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的頒布與實施如“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為傳統語文課堂注入了生機與活力。眾所周知,傳統語文課堂教學為了適應考試的需要,往往重知識輕技能,重結果輕過程,重德育輕情感,所以課堂教學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序化,缺乏生機與活力,缺乏對智慧的挑戰和對好奇心的刺激,使師生的生命力在課堂中得不到充分發揮,進而使教學本身也成為導致學生厭學,教師厭教的因素,結果惡性循環,就連傳統課堂教學視為最主要的認知性任務也不可能得到完全和有效的實施。
許多教師可能都有過這樣的切身感受,就是很難抓住學生的心,學生似聽非聽,似答非答,一副置身事外,“隔岸觀火”的派頭。你有教學目標,但總感覺落實不了;你有訓練,但總感覺力度不夠;你有提問,但總是答者寥寥。課堂上,學生累,教師更累。原因何在?受傳統課堂教學的負面影響,“實”有余而“活”不足。
那么,怎樣才能從根本上改變語文課堂教學的這種沉悶狀況,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呢?
一、轉變教師的課堂角色
新課標要求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師應從過去知識的傳授者這一角色中解放出來,轉變為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
強調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是因為:首先,現代科學知識量多且發展快,教師要在短短的幾年學校教育時間里把全部知識傳授給學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沒有這個必要,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的傳統地位被動搖了。其次,教師作為學生唯一知識源的地位已動搖。學生獲得知識信息的渠道多樣化了,教師在傳授知識方面的職能也變得復雜化了,不再是只傳授現成的教科書上的知識,而是會如何根據認識的需要去處理各種信息的方法。總之,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輔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把課堂還到學生手中,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才能激發起學生極大的學習熱情。
例如我在教八年級上冊第一課《巴東三峽》時,課前我讓學生上網搜集三峽風景圖片,制作成電腦幻燈片,課上讓幾位學生放映給大家看,直觀形象激發起學生對三峽的熱愛和向往之情,導入課文學習。而課文內容我只字不講,只板書幾個字:按游蹤——抓特點——寫生動,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課文按怎樣的游覽順序寫的;抓住了三峽各部分的什么特點;如何寫生動的(包括詞、句、修辭的分析)。然后各組出代表歸納討論結果,教師適當點撥,課堂氣氛熱烈活躍。課后,我又布置作業讓學生結組利用周六、日時間選擇市內一個景點去參觀,回來后寫一篇游記。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收到了良好效果。
二、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傳統學習方式過分突出和強調接受與掌握,冷落和忽視發現與探究,從而在實踐中導致了對學生認識過程的極端處理,使學生學習書本知識變成僅僅是直接接受書本知識,學生學習成了純粹被動地接受、記憶的過程。這種學習窒息人的思維和智力,摧殘人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試想,如果一個在學校中度過9年或12年學習生活的孩子,整天處于被動的應付、機械訓練、死記硬背、簡單重復之中,對于所學的內容是生吞活剝、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讓他如何不感慨:“學習,想說愛你不容易!”
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改變這種狀態,改變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意識和習慣。
比如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是議論文單元,這是學生自進入初中后,首次接觸議論文,必須讓學生對這種文體知識有所了解,方可進入課文的學習,是讓學生被動接受,還是讓他們主動探究、自主學習?我選擇了后者,讓學生借助各種教輔書籍查閱相關知識,然后運用所學,以《紀念白求恩》為實例,辨析中心論點、所用論據和論證方法,課上帶著自己的研讀成果來共同學習。另外,《紀念白求恩》這篇文章時代久遠,和學生的生活有一定差距,如何讓他們走進課文,切實感受到學習白求恩精神的必要性?我是這樣引導的:“白求恩是一個非常偉大、非常了不起的人,但我們對他的了解都很膚淺,請同學們利用網絡資源去試著了解白求恩,然后每個同學匯總他的一個事跡,上課進行交流。”于是在學習課文之前我們又加開了一節“白求恩事跡回顧”課,了解了白求恩,了解了抗日戰爭那段歷史,增強了感性認識,使他們真正對白求恩產生了尊敬之情。帶著這種情感來學習課文,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
三、在兩個“轉變”的前提下,課堂的教學組織形式也要發生變化
單一的教學形式長時間使用,會使學生產生厭倦心理,會對教學內容感到枯燥乏味,所以經常變換教學模式,使學生保持持久的興趣,比如討論課、研究課、動手實踐課、演講會、辯論會、演課本劇等等,盡可能地組織學生運用合作、小組學習等方式,在培養學生合作與交流能力的同時,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積極性。
比如七年級下冊中有一篇童話《駱駝尋寶記》,這篇童話內容淺顯易懂,目的在于通過課文的學習掌握反襯的寫作技巧,學習駱駝頑強執著無私奉獻的精神,如按常規組織教學,勢必會把一篇栩栩如生的童話講得枯燥乏味,所以我把這篇童話事先布置下去,請幾位學生負責帶領大家排練童話劇,由于課文中涉及到的動物比較多,所以全班有三十多名學生參與了童話劇的排練,非演員學生也積極出謀劃策,學生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做到了主動參與、全員參與和全程參與,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并且學生在自編、自排、自演的過程中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這節課成為了我和學生們畢生難忘的一節課。
讓語文課堂教學煥發生機是每一個語文教學工作者的共同心愿和不可推卸的責任,以上只是我個人的一點拙見,當然具體的方法還有很多,這就需要我們語文教師“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根據學生的特點,發揮個人的聰明才智,想方設法讓學生主動參與,勤奮學習,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和審美情趣,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健康地成長發展。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