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問題是思維的開端,是探究的動力,是推動學生主動求知、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整個課堂教學就是一個不斷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動態過程。研究提問藝術,提高問題的有效性,這是課堂教學取得勝利的法寶。但在傳統教學中過于強調教師的教學地位,忽視學生的學習地位,提問只是簡單的教師問學生答,這并未將提問的功用發揮到極致,而讓教師與學生陷入了機械而疲勞的問與答中,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勞累,并未取得所預想的最佳教學效果。在現代教學形勢下,提問更加富有內涵,更加富有生命的活力,筆者現對中學語文教學中提問的重要性來淺談如下幾點體會。
一、引發學生好奇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烏申斯基說過:“成功的教學所依賴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都知道初中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語文基礎與生活閱歷,他們有著自己的學習方法與思維方式,有著一定的認知基礎,他們也具有極強的好奇心。好奇心正是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強大動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根據初中生好奇心強的特點來設計富有趣味性與藝術性的問題,以此來引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好奇心的驅動下主動而積極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來。如在學習《死海不死》這一課時,為了引發學生的關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我在題目上大做文章,提出這樣的問題:題目中的兩個“死”各是什么意思?“死”與“不死”是相對的,這是否自相矛盾?同時針對文章結尾,我提出:“死海真的要死了”這句話時的“死”又是什么意思?這幾個小問題激起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勢必使學生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使得原本枯燥無味的說明文更加富有吸引力,改變了以往學生學習興趣不濃、機械配合教師教學的被動行為,實現了學生的主動學習、愉悅學習。
二、激發學生求知欲,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初中生有著強烈的求知欲與探究欲,一個富有探索性的問題可以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進入“口欲言而弗能,心求通而弗得”的憤悱狀態,此時,學生會對問題產生強烈的探究動機,展開積極的探究活動。此時,學生的思維最為活躍,情緒最為穩定,大腦皮層最處于最亢奮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展開探究活動,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真正實現了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徹底實現了學生由被動接受到主動構建的轉變,這正是新課程所提倡的以學生為中心,構建生本教學模式的根本體現。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在學生理解困難處、膚淺處、錯誤處設計問題,以問題為紐帶引發學生認知矛盾,將學生帶入特定的問題情境,解放學生的雙手與大腦,讓學生開動腦筋,經歷知識的構建過程,充分享受探究的樂趣。如在學習《孔乙己》一文時,我提出這樣的問題:孔乙己姓甚名誰?他真的姓孔嗎?問題看起來簡單但是卻難以回答,這樣便很自然地將學生的注意力與思維轉移到文本的閱讀上來。學生會主動地、積極地進行閱讀,以解決心中的困惑。這樣,學生在閱讀中主動思考、積極思維,從而深入文章的主題,認識到孔乙己沒有名字的深刻性。這樣的教學在學生主動探究中完成了對知識的理解,達到了學生對文本、對主題的深刻理解。這樣的學習是學生主動構建的過程,真正實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使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體。
三、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遠遠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要想提高學生的能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解決他人所提出的問題,更為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自主地提出問題。學生提問的過程正是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思維的過程,正是開發學生智力、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重要契機。提問并不是教師的專利,我們要鼓勵學生持否定懷疑態度,不迷信書本、不迷信權威。一是讓學生獨立思考。要想讓學生提出富有價值的問題,就要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要讓學生真正將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這樣學生才能擺脫文本的束縛,才能產生獨特的見解與感悟。我們在提出問題后不要急于讓學生回答,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不要急于打斷學生的思路,要讓學生有充足的思考時間。這樣學生才能超越文本,形成更多富有個性化的見解。二是給予啟發與指導。學生自主提問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離不開教師的相機啟發與誘導。我們要在學生思維受阻處給予必要的指導與啟發,為學生指明思考的方向,使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新途徑。三是體現教學民主性。教師要讓學生擁有更多發表個人見解的機會,為學生提供更多交流與討論的機會,讓學生的意見進行交流、思想進行交匯,這樣更能開闊學生的思路,豐富學生的見聞,更利于學生從全新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從而提出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
總之,提問是一種技巧,是一門藝術,是教師最常運用的教學手段。我們只有深諳提問藝術,講究技巧,與具體的教學內容結合起來,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提出富有趣味性與探索性的問題,才能達到開發學生智力、激活學生思維,施展個性,釋放潛能,讓整個課堂教學以問題為紐帶,讓學生處于不斷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良性循環中,讓語文課堂教學因此而變得更加精彩。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