段5分鐘,要求學生迅速整理本節課的知識結構及知識要點。整個課堂學生的積極性都保持高漲狀態,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
(三)訓練與總結:課后復習溫故知新
成果測評是課堂效果的關鍵環節。可以是學習小組成員間的相互測評,可以是教師事先設計問卷,也可以是學生在自主協作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并向教師提出,由教師就各組共性的問題,結合自己的教學目的來歸納提升。在此基礎上,教師針對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知識選擇習題,少而精地布置一些強化訓練作業。不管是課后對知識的梳理還是作強化訓練作業,學生都很主動,這從側面也反映了學生在高效率的課堂上收獲很大,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被充分調動起來。
四、高效課堂中教師的角色轉變
改革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要的是觀念的轉變,應該變教育者為引導者,變監督者為參與者,變演員為導演。
教師要走下講臺,走進學生。有的教師走下講臺就不會講課了,只有按照事先準備好的講稿和程序,想象著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講下去。這樣的課堂教師是演員學生是觀眾,這樣的課堂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我們的高效課堂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生是演員教師是導演。教師應該放下師道尊嚴,以一個真實的自我,一個活生生的形象展現在課堂上,而不應是一個學生敬而遠之的人。這樣的教師站在學生中間,成為他們的引領者,將他們引向知識的高地,讓他們自由地去發現、去創造。
教師要保持一顆童心,提高與學生溝通的能力。過去,很多教師與學生交流時放不下教師的架子,實際上效果并不太好。如果教師時常保持一顆童心,用學生的思維去思考問題,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就可以避免家長式教育,造成與學生的疏離和隔閡。這樣,就會在學生聊天、活動過程中創造很多隨機的教育情境,這種去掉程式化的教育活動,將真情注入到他們的內心深處。
當教育改革的春風吹遍神州,我愿做積極的教育探索者,用我的智慧和熱情打造生命的課堂,與學生共譜教育改革的新篇章。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