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學義務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難題。而生物教學是更面臨著方方面面的困擾,本人就從事生物教學這些年來的經驗談談生物教學中的特色教育。
一、特色培養
所謂特色,就是最好的教育,愛的教育,情感的教育。目前,關于中學生物教學活動經驗的基本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研究仍然十分薄弱。
二、培養特色發展的幾點建議
1.培養學生的自主性、靈活性。河北省特級教師依據所修訂的生物學課程標準,圍繞學生生物學活動經驗形成的必要條件和生物學經驗形成的教學策略,逐漸減壓、靈活教學。例如,在講“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時,在理解主循環和肺循環時,有的學生很難理解,這就需要教師反復講解以前所學過的動脈血、靜脈血的特征,心臟的基本結構等知識點。所以,在平時學習過程中我構建了合作性小組探究教學模式,旨在使學生在問題情境下,通過個人自學、小組內交流討論、鞏固知識、探索新知,培養學生的自主性、靈活性。
2.多與學生溝通交流。生物教師一般在接手新班進行生物教學時,應分階段地進行問卷調查,全面地了解學生對生物學科的看法、學習態度、學習興趣,從而能及時調整教學,滿足學生的要求。
3.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有求異,才會創新,人類才會進步。在生物教學中,我們要注意學生的求異思維,引導學生打破常規,沿著不同的方向思考,尋找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鍛煉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獨創性。
4.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水平。知識之間的聯系是十分緊密的,如動物的進化,由低等到高等,由簡單到復雜,只有在掌握低等動物特征的基礎上,才更容易掌握高等動物的特征。又如,在講解人體呼吸系統時,我們除了直觀掛圖來說明呼吸系統的組成外,還讓學生親自體會呼吸與深呼吸兩個動作給身體帶來的變化,相應呼吸肌的收縮與舒張是如何變化的,學生也就很快地理解和區分了。所以在平時的學習中,我們就要求學生注意知識之間的聯系,以便更好地掌握知識,應用知識。
5.開展課外教學活動。多開展課外教學活動,強化群體互動,培養學生的社會性。群體互動即立體性的交往,交往是個性形成的基礎。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建立起師生間、學生間廣泛交錯的交往環境,對促進學生的社會化無疑會大有裨益。例如,日常生活中常吃的水果、蔬菜,我們食用的是其何器官,知識具體化后,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從而達到熟練掌握的程度。又如,學生學會了人工授粉后就可以將這一技術應用到生產實際中,從而培養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讓學生學有所用。
6.激趣引題,自學探究。激趣引題是教師的課堂導入,自學探究是教師提示后的學生活動,這一活動起著影響全局、輻射全課的作用。一節課的開頭就像一塊無形的“磁鐵”,雖只有短短的幾分鐘,卻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情緒,打動學生的心靈,形成良好的氣氛切入口。例如,自然界里的各種動植物都具有自我保護能力,烏龜有不怕打的殼,刺猬有堅硬的刺,鹿有善于奔跑的腿,犀牛有堅硬的角,沒有這些它們無法戰勝天敵,無法擺脫饑餓,展示了它們的聰明、從容和鎮定。由自然界動植物具有自我保護功能引起學生聯想到人類自我保護,激起學生的學習動機,自然導入新課。學生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進入自學研究階段。自學研究就是挖掘學生心力,發揮其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學生在自學探究中,能把學、思、疑、問連接在一起,就會給自學探究增添無限的樂趣和動力。
三、總結
綜合以上幾點,教學方法系統化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有效的途徑。俗話說:“教學有方,但無定法,貴在有法,妙在得法。”所以,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合理地安排課程,讓學生受到特色培養的發展。培養學生的特色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待于將特色教育的理念貫穿于活動的始終,有待于在教學過程中高度重視學生的需要、興趣、潛能和價值,直至促成學生充分自由地發展。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