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人們傳遞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語文教學就是一門語言藝術。語文教師不僅要賦予學生雄厚的語文知識和技能,還要塑造和培養學生良好的心靈和高尚的情操,要充分利用語文語言這個強大的“情感磁場”對學生進行教育。新課標要求教師運用多種方法促進課堂的高效率,而教師的語言表現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學習的效率,語文課堂更需要這種詩意的語言。筆者從語言在課堂的運用著手談談怎樣用語言來促進課堂的高效率。
一、風趣幽默性的語言
如果說教師的教育風格是一座高山,那么教師的幽默就是這座高山上的一泓清泉。幽默是師生關系的“潤滑油”,是激活學生思維的“催化劑”。恰當地運用幽默,則可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使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可以使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收到神奇的效果,如在思想上起到教育作用,面對有著錯誤思想和不良言行的學生,教師若能以充滿真誠的幽默話語對之進行教育,學生就會心有所動,從而“棄惡從善”。如妙趣橫生的比喻、詼諧逗人的故事,往往比抽象的講解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更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怎樣利用幽默的教學語言創造出一種有利于學生學習的輕松愉快的氛圍?我們可以隨機應變,仿擬打趣;可以因勢利導,諧趣調侃;可以順手牽羊,引申揶揄;可以錯會其意,寓莊于諧。這樣在寬松和諧的氣氛中,通過師生互動方式,學生便輕松愉快地、不知不覺地完成了新知識的學習。我們知道在學生年輕好奇的心靈里,新的知識永遠具有魅力,幽默的語言就像“催化劑”,就像“磁石”,能自然喚起學生的求知熱情,在教學中播撒幽默的種子,讓學生明確的認識到,在語文的殿堂里永遠有學不完的有趣的知識。幽默風趣的語言,目的就是把學生領進語文學習的廣闊天地,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學生的內心獲得了喜悅,才能有所得,才能鞏固和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把學生的學習熱情層層深入地引入“山重水復”的境地,這樣的課堂教學才能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學生的學習情緒才能一直保持著亢奮的狀態。
二、適度激勵性的語言
馬克·吐溫曾經說過:“靠一句優美的贊揚,我能活上一個月。”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激勵的事實,選擇程度適當、繁簡適宜、數量適中的激勵性語言。激勵性的語言要適應學生年齡的特征,要適應學生心理的能力,要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我們可以把激勵性語言細心定位于不同發展水平的臺階上,形成激勵性語言的梯度,從而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增進學生的信心,取得教學效果的優化。激勵性語言恰到好處,才能妙語生花。
如課堂上動員學生認真思考或討論時,我們可以說:“老師再給你一個機會,下次你一定能回答好,你能行!”教師鼓足了學生的干勁,達到了學生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效果,這樣教師肯定了學生的長處,委婉真切。
一年一度的高三語文復習進入了“正在進行時”,因語文復習知識點多,覆蓋面廣,能力要求高,致使一部分學生經常處在一種疲憊狀態下,要想提高復習效率,就要想方設法優化自己的教學語言,調動學習的內驅力。如巧用導語,動機激勵。如巧用幽默,情緒激勵。如果能在課堂上巧妙地穿插一些幽默激勵性語言,會讓學生輕松愉快,情緒激昂,回味無窮。如精講精練,評價激勵,在對練習或試卷檢測效果評價時,也應考慮到學生間的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使用以鼓勵為主的評價語,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和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公正而又富有鼓動性的評價才能提高復習效果,大面積提高語文能力。
三、形象生動的語言
生動形象的授課語言,易于學生的理解且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較好的教學效果。具有情感的語言,能感染學生,陶冶學生的情操;生動的語言,能吸引學生,振奮學生的精神,讓學生聽了便“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使教材化難為易,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從而提高教學質量。課堂上,教師運用形象生動的語言,要注重對教材進行再創造,將抽象的化為具體的,深奧的講得淺顯,枯燥的變為風趣。這樣經過教師錘煉加工的語言就會讓學生產生聯想和想象,使其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學生必定熱情高漲,入耳、入腦、入心靈。教材中的一些結論性的知識表述一般都比較抽象枯燥,顯得的深奧難懂,我們可以采用多種方法讓學生感到通俗易懂,如以比喻化深為淺,以聯想化死為活,以擬人化難為易,以類比變生為熟。我們漢語博大精深又充滿詩情畫意,語文課上形象生動的語言會更能激發學生智慧之花的綻放。
四、妙用批評性語言
教師在批評學生時,不能總是使用那種直言責備的常規批評法,而應該注意變化并講究一定的批評藝術。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可以采用比喻調侃式、朋友談心式、欲揚先抑式、借題發揮式等多種方式。
如朋友談心式的方式,就是教師以和藹的態度和親切的話語來營造出一種平等交流、互相信任的氣氛,以此來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增強學生對自己的信任感,進而收到理想的批評效果。我們知道表揚如蜂蜜,但天天吃糖的學生在吃到蜂蜜時,體會不到那一份沁人心脾的甜蜜;批評雖然是整枝理葉的,但為使花開得更美,適時修剪劣枝壞葉卻必不可少。教師要巧用批評,以便讓批評與表揚在教育學生時相輔相成,同放異彩。
五、親和的語言
富有親和力的話語,能搭建起一座師生思想和情感順暢交流的平臺,從而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有的教師為了體現自己的威嚴,常用命令的話語跟學生說話,這樣的話語會讓學生產生抵觸情緒,師生就難以和諧地交流,我們可以用商量代替命令,讓學生產生一種參與的喜悅和成就感。面對自尊心極強、敏感而脆弱的學生,教師難免產生抱怨,但不管這種抱怨是有意還是無意,都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就不可能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我們可以用激勵代替抱怨,這種激勵的話語,能產生較強的親和力,課堂的氣氛也會變得活躍。
語言藝術表現在教師在課堂上除了“起調”引人入勝、“主旋律”扣人心弦、“終曲”余音繞梁外,教師還要設計課堂的過渡語,才能使課堂結構嚴謹有序、課堂教學生動活潑。要使每一節課行云流水,天衣無縫,就必須精心設計課堂的“架橋搭梯”藝術。教師可以設置懸念過渡,達到親切自然、引人入勝的目的,用較短的時間讓學生接納教師,讓教師走進學生的心里。教師可以隨文入境、自然過渡,利用課文提供的材料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既能激發學生的想象與聯想,又能增加學習的趣味性。教師可以攏好韁繩、結語過渡,既要有放得開的本領,又有收得攏的能力,要善于巧設結語使課內與課外相互勾連。這樣就能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學得明白,學得輕松,學有收獲。
總之,語言的運用是一種技巧,教師要善于引領學生融入學習的氛圍,從中鋪墊學生文化精神的底子,促進語文課堂的高效,扎根學生的心靈。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