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英語教學中,我們給學生呈現的英語課堂是僵化的、教條的、沒有生命力的課堂,英語課堂教學遠離多彩的、有鮮活的時代生活氣息的真實社會,暮氣沉沉,只是功利性地為了應對考試而強迫學生進行機械記憶、操練各種做題技巧。英語教學課堂上,充斥了太多太多的“語法、技巧”,聽、說一點基礎都沒有。當我們的英語課堂引入充滿活力的現實生活,讓我們的學生實地感受一下四季變遷、體味社會各階層人民現實生活實況,領略真實的自然美麗風景,估計他們會對我們的課堂感興趣得多。
關鍵詞:僵化;教條;機械記憶;操練做題;技巧;語法
在英語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發現這樣的情況,有些學生在一段時間的學習中,非常刻苦、用功,原以為學生成績會有所提高。結果,在考試以后,學生成績并不理想。教師、家長找學生談心、分析原因,可學生也找不到癥結所在,只是說比較煩上英課,一上課,聽教學講解題目時覺得條理清楚,但一做題,就感覺模棱兩可,不能很好地把握要點。雖然輔導班也沒少上,花在英語學習上的時間也不少,但考試時總是找不到感覺。
我以為:產生上述情況的原因是,我們給學生呈現的英語課堂是僵化的、教條的、沒有生命力的課堂,英語課堂教學遠離多彩的、鮮活的時代生活氣息的真實社會,暮氣沉沉,只是功利性地為了應對考試而強迫學生進行機械記憶、操練各種做題技巧。有時我自己揣摩:現在廣泛存在于中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教法是不是在套用、模仿短期成人出國培訓班和成人識字掃盲班的應考型、功利式教學模式呢?
從這幾年我聽過的大部分英語課來看,現在我們中小學英語教學課堂上,充斥了太多太多的“語法、技巧”,仿佛課上不教點“語法”課堂內容就顯得空洞,不傳授給學生點“做題秘笈”就顯得自己水平低。講一遍記不住就講兩遍、三遍五遍,天天講月月講,有些“負責任”的教師還把不成文的、形不成普遍意義上的規律、“心得”編成順口溜讓學生背下來,反復“操練”形成條件反射,這樣的課堂學生怎么會喜歡呢?
從人類社會語言形成發展的歷史來看,既有縱向時間變遷所帶來的變化也有橫向民族區域融合、地域遷徙所帶來的語言文化融合,民族傳統語言時時、處處在發生著變化,老詞詞義的古今變遷、消失,新詞匯的產生、新的文化內涵的賦予等,都推動了語言文化的發展,有些當時還是熱門的詞匯消失了,有些冷僻的詞匯被賦以新的含義以后變得耳熟能詳、朗朗上口,當處于新的民族大融合時代,這種變化可以達到日新月異的程度。僅從英語這個范疇來講,就有英國英語、美國英語、加拿大英語、澳洲英語等,我們現在讀中國古文之所以難以通讀就在于這些時空變換所帶來的語義變遷,我們現在揣摩文章,只有憑借不同時代“名家”們的“批注”“詮釋”來一窺作者的意圖了。
在我們的課堂上常常會見到這樣的場面:學生從“背過”詞匯出發,依據某語法造出句子,再依據教師給定的某種“情景”寫出一篇符合情景的小短文。就這樣一篇標準的“莎士比亞時期純正的倫敦英語”范文誕生了。可當我們的教師在津津樂道于外教們的語法、發音錯誤時,有沒有注意到:我們的英語教師大部分跟不上英語新聞廣播、靠連猜帶蒙看英文電影,到了英語國家就成了聾啞人,外國的文盲們會有這些困惑嗎?
母語為英語的國家和地區,他們的青少年兒童在呀呀學語時開始,耳朵聽到的、眼睛看到的、周圍的生活環境無不是英語的,他們上學時聽說能力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并在社會生活中不斷強化發展。學校教室內的課堂教學中,側重讀寫訓練、通過語法矯正一些不太規范的表述是有道理的。但在以漢語為母語的我國,青少年學英語只是局限于學校課堂上,聽、說一點基礎都沒有,也缺少用的生活環境,當過多的語法、規范出現在課堂上時,學生只有按語法規范造出“標準的”英語,用符合“語法規范”的英語去應對“考試”,效果可能一時看起來很好,考試分數很高。但成人掃盲班式的教學方式、急功近利的學校考核,促成了現在的中小學英語課堂的沉悶、僵化。學到一手熟練的“考試英語”應付考試容易,但是,考完以后呢?正如一個學騎自行車的孩子,他們將來的目的只不過是騎車上學,偶爾去一趟郊外玩一趟,沒想長大后成為自行車專業運動員;如果教練指導他學的主要是為了參賽而需要的騎行技巧、如何巧妙利用規則取勝,就顯得太功利、太成人了些。
語法是在特定時期特定環境之下部分人認可、使用的“規律”,當時空推移物是人非的時候,時代特色、地方烙印就會表現得越來越明顯,當不符合原訂“規律”的特殊情況占據了一個很大的比例,符合“規律”的情況越來越少時,我們的教學將會陷入原訂“規律”的泥潭。語言學習中當社會前進了、時空轉換了,“規律”成為束縛、制約學生學習的絆腳石時,我們當初選擇教授學生“語法”的目的就迷失了。顯然,我們教授學生“規律”,是為了使他們更輕松、容易地掌握英語。
可以參照一下我們的歷史,我們的祖輩并沒有將語法單獨羅列出來供蒙童們學習規范使用,而是將“規矩”掩藏于“經典”的教學之中。據說,有大智慧的高僧開壇說法時,并不空談戒律,而是說一些身邊的聽起來平常的小故事,因為他知道,下面的聽眾大多是勞苦大眾,接受過良好的讀書教育的人比較少,社會底層群眾居多。小故事蘊涵大道理,精心選擇的小故事深入人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改變著他們的生活、世界觀,有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當我們的英語課堂引入充滿活力的現實生活,比如奧巴馬就職、比如NBA球星、比如風靡一時的大片、排行榜上的金曲,讓我們的學生實地感受一下四季變遷、體味社會各階層人民現實生活實況,領略真實的自然美麗風景,不將他們的學習生活禁錮在象牙塔里,給他們以重癥監護室般的呵護,估計他們會對我們的課堂感興趣得多,他們在活躍快樂的課堂上很快掌握知識,成績會直線上升。
參考文獻:
1.田工國,《實用英語教育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1
2.黃國營,《英語教育學》,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10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