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說”數學是學生內化知識的外顯過程,數學課堂上的“說”的表達可以發展和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并有效地組織思維活動。通過表達疑惑、爭論辯理、交流思路、總結收獲,學生可以不斷豐富、拓寬和深化數學知識,培養自身的思維能力。
關鍵詞:思考提出;疑惑爭論;辯理交流思路
在小學數學教育中,要減輕學生的負擔,就要打造高效的課堂。要打造高效的課堂,每天的數學課就不能是“思維加數字”的結果,而應該是“思維加數字加表達”的思維語言外顯化的訓練過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除了采用直觀教學、實驗操作等學生親歷的教學手段外還要讓學生“說”,讓他們把數學思維過程表達出來。“說”數學的過程是促進學生深入思考的過程,在“說”和過程中,通過與教師、與學生思維的交流,學生的思維推理嚴密化,不斷豐富、拓寬和深化自己的數學知識。
一、通過情境圖引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
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發展和更新,承擔著教學內容的教材也有了很大的改變。現在小學的教材都是圖文并茂的,很多內容表現的形式都是生動形象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內容,讓學生對教材中的情境圖進行觀察、思考,從而擴展學生的認知結構。這對提高學生數學思考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如,蘇教版教材三年級上冊“加和減”一課中,例題就是以一副情境圖呈現的,而且還配有兩個問題:小男孩要付多少錢?小女孩要付多少錢?我在教學時,先讓學生觀察情境圖,接著引導學生說說從情境圖中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由此,我引導學生“說”出疑惑,并根據教學的需要,選擇其中的問題組織學生解決。
二、通過問題鼓勵學生爭辯說理
在數學課堂上,學生對同一問題出現不同的看法是常有的事情,教師要充分利用這樣的時機引導學生爭辯說理,從而拓寬學生的思維。在引導學生爭辯說理的過程中,教師要創設和諧的氛圍,使學生敢想、敢說、敢問,敢發表自己的意見,學會用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疑惑。
例如,蘇教版教材三年級下冊在練習課中出現如何量書簽的長度中,有的學生馬上想到說:“我覺得應該用尺子量。”這個學生提出后,馬上就有學生舉手反駁說:“可是并不是所有的書簽都是直的,用直尺怎么量彎的呢?”我及時鼓勵這位學生,因為他給大家帶來了不同的想法,使大家更深層次地思考。這時,有個學生說:“我覺得應該找個細線沿書簽的邊線圍一圈,然后再把這根線拉直,用尺子量出細線的長度就是書簽的長度。”
通過學生間的辯論,其他的學生也有了判斷的方向,學生分享各自的學習成果,同時也促進了知識的理解與加強。
三、通過思路的交流優化思維方法
所謂思路,就是學生在解題時分析思考的方法。數學課上,教師可引導學生在整理和思考的基礎上,選擇恰當的描述和表達方式,呈現自己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和結果的過程。學生如果能用語言表述解題思路,那么不但可以將個體的解題思路讓同學共享,而且可以在學生用語言表述思路的過程中,啟迪同伴對數學的思考。
例如,蘇教版教材三年級下冊“除法”有一個例題,用文字表述是:一個書架有四層,兩個書架一共有224本書,平均每個書架每層放多少本?提問:哪個學生用語言表述自己的思考方法呢?生1:224÷2÷4,我先算每個書架平均放多少本書?因為題中告訴我們“兩個書架一共有224本書”從這句話中,可以求出“每個書架平均放多少本書”。后面的“÷4”就是求“平均每個書架每層放的本數”。師:“這是一種思考方法,還有不一樣的想法嗎?”生2:“我先算兩個書架一共有多少層,2×4=8(層),再算平均每個書架放每層放的本數224÷8=28(本)。”
學生在“說”數學的過程中,不但理解和掌握了數學問題的思考方法,而且在“說數學”的過程中,促進了知識的深度內化。
四、通過全課總結鞏固學習內容
在每節課的結尾,我一般都會提問: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讓學生通過“說”數學來鞏固本節課所學的內容,以及掌握新的知識,同時也促進了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與其他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掌握情況的交流,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重視并發展學生“說”數學能力,既能消除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心理障礙,便于雙向交流,又能極大調動學生的參與性和創造性。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幫助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采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模式,鼓勵和引導學生去思索和創新,開發他們的智力,發揮他們的潛能。“說”數學能夠表現學生的思維方法,促使學生共同分享數學思考方法,促進了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促進了知識的內化。所以,“說”數學是課堂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
參考文獻:
1.孔企平,編著《小學兒童如何學習數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中國教育學會小學數學教學專業委員會會刊,《小學數學教育》
3.周日南編,《小學數學課程理念與實施》,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