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教會學生預習,做好預習,是語文課堂輕松、高效的前提。
關鍵詞:預習;課堂效率
自從參與課堂教學改革以來,筆者深深地體會到,評價一堂課教學效率如何,再也不是教師講得如何好,而是看學生學得怎樣。短短的一堂課,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教師的引領下自主學習,達到預期學習效果,不是一件易事。
語文教師從教學實際出發,要教會學生預習,做好預習通過教學實踐,筆者摸索到以下幾點。
一、要加強對預習的重要作用的認識
很多學生,甚至教師都認為預習是很簡單的。讀讀課文,看看字詞,對課文有了大致的了解就行了。之所以有以上想法,是因為思想上對預習的重視程度不夠,認識不到預習對語文教學各個環節的重要性。
學生沒有認識到預習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對教師的教學設計、內容等都有較大的依賴性。習慣了每一節課凡事都跟著教師的“計劃”一步步走,沒有自主獨立地學習。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預習的重要性,懂得細致地預習可以讓他們在課堂上輕松地接受新知識,對知識能理解得更為深刻。在預習中,學生自己不明白的問題,在學習中,看大家、教師是怎樣幫助自己解決的,這也可以促進學生自主探求與學習。
二、學會布置預習提綱
首先,預習提綱要非常明晰,即任務要求要明確,不可泛泛而說。不同的知識點有不同的預習方法,有的是熟讀課文,如散文教學;有的是注重字詞,如文言文的學習;有的是情感體會;有的是解決問題等。總之,預習就是要體現教學時學習的重點,即目的性明確。每個單元的教學與學習都有明確的目標,教師要參考這些目標與要求。
預習安排應注重多樣化,且時有創新。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對于說明文教學中物種的入侵,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網上查一查,有很多這樣的事例;教師在戲劇教學時可以讓學生看看相關的視頻,體會人物的心理,還可以嘗試舞臺表演。
三、教師加強對預習指導,監督完成,抓好落實
很多情況下,預習布置了,學生完成得不是很好,直接影響著下一步的課堂學習。學生完成預習不好的原因在于學生的方法不對,所以教師要多給予指導,必要時可以上一節預習課,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指導到位,學生的預習效果就會好。學生掌握了預習方法,自己會預習了,教師基本可以放手,留給學生更多自主探索學習的空間。
學生的自律性還不強時,預習是需要有人監督的。監督人可以是家長,也可以是小組長、科代表。教師可采用“分層檢查負責制”,以科代表檢查小組長,小組長檢查組員的辦法來逐個落實。小組長的職務可以讓學生輪流當。教師還要抽查,對沒有完成預習的學生要有適當的懲罰措施,這樣,預習才不至于流于形式。
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預習是學習過程的開端,教師和學生要高度重視,做好預習工作,從而使我們的語文課堂輕松而高效。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