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的小學教學經驗,讓我感受最深的是:應用題一直是教師講解的重中之重。因為它不僅考查了一個學生的計算能力,而且集中考查了學生思維能力、生活經驗等等方面的素質,對于學生的能力培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教好這些知識,這些年來,我總結了如下經驗。
一、要解好應用題,細致、透徹地理解題目是先決條件
教材中對于應用題的編排其實是一個從易到難的過程。在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學生接觸到的是最簡單的應用題,只涉及加減法。但在這一階段,培養學生的審題意識和審題能力就成了教師的重要任務。因為它將關系到學生以后是否能夠很好地解決越來越有難度的應用題。
為了讓學生能夠從小就養成很好的審題習慣,并且在以后的學習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審題解題能力,在解決應用題時,我會在學生做題前,強調審清題意是何等重要,并在教學中先讓學生根據解題要求找出題中必要條件和次要條件,構建起條件與問題之間的聯系,確定數量關系。同時告訴學生并不是所有的條件都是有用的,在應用題中會出現沒有用處的條件,這就需要學生仔細甄別。例如,有10只雞和9只鴨子,公雞有3只,母雞有幾只?在本題中,9只鴨子很明顯就是一個無用的條件。學生需要發現沒有用的條件,從而正確地建立必要條件和問題之間的聯系。
二、要解好應用題,創新思維方法是關鍵
在解答應用題時,有很多學生往往摸不到頭腦,表現為一味地模仿。但是,當問題有一些改變時,他們又變得不知所措。因此,幫助學生運用自己的推理方法,認清題目中隱藏的數量關系,從而準確解決問題尤為重要。我在多年的教學中,發現了幾種行之有效的思維方法:
1.畫圖法。它可以把抽象的數量關系具體化,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從而讓學生從圖中找到解題的突破口。2.逆向思維。小學階段有很多基本數量關系式,記住這些關系式是解應用題的關鍵。逆向思維方法可以做到舉一反三,減輕學生負擔。如由單價×數量=總價,運用逆向思維我們就能讓學生很容易得出:單價=總價/數量,數量=總價/單價這兩個關系式,不用死記硬背。3.列圖表。這種方法可以讓大量零亂的信息、數據變得有序、有理,清晰明了,這樣就會使學生快速且準確地確定出數量關系,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解決問題。4.替代法。運用這種方法解題時,可以把未知量變少或變成已知量,例:學校買來100張桌子和200把椅子,一共花了12000元,一張桌子的價錢相當于四張椅子的價錢,問每張桌子和每張椅子各多少錢?解決這個問題時,我們就可以用椅子來替代桌子,因為一張桌子的價錢和四把椅子的價錢一樣,所以就可以把100張桌子用400把椅子來替代。這樣就變成了600把椅子12000元,進而就可以計算出一把椅子20元,一張桌子80元。但是遇到各種不同的問題還需要學生根據這一數學思想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三、大量的類似應用題進行對比分析,從而理清學生的思路
一些學生往往對一些有聯系而又容易混淆的應用題出現這樣或者是那樣的問題,尤其是分數應用題。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分析,例如,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與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應用題,學生往往容易混淆。我分析原因有二:一是他們分不清是用乘法還是用除法;二是分不清計算時需不需要加括號。因此,用大量的類似應用題進行對比教學,效果非常不錯。就比如下面的幾個應用題:
1.養鴨500只,鵝是鴨的2/5,養鵝幾只?
2.養鴨500只,鴨是鵝的2/5,養鵝幾只?
3.養鴨500只,鵝比鴨多3/5,養鵝幾只?
4.養鴨800只,鴨比鵝多3/5,養鵝多少只?
5.養鵝300只,鴨比鵝少3/5,養鴨幾只?
6.養鵝300只,鵝比鴨少3/5,養鴨多少只?
這兩類應用題的相同點是:都知道比較數占標準數的幾分之幾;不同點是:前者是已知標準數求比較數,后者是已知比較數求標準數。題1、3、5都是在單位“1”已經知道的情況下,來求比較數的題型。這種題一般都用乘法來計算,需要注意的是3和5題需要用到括號。而且當比較數比單位“1”多時,括號中用加法,比較數比單位“1”少時,括號中用單位“1”去減少的量。
再說題2、4、6,這三個題是在比較數已知的情況求單位“1”的計算。這種題一般用除法,當然4和6題用到了括號,括號中加和減的情況與單位“1”已知的時候是一致的。
最后,在學生有了一定解決應用題的能力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補充條件或者問題的應用題來進一步提高解決應用題的能力,甚至可以讓學生自己編題。需要注意的是,讓學生自己編應用題必須得按規律辦事,由簡到難,由低到高,從身邊事、生活實踐入手,不能急于求成,否則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
應用題以其對促進小學生智力、理解力、計算能力等方面的發展和提高的獨特優勢,必將會在小學數學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因此,能否講好應用題,責任也將越來越大。我們一定要不斷挖掘新方法,不斷創新好方法,讓我們的學生在解決應用題的同時完成智力的升華。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