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英語教學法培養的是啞巴英語、聾子聽力。隨著教育觀念的更新,人們不禁思考要對英語課堂進行改革,傳統的英語教學是教師講,學生被動地聽。學生的積極性無法被調動起來。“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新課改要求學生由“被動地學習”轉變為“主動地學習”。學生應該動手實踐,學會自主探究和與人合作交流。而小組合作無疑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能力的最好方式。
一、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
通過開展小組合作,學生由過去的競爭關系轉為合作關系,整個小組一起學習進步。縱然小組合作有諸多優點,但是好多課堂只是為了開展小組合作而進行小組合作,注重形式大于內容。因此,小組合作成了一種無用的符號,不合時宜地嵌在所謂的新課改課堂里,讓人感覺食之無味,失去了原來的優勢。那么怎樣才能讓我們的小組合作更有效率呢?
1.小組安排要合理。小組合作強調人際交往對于認知發展的促進功能。做法是按照學習成績,興趣能力,性別以及是否為班干部等因素將全班分為若干小組,每組3~6個人,使每個小組都有不同層次的學生,還要保持小組之間的平衡,這樣有利于小組內部及小組之間展開交流合作。同時要注意對小組成員進行微調。在小組合作進行一段時間之后,可能會出現各小組的發展不平衡等問題,這時教師應根據小組的合作情況,及時對小組人員進行調整,使每個人找到適合的位置,發揮自己的優勢,使小組合作順利進行。在小組分好之后,教師幫助每個小組進行合理的人員分工。每人在小組內都擔任組長,資料管理員等不同的角色,但要注意不定期對角色進行調換,這樣可以讓每個組員都參與進來,既保持了小組成員的積極性,又可以多方面地鍛煉學生的能力,將小組合作的優勢發揮到最大。
2.分配任務要明確。在小組合作學習之前就將任務明確分配給各個小組,并且在小組合作學習完成后進行評估測量,可以有效提高小組合作效率。比如,在學習現進行時的時候,對于一個四人小組,可以分配一個組員總結現正在進行時的基本結構,另一個組員分析現在進行時和一般現在時的差別,一個組員搜集在不同情境下運用進行時的例句,另一個負責找出相應的練習題。在上面的課程當中,教師先明確了小組成員的分工,不同成員的角色不一樣,有的負責找資料,有的負責評估。在合作的過程當中,學生除了掌握了知識,還培養了人際關系,遵守規則等方面的內容。若沒有注意這一點很容易失去課堂重點,學生什么也學習不到。
3.進行活動重團體。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是要讓每個人都參與到學習中來,每個人要各司其職,通過參與小組活動嘗試成功的喜悅。
二、我們也要注意合作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1.合作學習前應留給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時間。在學生個體無法單獨完成某一項任務的時候,需要集體合作。但是前提是學生應該先獨立思考,這樣在合作交流的時候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2.合作學習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尊重他人的意見,當他人與自己意見相左的時候要交流討論,不可盲目自大。若沒有虛心請教他人,尊重他人的習慣,無疑會阻礙小組合作的進行,使討論無法深入。
3.要注意培養組員的合作意識。抓住任何一個機會培養其“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團隊集體意識。比如,在英語課堂上,小組成員分工或分角色朗讀課文,然后小組之間進行競賽。這樣一來,小組內語音好的成員勢必為了集體榮譽而幫助后進生進行語音朗讀訓練,同時他們的團隊意識也漸漸培養了起來。
4.學生可用的資源有限。在一些鄉鎮中學,學生日常無法接觸到電腦,圖書館的資料也不很齊全,這時搜集資料就很容易阻礙小組活動順利進行。教師應提前給學生找好相關資料,然后讓學生決定選用哪一部分。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法仍然處于成長階段,在這一階段可能出現很多問題不足為奇,我們處于教學第一線的廣大教師需要在實踐中摸索,總結教訓,然后使小組合作學習法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