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中年級是閱讀教學的關鍵時期,是系統學習閱讀的開始。經過多年的閱讀教學實踐,我對中年級閱讀教學有了一些思考,也總結了一些閱讀教學的技巧,愿與大家分享。
一、讓學生在默讀中進行思考
和低年級相比,小學中年級的閱讀教學發生了很大變化:默讀增加了,思考增多了,問題深刻了。教學中通過遞進式的默讀與思考的訓練,使學生的思維能力、思考能力不斷地成熟起來,也就是讓學生在靜靜的默讀中學會思考。
我是從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開始閱讀教學的。比如,語文書剛剛發下來時,我啟發學生看著目錄說說自己最想讀的是哪篇課文,是什么內容吸引了自己,自己想知道什么?
課堂上,我按照《課標》要求,加強默讀訓練,引導學生邊讀邊想。如教學《周總理栽的緬桂花樹》,我要求學生默讀課文,包括課后練習和信息窗,思考這篇課文主要寫周總理還是緬桂花樹。學生通過默讀,發現課后練習四道題里有三道都跟周總理有關,信息窗介紹的是周總理訪問歸來栽種緬桂花樹的具體時間地點。所以得出結論:這篇課文主要內容應該是周總理而不是緬桂花樹。
二、在理解體會學習中提高表達能力
如果說讀是語文教學的根,那么,表達則是語文教學的本。如何能自然地表達、準確地表達,需要教師用心地培養。
1.抓關鍵詞、關鍵句不失為一種培養表達的有效方法。如《最后一根火柴》中的一句話:“哧的一聲,火柴綻開一朵絢麗的火花,將濃重的夜幕撕開一角。老隊長忙將自己的帽子點燃,放在樹枝下。一堆篝火歡快地燃燒起來!”體會“絢麗的火花”“歡快地燃燒”是什么意思。把這段話改成:“哧的一聲,火柴被點燃了,將濃重的夜幕撕開一角。老隊長忙將自己的帽子點燃,放在樹枝下。一堆篝火燃燒起來!”行不行?會有什么變化?通過對關鍵詞句地理解,學生會自然體會到大家看到生的希望時的喜悅。
2.重視段的訓練,能讓學生的表達上一個臺階。中年級的段落訓練對發展學生的表達尤為關鍵。教學中,我引導學生以讀懂每個自然段作為教學重點,要學生知道這個自然段有幾句話,每句話的意思是什么,句與句之間是怎樣連接起來的,歸納出這個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
小學階段,學生的概括能力是重要的能力,培養概括能力是我們應該特別關注的。中年級階段應該開始對學生有這方面的引導,從讀懂一個自然段的意思,能歸納一個段的意思開始訓練。
如《我愛故鄉的酸棗樹》第四段的教學,這一段比較長,我先讓學生數數一共有幾句話,再看每句話說的什么內容:(1)酸棗在深秋成熟。(2)酸棗成熟后很漂亮。(3)我們去打酸棗。(4)我們拾酸棗。(5)棘針扎手是常有的事。(6)酸棗放進嘴里就會忘了疼痛。(7)酸棗酸甜可口,別有一番滋味。(8)故鄉有一首歌謠也是夸贊酸棗的味道的。讀懂每句話的意思后,我讓學生幫我出出主意:“如果這一段我想找幾個同學分著讀,那么找幾個人合適,每個人分別讀哪幾句話?”這時我會提醒學生,看哪幾句話意思相同,可以分給一個人讀。于是學生討論后決定,找四個人來讀,第一個人讀第一句,這是說酸棗成熟的季節,第二個人讀第二句,這句話說的是酸棗成熟后的樣子,第三個人讀3、4、5句,這幾句都說的是打棗的事,第四個人讀六七句,這兩句都是在夸酸棗的味道。這樣分清層次讀課文后,我再讓學生討論,這幾層的順序能顛倒嗎?為什么?因為,到了深秋酸棗才成熟,成熟了我們才能看到它的樣子,看到它成熟了,我們才會去打棗,打下棗來才能品嘗,嘗出味道才會發出由衷地贊美。而這些內容都沒有離開酸棗樹的果實——酸棗。所以這些內容組成了一個段落,講深秋時節酸棗樹的果實——酸棗。
在學生經歷這些學習過程后,他們體會到了一個段落一定要圍繞一個意思講,句子之間的這種承接關系,是不能顛倒的,否則會讓人讀不明白,進而懂得了敘述一件事情的時候也應該注意按照一定的順序表達清楚,體會到了表達要有順序、要有條理。
三、廣泛閱讀活動中發展學生興趣
小學階段是學生最好的讀書階段,學生課業負擔不重,閱讀方向不定,此時是培養閱讀興趣的大好時機,所以我們一定要抓住有利時機,正確積極地引導學生博覽群書,廣泛閱讀。具體做法:
1.提供充足時間讀:利用早讀時間讀經典;每周兩節閱讀課讓學生自由閱讀;每天的語文課只要自己的學習任務完成隨時可以自由閱讀;每天的家庭作業只布置兩項,一項是聽寫詞語,一項是讀書,而且有時間的要求,至少半小時。
2.創設有趣情境讀:(1)師生共讀一本書,隨時隨地與學生交流。(2)生生定期交流,互相說說最近讀到的好書,還可以互相交換讀。(3)可以親子共讀,實現家庭中的閱讀交流。(4)好書推薦活動,師生分別介紹一本自己近期最喜歡的書,簡要介紹內容,說出推薦理由,營造讀書氛圍。
3.指導有效方法讀:如:怎樣看童話,教師可喜歡看童話故事的學生想想看過的童話故事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再翻開一個童話故事,看看開頭,看學生是不是能猜到以后發生的事以及故事的結局,然后帶著自己的猜測再去讀。如果猜對了,那以后就別再看童話故事了,因為已經有了寫童話故事的資質了,如果沒猜對,那就看看故事中的什么情節是自己沒有想到的?自己的想法和作者的想法哪個更有意思?最后得出結論: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才能引人入勝。
再比如讀《淘氣包馬小跳》一類的校園文學,我讓學生把書中的人物和他們生活中的人物對照。學生會發現,在我們身邊都能找到他們的影子,引導學生先在故事里找到自己,或者希望自己是故事里的誰,再去讀,這樣,他們會讀得更有味道。
有了這樣的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方法更多了,閱讀興趣更高了,表達欲望產生了,學生會自然地開始創作。有寫童話的,寫班級故事的,辦報紙的,寫作、閱讀給他們的學習、生活帶來了無窮的樂趣。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