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文學家彭懿說:“人的一生中能有幾次邂逅圖畫書?三次:童年,初為父母,人生過半為了自己的時候。經典圖畫書以震撼心靈的方式讓孩子感知生命,解說父母無法生動言說的挫折、災難、離別和死亡……”繪本,就是這樣一個充滿智慧、信心、勇氣的生命書,那我們何不嘗試運用繪本來進行幼兒的生命教育呢?這一過程肯定就如同一首美妙的樂曲,讓人聽了心曠神怡!那就讓我們來聆聽一下吧!
一、運用繪本教學譜寫幼兒生命教育的前奏
(一)素材的來源
1.選擇
首先,繪本主題要符合生命教育的意義。如欣賞自己的《我不知道我是誰》《我不想長大》;相親相愛的《逃家小兔》《愛心樹》;生存與關懷的《活了一百次的貓》《花婆婆》;精彩過一生的《艾瑪畫畫》《獾的禮物》。
其次,從幼兒的生活中尋找。自然角中有些不易飼養的動物,不留意就死亡了。每當遇到這種失去心愛的寵物時,幼兒都會無比傷心。如何安撫幼兒受傷的心,讓他們正確對待生命的逝去呢?《比比和朋友》這套繪本有這樣一件事:“泰加的竹節蟲比比死去了。泰加向它吹氣,看它能否醒來,但它再也活不過來了。媽媽說:‘不要怪自己,它的死,是它已經到了死亡的時間。’泰加的新教師巴特太太說:‘每當我們失去某個深愛的人或寵物,都要花很長時間才能止住悲傷。你為此感到傷心是很正常的現象。’”運用繪本可以安撫幼兒在生活中產生的感傷,解決對于生命逝去的迷惑。
再次,與幼兒的經驗產生共鳴。《蝸牛快遞》它講述了一個孤獨的蝸牛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快遞員長腿兔,當長腿兔生病無法傳達“想見媽媽”意愿時,蝸牛勇敢地離開了自己家踏入了沙漠,用自己的生命換取一個快遞。當看完這本繪本后幼兒傷心地無法言語。堯堯寶寶哽咽地說:“故事太感人了,小蝸牛太偉大了,有朋友真好。”繪本與幼兒的經驗相碰撞,讓幼兒的經驗得到了理性的提高。
2.研讀。繪本選擇后,要將其讀熟。讀熟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也是教師教學前的必經過程,這一過程就是從中找尋進行生命教育的關鍵點,構思向幼兒呈現的方式。讀熟首先就是反復的閱讀,將其完整地輸入自己腦子中。之后進行一定的分析與構思,最終形成問題,建構適合的教學模式。
(二)素材的呈現
1.制作簡易教學繪本。根據教學模式,教師需要一本能進行教學的繪本,方法可以掃描、翻拍及繪畫,根據教學需要可修改。關于愛與被愛的繪本《逃家小兔》中,反復出現對比性的比喻,展現愛與被愛,但其中有些語言比較難以理解,因此將適合幼兒和幼兒比較易懂的內容進行保留,反之進行剔除。
2.選擇適合的配樂。一部好的電影成功離不開配樂的支持,那一曲配樂讓一本繪本深入人心。配樂的選擇首先要分析繪本內容。選擇音樂的風格,是歡快的、抒情的還是激情的等等;其次要多找幾首同風格音樂;最后進行與繪本的配合,仔細聆聽感受選擇最合適的。
二、運用繪本教學奏響幼兒生命教育的高潮
(一)開場
