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寫作教學作為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通常被作為衡量學生語文水平的一個重要尺度。寫作能力的培養要通過多方面的努力,是學生運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情感和認識的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它反映了學生組織運用語言的水平。要想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須幫助學生樹立寫作信心,增強積累素材的能力,同時要錘煉語言,增強文章的表現力。
關鍵詞:語文;寫作;教學方法
一、幫助學生樹立寫作信心
中學生的寫作能力各有差異,在寫作過程當中也反映各異。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畏懼寫作,把寫作看成一種難事。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情況,采取不同措施,破除學生的心理障礙,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
(一)學生畏文的原因
許多學生對作文有不同的畏懼心理,主要源于:1.學生語文水平低下,所寫的文章不堪入目,教師不滿意,家長也不滿意,就連學生自己在寫完后都不愿意再看第二遍,這樣的文章寫出來自然會備受批評和指責,學生也就產生了畏文心理。2.學生對于寫作表達的技巧不熟悉,總是胡湊亂編文字,不成邏輯,學生自己也十分苦惱,但又找不到改變現狀的方法,于是就由苦惱轉為怨恨,更不愿意動筆寫作了。3.有些學生天生自卑,覺得寫文章是大知識份子、大文豪的工作,覺得寫作是一項十分神秘的工作,不敢去嘗試。4.有些學生對寫作存在著一種莫明奇妙的畏懼,不想深入思考,或者懶于思索。
(二)如何消除學生畏文心理
學生產生畏文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缺乏信心,這就需要教師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鼓勵。尤其是對于那些水平低下的學生,更要注意他們寫作中的細微變化,哪怕是僅僅某個句子寫得比較通順,也要給以充分肯定。這種鼓勵要符合學生的實際,使學生真正從中受益。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寫作方法才是關鍵。如首先,讓學生有話可說,有物可記,有事可敘。教師可以從兩個方面對其進行啟發,其一,引導學生從記憶中尋找某些人、事、景、物等,并以此展開想象,使原來看似無關聯的事物能夠相互聯系起來,豐富起來,生動起來。其二,打開學生知識的窗戶,用心觀察周圍的事物,能夠就地取材。其次,幫助學生明確文章的結構及中心思想。指導學生理清思路,整理素材,先講什么,后講什么,怎么開頭,如何結尾,通盤考慮,具有全局意識。教會學生動筆之前,先列出提綱,做到心中有數,以免雜亂無章。最后,恰當地運用自己熟悉的語言文字,來為文章增光添彩。
(三)激發學生寫作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蔽覈逃铱鬃右舱f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就會有欲望去探求,才能積極進取,擺脫畏文心理。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是至關重要的,通常采取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首先,多讀經典名篇,如《圍城》《荷塘月色》《背影》《濟南的春天》等,把學生帶入語言文字的殿堂,讓他們領略作者構思的巧妙,語言的韻味,意境的深遠,學生經過不斷的賞析訓練,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激發寫作興趣。通過這樣的鑒賞活動,不僅學生的鑒賞水平能得到提高,寫作水平也會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其次,中學生興趣愛好廣泛,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根據學生的這種心理,組織一些有趣的寫作訓練,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寫游記、寫電影的觀后感、評價一些歷史人物,續寫電影片段等。
再次,在班級開展作文互評活動,讓學生之間開展作文互評,相互指出文中的亮點和不足,通過互評,切磋交流,選取優秀習作中的優點,進而吸收,并為自己所用,引入競爭機制,發揮連鎖作用,實現學生之間的共同提高。
二、提高學生積累素材的能力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認為,學生在寫作中要養成兩種習慣:一種習慣是有所積蓄須盡量用文字發表;另一種習慣是每逢用文字發表,須盡力在技術上下工夫,善于從生活中了解,認識,感受,思考。
如何才能提高學生積累素材的能力呢?
