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學中注重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使學生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新課程標準對我們的課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們必須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追求教學的有效性。
所謂“教學的有效”就是指:凡是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效果的教學活動。一節課的教學是否有效,關鍵是看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有沒有獲得進步或者是主體有沒有得到發展。這就要求作為組織者和引導者的教師要給學生留下充足的探究的時間和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在具體的觀察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主動探究,這就要調整有效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引導觀察,知識遷移,提高教學有效性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學中要注重思維培養,注重數學知識內部規律化,掌握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細心觀察、大膽猜想,有效地進行知識遷移。
如在教學五年級數學課“小數除以整數”時,教師在教學中可有機把握教材,巧妙運用兩組練習引入新課。比如,除數是6,被除數分別是72、7.2、0.72,學生找到規律后,再出示例題,新的問題迎刃而解。學完小數除以整數后,教師又引導學生觀察思考整數除法和小數除法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一節課中教師用三分之一的時間引導學生理解,三分之一的時間激發學生聯系自己的已有知識進行知識的遷移,三分之一的時間組織相關練習。學生在觀察、思考中輕松地把握了知識點,理解了新舊知識之間的關系,而且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可見,采用恰當的探究形式,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才能自己“發現”數學結論,獲得數學活動經驗,去探索數學世界的奧妙,體驗成功的樂趣。這樣,學生就在感受數學探究活動的趣味性和挑戰性的同時增強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二、小組合作,自主探究,提高教學有效性
有效的數學探索并不只是單純地拋出問題給學生,讓學生隨心所欲地探索,然后匯報交流這么簡單的過程,而是教師根據不同的授課內容采用不同的探索方式、探索過程,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探索的價值、探索的意義、探索的樂趣。
如四年級上冊“平行四邊形和梯形”一課的知識目標是:平行四邊形特征的探索。即尊重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在此基礎上教給學生新的探究方法。教師要做的是當調取了學生已有知識經驗之后,讓學生學會用科學的方法加以驗證,告訴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科學探索的時候,只憑眼睛觀察是不行的,這是這節課所要讓學生體驗的一種探索科學的方法。學生自主探索時,有用直尺測量的,有用量角器測量的,有用畫平行線的方法驗證的。同時,教師給同桌學生準備的練習紙上的平行四邊形的形狀是完全不同的,這也是科學探索時所要注意的,要選取不同的待測樣本。教師應讓學生在合作中探究獲得知識,并在合作交流中根據學生的反應及時調控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更好、更深入地進行探究,使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學會對自己學習過程的調節和對學習效果的恰當評價。在學生個體獨立探究的基礎上,讓學生在小組內或班級集體范圍內,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方法及過程,相互討論分析,揭示規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
教師要適當地組織學生分組,最好能按學生學習能力的強弱交叉分組,發揮互補優勢,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學會向別人解釋自己的想法,傾聽別人的想法,善待批評以審視自己的觀點,學會相互接納、贊賞、分享、互助,實現學習互補,增強合作意識,提高交往能力。
三、交流指導,總結規律,提高教學有效性
新課程標準提倡培養學生四種能力,即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數學課堂中,教師有效地組織引導學生合作交流,分析解決問題,可使學生在學習中不斷取得成功,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交流方法可采用和書本交流、生生交流、師生交流等形式。即使學生能夠借助相關資料和書本知識的理解來完成學習任務;同桌或合作小組的學生間交流;師生對話,幫助學生突出知識的重點,完成知識的歸結,用心聽取學生的匯報,挖掘學生發言中的閃光點,促成交流的順利進行。按交流內容分為研討、展示、辯論等形式。圍繞某一個主題展開研討;把學生自主實踐、小組探索的成果展示出來,相互欣賞,共同評議,相互啟發;某些模棱兩可,易于混淆的問題,拋給學生去辨析,使學生在知識方面相互補充,學習方法上相互借鑒。具體操作上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一)交流問題要精準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問題是科學思維的焦點。要確保問題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教師在設置時必須增強目的性、針對性,要圍繞教學目標、重難點進行設計。問題難易適度,有梯度,能引導學生的交流向縱深發展,使學生始終處于一個又一個的問題探索之中,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二)教師指導要到位
1.交流時間充足。交流的時間過短,話題還未展開就草草收場,不同的意見就得不到充分的發揮,就無法引起爭論,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就不能達到應有的廣度和深度,課堂中也不可能出現生動活潑的情景,交流的成果是個別學生的,其他學生沒有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
2.點撥指導恰當。有效交流離不開教師適時地介入、恰當地引導。交流過程中,教師要仔細傾聽每個學生的想法,并及時分析、判斷出現的情況,對生成的問題準確作出回應,及時進行點撥和完善,做到及時調整教學預案,并注意不讓交流偏離教學目標。在學生說出思路后,教師恰如其分地問其他學生:“誰聽懂他的意思了?”這樣的提問會使交流不僅僅停留在學生思維結果和思維過程的表達上,而是使多種觀點相互分享、溝通和理解。正是教師有效的調控讓交流過程成為分析、比較、歸納、批判和整合的互動過程,調控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3.總結規律及時。交流不僅重視過程,更要關注結果。一方面讓學生最終知道解答問題的正確結論,一方面理解多個結論的異同,或從中比較、分析出最優結論。如在產生多種算法時,教師組織學生交流討論:“你想采用哪種算法?為什么?……”學生在分析、比較、歸類中,使零散的知識進一步得到內化、提升,最終達到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目的。
在數學課堂中,教師應根據實際教學情境,采取合理、切實可行的教學策略,在有效的探究活動中,使學生經歷了知識形成的過程,深化了對所學知識的認識與理解,掌握了問題解決的方法,個性得到了升華,最終使學生能夠掌握基本的數學思想,積累基本的活動經驗,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這樣,必定能促進課堂教學的高效,必定能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