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師不是以知識的傳授為目的,而是要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指導學生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幫助學生形成自己對解決問題的獨立見解為目的。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逐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我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激發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實踐表明:有興趣才有潛力,有興趣才有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學習興趣越濃厚,情緒就會高漲,他就會更深入地、興致勃勃地學習相關方面的知識,并且廣泛地涉獵與之有關的知識,遇到困難時表現出頑強的鉆研精神。反之,如果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學習就味同嚼蠟,對教師講的課聽不進去,感到枯燥乏味,學起來非常困難,也沒有學習效率。因此,要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就必須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教師要利用語言描繪、實物演示、表演體會及多媒體等教學手段為學生呈現文字、圖象、動畫和聲音的情景,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生都有自己的自尊心、好勝心,都喜歡被教師表揚,也十分重視教師的表揚。教師要抓住小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認真挖掘他們潛在的閃光點,及時表揚他們,哪怕是微小的進步,都會使他們增強信心,鼓起上進的勇氣,從而激發了他們進行自主學習的興趣。
二、創設情境,激勵自主學習
心理學研究證明:在小學階段,那些形象生動、可操作性強的內容更易引起學生的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精心設計導語,利用幻燈、試驗、圖畫、故事、游戲等各種教學媒體和手段,創設出趣味橫生的情景,烘托出教學氛圍,引起學生的注意,牽動學習情感,使學生心理處于興奮狀態,以便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我在教學《小馬過河》一課時,就采用了表演的形式,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小組合作自制頭飾、道具,進行故事情節表演。學生在表演中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學會自主學習,最后師生再共同評選出最佳表演獎、最佳創意小組。因為要表演,學生得仔細揣摩小動物們的語言、動作、表情、心理活動等,從更深一層理解課文內容,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在這樣的課堂中,全班學生都能主動參與教學活動,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獲得知識,從而真正掌握探索知識的方法。
三、培養學生質疑的能力
質疑是源于學生能夠自我嘗試、自己發現。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質疑的過程是積極思維的過程,是提出問題、發現問題的過程。質疑可以使學生改變學習中的被動地位,使他們變得積極主動,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發出創造的思維火花,能以較高的效率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教師要培養學生善于從無疑處生疑,從看似平常處見奇,這是發現問題的起點。如教學《狐貍和烏鴉》時,學生問:“課題為什么以狐貍和烏鴉為題?”在初讀課文后,學生又問:“課文寫的是狐貍和烏鴉的故事,與愛聽好話有什么聯系?”教學《我多想去看看》提示課題后,學生問:“課題中的‘我’是誰?‘我’想去看什么?”等等。他們正用問來擦出創新思維的火花。整節課,學生都處在積極的自主學習中,創新思維的火花在這里閃耀。
四、張揚個性,培養自主
課堂應該是學生學習的舞臺,同時也是學生學習成果展示的舞臺。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學生敢于在課堂大膽發言的不多,特別是隨著年級的增高,學生變得更加沉默。究其原因,是因為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交流形式單一,簡單的師生對話給學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在新的課堂教學中,學生是課堂的主體,理應是學生主控課堂。教師應該把更多的機會交給學生,來處理他們學習的心得收獲以及疑難問題,使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暢所欲言。
五、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我國教育家葉圣陶說:“教是為了不教。”知識在不斷更新,“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的責任就在于教學生學會學習。好的學習方法能使人事半功倍,教師應充分信任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給讀書方法,放手讓學生自己讀書,創設自主學習氛圍,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良好的學習習慣,強烈的學習責任感,讓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
首先,應創設自學氛圍,教給學生自學方法。讓學生自主學習,并不是放任自流,在學生自學前,教師應教紿自學的程序與方法,采用一讀、二思、三寫、四用的方法,使學生自學時有法可循,明白如何入手,懂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由教到學有個過程,這個過程是不可缺少的,教師要充分發揮引導和示范作用,但不要扮演包辦代替的角色。
其次,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發現問題,大膽提問。記得在教學《桃花源記》時,文中有一句話“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意思是說:桃花源內的人的衣著都像外面的人。有的學生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遂與外人間隔,不復出焉。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他們從來到這里就沒有出去過。這么多年了,外面的世界有很大的變化,他們不應該知道,那么他們的衣服怎么與外面一樣呢?”我就與學生一起查資料,看誰的理解更恰當,這樣學生的興趣特別高,收獲也很大,也達到了自主學習的目的。
再次,教師要轉變角色,努力營造出和諧、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走向成功,體驗到成就感,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使學生愿學、樂學。
教給他們具體的學習方法,使學生真正具有獨立自主的能力,如字詞學習的方法、語言積累與運用的方法、閱讀的方法:或聯系上下文意思理解文章內容,或用肢體動作演示理解,或動手實踐等等。學生掌握的方法越多、越細,自主學習的能力就越強,就可以去廣泛地自學,教師要把生活作為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新陣地,把課內的學習主動遷移到課外去,鼓勵學生翻報紙、聽廣播、看電視、讀名著、游古跡、覽山水,真正讓學生置身于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在生活中自主學語文,在生活中自主用語文。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敢于放手,堅持放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切實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體,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夯實語文基礎,提高語文素養。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