(一)用心觀察周圍的事物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現代科學證明:人的大腦所獲得的信息80%~90%是通過視覺進來的,因此,必須多看,多觀察周圍的事物。我們都是生活在“生活”之中,但是對于生活的感受與理解卻大相徑庭。這就在于我們能否做到身入生活,心入生活。如何使學生能夠做到身入生活,心入生活呢?首先,用眼睛、耳朵等感覺器官去感受周圍的人和事。如要學生觀察蠶是如何從吐絲結繭到化蝶的全過程。利用生活中的情趣,激發他們觀察了解生活的能力。
(二)幫助學生掌握觀察的方法
“方法是打開認識窗戶的鑰匙,”有合理的方法作為指導,就能夠大大提高觀察的準確度。觀察始終被認為是思維入門的向導,觀察的片面性,會導致思維的局限性,反映到作文中就無法做到立意深遠,結構明晰??梢娬莆沼^察的方法是多么重要。其實每個學生情況均不相同,教師在傳遞觀察方法的同時,要盡可能地顧及到這一點。一般掌握觀察方法需注意以下幾點。
1.要能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抓住事物的主要特質,也就是該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地方,這是對觀察最基本的要求。
2.要有一定的全局意識。在觀察時要考慮到整體和局部的關系,有些事物的發展與其他事物存在的聯系是較為隱蔽的。
3.觀察事物要有條理性,不能依據個人喜好而定。比如,在分析事件的發生過程時,就要按照時間、地點、人物、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這一線索進行分析。
4.觀察事物要從多方面考慮,比如,典故盲人摸象,每個盲人摸到大象的一個部位都以為是大象,但都是片面的,所以觀察事物要看得全面些,深入些。
5.學會觀察事物的發展變化。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斷變化中的,我們不能以恒定的眼光去看恒變的事物。這就需要追根究底,摸清事物發展的來龍去脈,在培養學生觀察力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
6.觀察事物是一個方面,寫出文章又是一個方面。但我們無需把所觀察的東西一字不落,全部照搬到文章中去,要懂得取舍,取那些在觀察的過程中給我們觸動較大的,舍棄那些對表述文章主旨無益的材料。
(三)閱讀是寫作的基礎,以讀促寫
中學生缺乏生活閱歷和社會閱歷,如果僅從生活中汲取,對于學生寫作能力目標的提高是很難實現的。直接經驗固然重要,但是間接經驗更是必不可少。杜甫詩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如何才能從閱讀中促進寫作,做到“下筆如有神”,讀什么書,怎么讀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學生通過閱讀名家名作,學習其中展現出來的語言風格、用詞修飾、謀篇布局,學生經過這些熏陶和感染能夠從仿寫到改寫,進而把文章的亮點化為己用,寫作水平就得到提高了。
三、錘煉語言,增強文章表現力
清朝詩人袁枚說過:“一切詩文總須字立紙上,不可字臥紙上。人活則立,人死則臥,用筆亦然?!边@句話十分精彩地強調了語言文字表現力的重要性。古人曾為了作詩,“吟安一個字,捻斷數根須”,這種百煉成字,千煉成句的文章讀者從語言中能夠得到很多啟發,堅持不懈地進行錘煉字句,下筆才能行云流水。
(一)認真錘煉思想和語言
一篇出色的文章必須要具備三個條件:“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奔词褂械奈恼陆Y構完整,句子通順,內容充實,但是沒有文采,仍然不是好文章??鬃釉f過:“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如果文章顯得沒有文采就不會廣泛流傳。學生作文雖然不需要文筆出眾,但是也要準確生動,反復推敲。一篇好的文章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改出來的。古今中外的大家們無不重視語言的學習與修養。如杜甫的名言:“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語言的運用絕不單單是語言方面的問題,所謂“言為心聲”,即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思維是語言的內核。也就是說思想是內在的,語言是外在的。“辭從意生”,如果思想能夠表達清楚,語言也就明白了。所以,不僅要加強遣詞造句方面的訓練,還要加強思想方面的磨煉。語言的生動源于思想的生動,語言的深刻源于思想的深刻。如果能夠很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質屬性,語言就能夠入木三分。因此,思維和語言要雙雙錘煉,“煉詞煉意,詞意綜合”。
(二)慎重選擇詞語
詞是語言的主要構成部分,如果沒有足夠的詞匯積累,也就不能準確生動地表情達意。
1.貼切。詞要能有效、生動地還原事物原來的面貌,并與物與事相符。如螳臂當車,芝麻開花節節高等等諸如此類的。
2.鮮明。讀者能夠一目了然,清楚地明白作者所表達的含義。如鸚鵡學舌,東施效顰。
3.生動。所謂生動,即使人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栩栩如生的感覺。這類詞通常繪聲繪色,具有形象性。如“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用擬人的手法使人感覺生動。又如,“僧推月下門”與“僧敲月下門”,因為一字只差,缺相差萬里。
詞要能有效生動地還原事物原來的面貌,同時又要做到能夠讓讀者一目了然,不會對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容產生歧義,當然也要注意生動性,要能讓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受。
(三)寫好每一個句子
一篇好的文章,不僅用詞要貼切、形象、生動,而且句子也要錘煉。句子寫得好,文章才能通順、流暢。學生在寫作時需要注意兩個問題:首先,句子要準確無誤,這就需要對客觀事物有細致入微的觀察,同時對于句式的作用也要有所了解。其次,句子要流暢生動,要做到這一點對于初學者而言是比較困難的,這不僅是對語言功底的檢驗,也是對思路是否清晰的檢驗。只有流暢的思路,成竹在胸才能下筆如神,做到行云流水般的順暢。而對于句式生動,則需要多積累,盯著天花板發呆是寫不出生動語言的。同時也要注意句式的變化,它能增強語言的生動、優美。
(四)語言要精煉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到:“文經辨潔為能,不能以繁縟為巧?!币簿褪钦f,寫文章的要領在于能夠使意思明確,句式簡潔,不蔓不枝。但也不能一味求簡潔“于神情特不生動”,就適得其反了。文章的句子要言簡意賅、簡潔精煉。精煉的語言往往是含而不露的,不把作者的感情赤裸裸地表達出來,而是給人思考的余地,使讀者能夠“望表而知理,捫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偶與字外”,有思考的空間。語言是含蓄的,含不盡之意于言外。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作文指導時,要多鼓勵學生用詞,用句簡練,力求既把意思表達清楚,又能做到生動形象。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