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問題推動著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探究,這是一切發明與創造的基石。新課程倡導探究性學習,提出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就是增強學生問題意識,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所謂問題意識是指人們在認知活動中所產生的懷疑、困惑、焦慮的心理狀態,在此驅動下會主動思考、積極思維,進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但在當前的教學中在課堂上,我們只看到教師喋喋不休地講與問,學生只是聽記、回答教師的問題,學生問題意識缺失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因此,我們要改革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增強學生問題意識,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想問
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與問題意識并不是外界強加的,而是學生自身的主觀需求。也就是說,只有學生對學習對象感興趣時,才能激起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濃厚的學習興趣,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相反,如果學生對學習對象本身不感興趣,消極厭倦情緒就會占據主導,自然也就不會產生想問的激情與動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加強學生興趣的激發與培養,使學生對學習對象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樣學生才能想問,產生質疑問難的主觀意愿。多媒體是一種先進的教學手段,集圖文聲像于一體,以全新的視角來向學生展現原本枯燥抽象的語文知識,讓靜止的文字教材動起來、活起來,具有化無為有、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形象,化枯燥為生動的特點,這符合高中生的特點,可以同時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教學。圖文并茂、聲像兼備、亦動亦靜的教學情境可以將學生帶入如詩如畫的意境中,大大增強了教學的形象性、趣味性與藝術性,可以激起高中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為緊張、忙碌而枯燥的高中學習增添一絲樂趣,逐漸成為高中生所喜愛的重要內容與形式。
二、營造民主氛圍,讓學生敢問
學生問題意識淡薄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心理安全,不敢提問。只有置身于心理安全與自由的環境與氛圍中,學生才能真正地放松身心,才能生提出更多的見解,產生更多的問題,并大膽地提出來。而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是管理者,嚴格地控制著教學的一舉一動,可以說學生完全是教學的附屬,聽命于教師,教師不允許學生有任何質疑與挑戰的機會,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學生處于緊張而恐懼的教學氛圍中,不敢提問是普遍現象。因此,我們要為學生營造民主的教學氛圍,清除學生的心理障礙,給予學生心理安全感,讓學生勇于提問、敢于提問。首先,尊重學生。尊重學生才能換來學生對教師的尊重與認可,才能緩解原本緊張的師生關系,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其次,鼓勵學生求異。教師要培養學生敢于挑戰、善于質疑的批判意識與精神,使學生不唯書、不唯師,勇于提出個人見解。再次,引導學生發言。教師要讓學生將自己獨特的看法與見解大膽地發表出來,這些標新立異、獨樹一幟的看法與見解,正是學生問題意識的具體體現。
三、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能問
建構主義學說認為:學生的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而不是對知識地單純記憶與吸收。教師的責任之一就是為學生提供這種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獨立探究,親歷知識形成全過程,讓學生愛問、能問。一是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學生是教學的對象,認知的主體,只有了解學生的情況,才能使問題本身貼近學生實際,能夠激發學生興趣,誘發學生探究動機,引導學生展開獨立的探究活動。這樣,學生才能提出更多具有價值的問題。二是把握具體的教學內容。問題只有圍繞具體的教學內容,才能將學生的思維點與興趣點轉移到具體的教學內容上來,才能在學生的主動探究下完成預定的教學目標。可以說,教師只有了解學生的情況與具體的教學內容,才能創設出基于學生基礎,符合學生最近發展區,與教學內容密切結合的問題情境,這樣才能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激活學生的思維,學生才能主動而積極地提出問題。
四、傳授學習方法,讓學生會問
古語云:“授之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益無窮。”學生是否具有問題意識不是看學生提出了多少問題,而是要看學生提出問題的質量。而要提高學生提問的質量就必須要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這樣會讓學生終身受益。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大力倡導新課改提出的個性化閱讀,要引導學生展開充分的想象與聯想,將文本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不要只局限于對文字表面的理解而提出問題,而是要結合特定的生活場景、社會背景,就字詞句段、就文章主旨等提出問題。這樣所提出的問題才更具探索性與啟發性,拓寬學生思維的深度與廣度,將學生的認知活動推向高潮。我們要教會學生思考,只有會思考,才能于一般中見特殊,于共性中見個性,進而提出富有個性而具價值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在講解時逐步滲透,抓住一個個課堂生成,就學生提出問題的本身來加強引導,讓學生逐漸學會思考、學會提問,讓學生真正掌握提問的方法,學會自主學習。
五、改革評價體系,讓學生樂問
表揚與肯定可以讓學生看到進步,享受成功的喜悅、探究的樂趣,這樣會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樂于提問;相反,批評與否定容易讓學生看到自己的不足,會打擊學生提問的信心,而使學生對提問失去激情與動力,從而不利于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但是一味地表揚與批評都不利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我們要在表揚與批評間找準平衡點,堅持表揚與批評共進,最大限度地發揮評價的功用,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的同時,看到自身的不足,促進學生的發展與提高。首先,表揚要具體,切忌說假話、空話、大話。好在哪里要具體明確,這樣才能增強表揚的真實性,才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才能真正發揮表揚的激勵與鼓舞作用,使其成為學生繼續努力的動力。其次,批評要適度。適度適量的批評是一種鞭策與鼓勵。如果只是一味地表揚,學生容易滋生驕傲自滿情緒,無法看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從而不利于學生自身的發展、進步與提高。因此,在堅持表揚正面評價的同時還要輔以適度適量的批評,從而讓學生客觀看待自身的不足,激勵學生思考,促進學生自我完善。只有表揚與批評共行并進,才能真正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使其成為學生前進的動力。
總之,問題意識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個長期而系統的工程。我們要有耐心、信心與恒心,要將問題意識的培養滲透于教學的各個環節中,讓學生想問、敢問、能問、會問、樂問,讓學生真正愛上提問,學會提問。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