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部電影《孔子》,令我感動。“以禮治國平天下”,詮釋了中華民族作為禮儀之邦的傳統美德。特別是聽了于丹對《論語》的解讀,使我對孔子、對禮儀仁愛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使我想到作為語文教師,對學生進行道德素養培養是多么得重要。許多教師在這方面給予了研究,比如,有人提出語文教學應重視德育教育,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語文學科具有強烈的思想性,應滲透德育教育等。本文提出在語文教學中應加強對尊老愛幼美德、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把民本思想滲透其中,使學生道德素質在語文教學中得到升華。
一、語文教學應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的美德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愛幼是一個人的基本素養。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有助于促進社會和諧,家庭和睦。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的意識。課文《散步》就頌揚了我國人民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作者以小見大,精心選材,表現了出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教師用這篇文章教育學生尊老愛幼,珍惜生命,選材貼切、恰當。
語文教學不是單純地學習字詞、語法,而是要體現道德觀、價值觀。課文中既有理性材料,又有感性材料,提煉這些材料的精神內涵,傳達給學生,凈化學生的心靈,這樣更易讓學生接受。“一本好書可以影響人的一生”,因此,語文教師要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當學生在進行閱讀時便會潛意識地將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與書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進行比較,這樣一來,無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道德素養。比如,當閱讀過《背影》之后,你會發現父親原來是那樣的“偉大”,那么值得尊敬,子女原來是那樣需要“長大”,那么值得愛護。當閱讀過《三字經》之后,你會懂得中華傳統美德源遠流長,值得我們學習。《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這篇課文詮釋了人的靈魂健康和達到成熟的基礎:從母親的緊密關系發展到同父親的緊密關系,最后達到綜合,了解父愛、母愛,使學生理解了愛的基礎。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林莉的《小巷深處》、季羨林的《永久的悔》等,這些都是對學生親情感染和教育的最好教材,父母之愛、父子、母子、母女之情是人間最永恒和最深切的情感。因此,閱讀可以讓我們懂得很多做人的道理,讓我們學會尊老愛幼。
二、語文教學要注重對學生愛國主義的培養
《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強調教學中要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感情。在中學語文教材中,許多典范文章包含著作者熱愛祖國的偉大熱情。中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情感,對學生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責任重大。新課標提出了通過優秀的文學作品,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是語文教學的目的之一。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時刻注意這個要求,以語文教學特點為出發點,多方式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幫助學生樹立為民族騰飛而讀書的崇高信念,使他們長大成為德才兼備的國家棟梁。
語文教學中進行愛國教育,讓學生明白中華民族的光榮歷史,了解中華民族曾經承受的深重災難和黨領導人民群眾推翻三座大山的頑強、艱苦的斗爭,把青年培養成具有自尊、自信、自豪精神的有識之士,使學生樹立為祖國騰飛、富強而努力奉獻的高尚理想,這是語文教師落實教學大綱的內在要求。語文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必須與熱愛學生、培養學生尊重勞動、尊重科學結合起來;與熱愛黨、熱愛祖國結合起來,但是絕不是把語文講成政治。語文課有其本身特點,要將愛國主義教育貫穿于寫作、朗讀、聽說訓練中。語文學科語句精美,文字表達與思想內容統一,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中學語文課本不乏反映祖國錦繡河山、璀璨文化的課文,也有反映祖國人民英勇不屈、保家衛國、創造祖國美好明天的課文,這些情、這些景、這些人、這些事,構成了一個美麗的愛國主義畫卷。比如,《巴東三峽》《周莊水韻》《黃河頌》《廉頗藺相如列傳》《艱難國運與雄健的國民》《少年中國說》《土地的誓言》《最后的一課》《木蘭詩》《蘆花蕩》等這些文句美麗、情感動人的名篇,具有鮮明深刻的精神啟迪作用,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非常適宜的教育素材。這些文章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三、語文教學應體現以民為本的博大胸懷
“民可載舟,亦可覆舟”“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體現了以民為本的治國方略。《曹劌論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兩篇課文,都是以散文形式論述了戰爭,而值得思考的是兩文都有一種“以民為本,取信于民”的重要軍事思想。這兩篇文章是先秦時期作品,這一時期是我國社會歷史上爭斗最為激烈的時期。在這種環境中,一些人在總結歷史教訓的同時,也認識到了人民的偉大力量,理解到要取得勝利必須得到人民的擁護。中國共產黨之所以會取得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
民本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最為重要的思想資源之一,在孟子學說中占據及其重要的作用,教師有必要讓學生了解它的產生原因和發展歷史、其進步性和固有局限性。因為群眾觀點是我們黨的基本政治觀點,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所以非常有必要讓學生將以民為本的重要思想與歷史民本的思想繼承與發揚廣大。因此,除了語文課本中的相關文章,還有必要補充一些課外資料,結合講課內容讓學生認真討論,使學生初步了解民本思想及其積極意義,并認識中國當代社會以民為本的深刻意義。
總之,中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樹立育人理念,培養學生優秀的道德品質,充分利用語文教材蘊含的豐富思想去教育學生,始終把育人貫穿于整個語文教學之中,使學生的道德品質在語文教學中得到培養,精神修養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使學生具備尊老愛幼的優秀美德,熱愛祖國,心系群眾,以民為本。
參考文獻:
1.段婷婷,《語文教學應重視德育教育》,《科技信息》,2013(2):219
2.王義群,《淺談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中國教育科研與探索》,2006(6):99-100
3.馬麗,《語文教學應滲透德育教育》,《瓊州學院學報》,2008(6):9-10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