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獨立思考是培養創新思維的前提,能否獨立思考,主動探索是鑒別一個人創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標志。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創新性人才。
關鍵詞:獨立思考;質疑能力;創造性思維
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創新性人才,而獨立思考能力是創新性思維的前提,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思維。為了激發學生對數學問題的積極思考,教師要努力創設適合學生思維特點的教學情境,結合教學目標設計有效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像科學家那樣探索解決問題的各種途徑。學生經過的獨立思考,與同伴合作探究,師生之間的反復交流、共同總結,找到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學生會體驗到成功探索后的喜悅,增強學習數學的成就感與自信心。
為了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教師在不同時間采用不同的方式,不斷激起學生對數學問題的獨立思考。
一、在自學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學生的預習過程,是對即將學習的新知識進行初步的認識和理解,學生可能對學習內容分不清主次,抓不住重點。教師可以提出預習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對本課的主要內容進行深入思考。如果學生在預習中不能獨立解決問題,課堂講解時便會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思考,學習效果會更好。或許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會產生許多疑問,這是學生預習效果好的表現,教師要肯定學生善于思考的好習慣。
教師可以和學生共同擬定預習提綱,指導學生的預習步驟,明確學習目標,提煉學習重點;也可以針對本課的重點內容,對學生提出預習問題,指導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經過這樣的長期指導,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將會得到很大提高。
例如,在冀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預習要求:
(1)預習課本第61-63頁,例1中的長方體和正方各有幾個面?哪些面相等?
(2)長方體和正方體各有幾條棱?哪些棱長度相等?
(3)長方體和正方體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根據本課的學習目標,這是學生需要理解和掌握的知識點,學生預習時的獨立思考,有助于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對于第(1)(2)個問題,學生在預習時經過認真觀察、比較容易解決。對于第(3)個問題,學生獨立解決時可能會出現疏漏,需要同伴間的相互補充,共同協作才能完美解決。這個合作學習的環節,恰恰是課堂學習的重點環節,而學生預習時的獨立思考就成為了合作學習的重要前提,如果沒有學生課前的獨立思考,就不會有課堂上同伴間的思維碰撞,正是思維碰撞產生的火花,點亮了學生心中的智慧明燈,讓學生思維清晰。
二、創設良好的心理氛圍,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出問題
美國著名數學家哈爾莫斯說過:“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學生有了問題,才會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會有創新,才會有發展。教師要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需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心理氛圍,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就需要構架師生之間平等交流的平臺,讓師生間的思維順暢自然地交流;就需要溝通師生情感,讓豐富的情感交流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就需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學生的個性,關愛每一位學生,使他們人人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每人都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
如在教學畫圓時,我先不講畫圓的步驟和方法,而是讓學生自己動手嘗試畫圓,接著講一講自己是怎樣畫的。其中有一位學生出人意料地宣布:“用圓規畫圓時,把圓規有鋼針的一腳固定,旋轉作業本,一樣可以畫出一個圓!”課堂上一片嘩然,很明顯,這種方法不太好。此時,教師沒有直接給予否定,而是聽取了學生的發言后,首先肯定了學生畫法有新意,然后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對于他的這種畫法,你有什么意見?”馬上就有學生起來質疑:“如果要在黑板上畫一個圓,也把黑板旋轉一周嗎?”這位學生笑答:“不方便。”又有一位學生提出問題:“老師,如果我們要畫一個半徑為5米的大圓,圓規又太小,怎么辦呢?”教師首先肯定了這位學生善于思考的好習慣,然后請學生幫他想辦法,結果想出了許多很好的解決辦法:如,先固定圓心,再用5米長的繩子做半徑畫圓;用一塊5米長的木條,一端固定做圓心,旋轉另一端畫圓;用一塊10米長的木條,中心固定做圓心,旋轉任意一端畫圓……學生在這種民主、和諧的氛圍中,通過提問、思考、交流、總結,主動獲取知識,有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巧設疑問,激發學生獨立思考
在教學中,教師往往會有意識地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一開始,教師就很神秘地說:“大家任意說一個數,我可以馬上告訴大家它是否能被3整除!”接下來便是師生之間緊張熱烈地對答。隨著數字的不斷增大,學生的好奇心也越來越強,當好奇心被充分激發起來時,教師引導學生自己探索其中的奧秘。學生滿懷好奇地觀察數字、操作小棒、歸納異同、交流想法、總結規律,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思考能力得到了很大發展。
四、適時引導學生有效思考
現在數學課堂豐富多樣的教學方式,為學生的獨立思考提供了很大空間,但學生思考的有效性還需要教師的合理引導。
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一課中,教師引導學生分小組做實驗:用相同根數的火柴在數位表上擺出不同的數,看擺出的數是否能被3整除?很快就有小組發現:“老師,用4、5根火柴擺出的數不能被3整除,而用6根火柴擺出的數就能被3整除。”接著,有的小組發現“用3、6、9根火柴擺出的數都能被3整除。”這是為什么呢?當學生的思維出現阻滯時,教師及時點撥:“這說明能被3整除的數和什么有關系?”問題直接指向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恰當有效地引導學生觀察、比較、歸納總結,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
五、引導學生的思維向課下延伸
課堂小結時也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學生提供思考的機會。這既有利于學生對本課內容的反思和總結,也有利于延伸學生的數學思維,還有助于促進學生進一步的探究活動。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貫穿于數學學習的始終,所以,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學習,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豐富自己的教學思想,不斷以活潑、充實、高效的課堂教學,幫助學生張開思維的翅膀,在神秘的數學王國翱翔。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