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術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已成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有力工具,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豐富了教學內容,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優化了課堂教學效果。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能使語文教學煥發出無限活力和生機,相反過分依賴信息技術會適得其反。
關鍵詞:信息技術;語文教學;運用研究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最終的落腳點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這也是實施高效課堂最為核心、最為關鍵的環節。但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傳統語文教學的諸多因素也日益顯現,課堂教學形式單一,容量小,從而使課堂效率低,遠遠不能適應信息化的教學需求。下面我就信息技術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一、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運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給教學帶來了全新的理念。信息技術手段直接作用于感官刺激更便于學生接受,使學生更感興趣,更愿意去繼續探索,從而讓枯燥的學習變得真正快樂起來,情感的培養也不再顯得生硬,而是水到渠成。信息技術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優越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習者的興趣,進行美感熏陶。俗話說,好的開頭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課巧妙成功的開頭,能使學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課堂教學的內容上去,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并能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使學生的學習狀態由被動變為主動,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到知識。如在《黃河頌》一課的教學中,上課伊始我先播放歌曲《黃河頌》,用歌聲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后導入新課。這樣,教師巧用信息技術手段創設情境,奏好了這堂課的“序曲”。這為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欲,使整節課順利進行敲響了動人心弦的第一錘。
文學作品尤其是詩歌、散文、小說具有很強的審美屬性。由于學生受時代、生活經歷、環境的限制,作品的美感與學生情感難以溝通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然而,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計算機媒體,將無聲抽象的語言文字所要表現的內容變成有聲有色、有動感的畫面圖式,創設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或氛圍,激發學生的想象,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形成審美共振,幫助他們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材內容。
以教學詩歌《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為例,在一節課中我不僅輕松地完成了詩句的理解和朗讀、背誦訓練、作者簡介、詩句評析,還給學生進行了蘇軾的其他愛國作品的比較、欣賞與品讀,使學生提高了詩歌朗讀和賞析水平,使學生開闊了視野。
2.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能節約時間,增加課堂的容量。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準備了掛圖,需要時間貼在黑板上;教師提出問題,需要給學生反復強調。使用信息技術,可以大大節約這些無效的時間,教師把節省出的時間進行其他練習。例如,在《安塞腰鼓》的教學中,讓學生通過片段了解安塞腰鼓。在課堂中利用課件設計習題讓學生通過自學來完成,這樣課堂的容量比傳統課堂要大得多。
語文課標中明確提出:“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學生看書報的能力和認真閱讀的習慣。”因此,所有閱讀教學的工作都要圍繞閱讀教學的任務來進行。在傳統教學中,閱讀教學的目標是通過“預習、講解、默讀、朗讀、查字典、小組討論和總結”等環節實現的,教師讓學生自己默讀、朗讀的時間很少,更談不上大量、有效的閱讀。這對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產生了不利的影響。計算機具有儲存大量教學信息的能力,可儲存大量的閱讀材料,并可隨時讓學生以類似查字典的方式檢索到閱讀中的生字、生詞、難句等。根據需要,還可提供標準的朗讀示范音。
二、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信息技術在教學中雖然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我們也應該知道其在教學中的不足,和教師相比,信息技術教學仍處于教學中的輔助地位,即使信息技術完成了許多人力所不及的任務,也不能代替教師的全部工作。信息技術如果使用不當會在教學中會產生如下負面影響。
1.投影屏幕不能完全替代教師板書。現實中不少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教學時已經脫開了粉筆和黑板,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作為傳統課堂教學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現代教學媒體無法替代的,首先是黑板即時重現力強,隨寫隨看,內容還可以方便地增刪,教師在使用信息技術教學時會有突然而至的靈感,這些靈感往往是教學藝術的動人之處,卻往往無法添加到板書中去而生出許多遺憾。另外,好的板書有提綱挈領的作用,學生抬頭一看,便對本節課的重點一目了然。運用信息技術是為了輔助教學,其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為了提高教學效果,但運用信息技術教學不是提高教學效果的唯一途徑和手段,教學中不能為了信息技術而去使用信息技術,應針對教學內容采取與之相應的教學方法、方式,合理地綜合和利用各種教學媒體,包括傳統媒體,取長補短。這樣才能發揮各種教學方法的綜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2.實施信息技術教學華而不實,嘩眾取寵。使用信息技術為教學注入了活力,使長期困擾教師的某些教學難點迎刃而解,教師在感到驚喜之余,往往會舍不得割愛,將它們統統都用到教學中去,其實有時用得不當和過度,反而會成為教學的干擾源,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所以我們在使用信息技術教學時絕對不能華而不實,嘩眾取寵,應有目的、有計劃地用好它。
3.輔助手段變成主要手段,造成學生興趣遷移。信息技術只是輔助教學的手段。如果為了增大所教內容對學生的吸引力,一味增加視覺效果,這樣不僅不能提高學生的興趣,反而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降低教學效果,把信息技術的優點變成缺點。過多依賴于多媒體課件,會使教師和學生之間失去互動性,難以發揮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用大量時間在播放課件上甚至手忙腳亂,指導性下降,學生大量時間在看,就像看電影一樣,動手、動口的實踐少,學科能力得不到提升。
總之,現代課堂教學不能也不應該拒絕信息技術的介入,我們應使用好信息技術手段,敢于實踐,善于反思,揚長避短,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合理、適度地使用信息技術,才能使之真正服務于教學工作,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