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環境問題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重要問題,環境問題的產生、治理與化學知識息息相關。因而,在化學課堂滲透環保教育是大勢所趨。本文從化學課增設環保環節的必要性,化學課與社會實踐的緊密性等方面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環境保護;橋梁;設計與實踐
誰不想有方晴朗的天空?誰不想有片碧綠的草地?誰又能忘記籠罩全國的霧霾,肆虐于我國北方的沙塵暴?事實說明,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具體來說,環境是個體生活于其中,能影響人類發展的一切外部條件。而在現實中,環境保護的警鐘已經向人們敲響,這種憂患意識使我在教學中萌生新的構想,開始利用課堂教學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一、化學課中增設環境保護教育的必要性
化學學科是與環境保護最為密切的學科之一。針對本學科的特點,我在教學中廣泛、深入地滲透環保知識,主要包括:化學污染物的產生、危害和如何運用化學方面的基本原理和技術進行污染治理。例如,水源的污染主要來自于工業的三廢(廢水、廢渣、廢氣),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和農村農藥、化肥的任意實用等等。污水不僅給空氣和土壤帶來污染,而且影響了各種植物的生長。這些污水必須經過處理后再排放,這樣對人和植物都有益處。因此,在化學課上適量滲透有關的環保知識,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我們化學教師通過向學生宣傳環保知識,增強其環保意識,可以提高社會環保效率。另外,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增設環境保護內容這一單元,能更好地加強和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自覺維護我們的生活空間。
二、環境保護是搭起化學與社會實踐的橋梁
在現行的化學教材中,多偏重于基礎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因此,造成理論與實踐應用嚴重脫節的現象,從而導致在學生中普遍存在一種疑惑,即每天學習各種各樣的定律和計算方法,對將來的工作有什么作用呢?這種疑惑很大程度上消弱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而目前引人矚目的環境污染問題絕大多數與化學有關。例如,英國倫敦的煙霧事件。是由于大量耗煤產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有害物質引起的;洛杉磯的煙霧事件是由于汽車尾氣造成的。縱觀眾多類似環保問題的產生和解決辦法,都離不開化學知識。因此,教師在化學課中加入環保內容,就為學生開辟了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社會實踐的用武之地。再如,利用化學知識設計酸雨對金屬污染的分析和檢測,以及設計不同環境污染的治理方案。所有的實踐活動,既鞏固了學生的知識,又提高了他們學習化學的興趣,同時在解決實踐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深深體會到知識的重要性。
三、課堂教學中環境教育的設計與實踐
為了更好地滲透環保教育,在化學教學中我采用了以下幾種方式:
(一)觀看環保錄像片
環境保護是當今社會的一件大事,在教學中組織學生觀看《酸雨》《溫室效應》《綠色家園》等錄像片,讓學生通過大量的畫面,深深地受到震撼,列舉實例講解環境污染的危害性和環境保護的迫切性,能激發學生自覺參與環境保護之中。
(二)課堂教學滲透環境保護的教育
在教學中,在遇到環境保護方面的問題時,教師讓學生從理論上升到實踐中去。例如,對水的污染和防治的問題上,讓學生課上討論,積極發言,自己探求水污染形成的原因,然后集思廣益,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設計方案,暢想治理和防治水污染發生的方法,同時倡議每一名學生做環保小使者,這樣,學生就會感到知識是重要的。另外,教師在課上還組織學生上《人類環境教育》《當前環保形勢》的輔導課,目的在于普及和提高其環保意識,使他們從小就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
(三)組織學生參加課外活動
實踐是課外活動的主要內容,在教育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大自然對學生進行環保知識的教育,帶領學生參加以下活動:1.采集校園附近的水源標本,讓學生自測水的PH數值;2.組織學生參觀工廠污水處理的過程;3.帶領學生到附近不同田地采集樣本,分析土壤的鹽堿度,剖析鹽堿度與植物生長的關系。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擬定了處理問題的各種方案,書寫了許多實驗報告冊,雖然他們設計的方案有些幼稚,但畢竟是他們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的一些實際問題,培養了他們動手、動腦的能力。
在化學教學中增設環保教育環節是化學學科發展的一種必然要求,只有與現實相結合,充滿實用而有活力的課堂教學,才能使學生精神振作起來。在學生茫無頭緒時給予啟迪,讓學生在面對現實的環境問題和探求解決途徑的過程中擦出思維的火花,使學生的思維發展終身受益。只要化學教師時時留心,注意挖掘教材中的環保因素,以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為己任,有目的、有意識地長期堅持下去,做環保理念的有心人,就一定能使化學學科走進生活、走進社會、走出課堂,走入學生的內心。
總之,在化學教學中切入環境教育,對于普及和提高化學知識應用于環保實際的能力,發展學生的觀察、實驗、思維、自學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希望在以后的化學教學中更多地滲透環境教育,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來保護我們的綠色家園。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