1.分享入手。生命教育是從生活中來,那么我們就從生活開始,講述一個故事或是一個經驗開展教育。《小鳥與小女孩》主要內容:一只小鳥看見一個女孩和媽媽在睡午覺,溫馨的畫面讓小鳥也枕到孩子媽媽手臂上睡著了做夢了,夢到了被獵人打死的媽媽,以這樣的故事引發關愛動物生命教育活動。當問“你想對可憐的小鳥說些什么、做些什么?”時,幼兒激動地講: “我要抱抱它給它溫暖;我要給它造一個溫暖的窩,給它送去暖暖的被子;我要為它找一個新媽媽;我要當它的媽媽給它安全……”
2.開門見山。“今天周老師帶了一本電子圖書,先來看看這本書的封面上有誰?”這是在進行《爺爺一定有辦法》活動的開場。讓幼兒觀察的是這本書的封面,封面上爺爺牽著孫子高興地走在小路上,畫面很甜蜜。這樣直接的導入,讓幼兒從畫面上感受爺孫倆深厚的親情,為接下來愛的生命教育埋下伏筆。
(二)展現
1.四平八穩。讓幼兒通過繪本了解生命意義時,要兼顧繪本的本身。不是所有的繪本都要一點點撥開,讓幼兒一點點地接受并受用。當幼兒有感觸,會從感觸中懂得道理。如《鼴鼠的禮物》,一本優美的繪本,一個溫暖而感傷的故事,講了對死亡的看法、過程和如何面對死亡。一個嚴肅的富于哲理的話題,被童話溫暖地包裹,很容易走進始諳世事的孩童的心里。對于這樣的繪本就適合與音樂相配合有節奏將繪本完整講述,讓幼兒進入這樣的氛圍后再開始進行提問。如“這是一只怎樣的獾?獾的禮物是什么?獾是怎么樣面對死亡的?動物們是怎樣面對獾的死亡呢?”這些問題在完整欣賞過繪本,再讓幼兒進行自主性的探索,幼兒就比較感興趣。因為這樣的故事沒有懸念,只有讓幼兒產生共鳴進行合作的探討。
2.問答相間。《我是誰我的愛》:“我是個奇怪的動物。……‘大貓咪,你來抓老鼠好嗎?’——‘對不起,太太,我不是貓。’‘快看!那兒有一只奇怪的猴子!’——‘哼!我呀,我可不是什么猴子!’……‘你好,我喜歡你的毛。’‘你不想知道我是誰?’‘你是我的愛’。”這樣一個風趣的繪本,講述的是一個自我認識的過程。在繪本中反復出現不同猜測,這樣就可以結合邊看邊問邊答的方式了解故事的主題,同時了解了自己。如太太認為“我”是什么?為什么這么認為?有人也會用這樣猜測形容你嗎?為什么?最終一次次的認錯,一次次的迷茫后,大家被兔子的回答而出乎意料,有一種驚喜感,這時的幼兒也充分地認識了自己,懂得自己的優點了。
(三)回顧
最后進行繪本的回顧,這是進入升華的部分,升華可以是有聲,也可以是無聲勝有聲。有聲的回顧就是讓幼兒同教師一起復述繪本內容,談談自己的想法與感受。無聲勝有聲就是只出示繪本的畫面及播放適宜的音樂,讓幼兒從視覺和聽覺上達到情感共鳴與升華。
三、運用繪本教學聆聽幼兒生命教育的尾聲
“樂曲”就此結束了嗎?錯!“樂曲”還將延續。聆聽最后的尾聲進行細細品味。生命教育是從生活中來,通過繪本讓幼兒認識和懂得。現在幼兒將把這些認識和懂得回饋給生活。
1.親子的閱讀。幼兒將自己的懂得與家人分享。把生命的意義傳達給家人。途徑就是通過一同閱讀。幼兒提供素材,父母親一起進行閱讀講述,將一份生命的理念傳入每個家庭,讓父母同幼兒一同認識生命。
2.日常的生活。幼兒懂得生命教育中的種種。懂得要愛護自己,游戲時就會懂得保護自己;懂得了死亡,就會正確面對寵物的逝去而不會感到非常難過;懂得了愛與互助,就會真誠地面對父母與朋友,把自己的一份小愛奉獻給大家。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