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教學追求的目標是讓學生“會學”和“樂學”,課堂教學講究理趣和情趣,因而教師在教學中選用諺語、謎語、詩歌、雅稱、成語、歌曲等,提高地理課堂教學語言的趣味性,必定會讓我們的地理課生機盎然。語言是傳授地理知識,完成教學任務的主要手段。在地理教學中恰當地運用趣味語言,能活躍課堂氣氛,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諺語
地理諺語是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般自然地理規律,可謂膾炙人口,千古傳誦。其中以描寫氣候、地形以及地理景觀的居多。因此,教師在地理教學中恰當地引用諺語,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識。例如“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就很生動地描述了西北地區氣溫日較差大的特點。每年的夏天,西北地區烈日炎炎,白天氣溫上升快,有時高達攝氏四五十度,當地人說:“沙窩煮雞蛋,石頭好烙餅。”但是到了晚上,氣溫就會急劇下降,所以就有了農民不得不生起火爐取暖,圍著火爐,品嘗剛摘下來的西瓜這樣獨特的風景;以前常常用“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來描述內蒙古高原上草原一望無際,牛肥羊壯的地理景觀。現在卻改成了“天蒼蒼,野茫茫,老鼠跳過露脊梁”,過去的林草豐茂,繁榮富庶的牧區,由于過度放牧或人為無節制地開發而出現草場退化,土地沙化的情況,老鼠跳過去都會露出脊梁來。“一年開草原,二年打點糧,三年五年變沙梁”則描述出了了人為破壞草場,導致草場沙化后的情況。“看山云里鉆,看地在河邊,對面能說話,握手走一天。”生動逼真地講述了橫斷山區山河相間的地貌景觀。“山前桃花山后雪”,此句既能表示坡向對氣溫的影響,同時又能說明秦嶺是我國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秦嶺以南為亞熱帶,以北為暖溫帶,因而秦嶺南北兩側的自然景觀截然不同。類似的諺語數不勝數,成為我們地理課堂中優秀的教學資源,如在講《天氣和氣候》一節時,可飲用“魚鱗天,不雨也風顛”“早霞雨、晚霞晴”“燕子低飛蛇過道,大雨就來到”;講鋒面雨時,可引用諺語“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涼”;講大氣散射作用時用“雨后青山分外青”;講地形雨時,可飲用“暈過山坡時,雨過山頭明”;講食物鏈時可以引用“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硅藻”;將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可以引用“落花本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講胡楊樹時,我告訴學生它“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講農業生產具有明顯的季節性時可以引用“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谷雨前后,種瓜點豆”“過了芒種,不可強種”等諺語。
二、謎語
謎語是一種文字游戲,它曲折有致,變化多端,寓意奧妙,耐人尋味。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引用謎語,可以啟迪學生的智慧,陶冶他們的情操,培養思維和推斷能力。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調劑學習情緒,收到較好的效果。如在講授新課之前借用謎語導入,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講授新課鋪平道路,在講《地球在宇宙中》介紹“宇宙“這一概念之前,我引用這樣一句謎語”說它多大有多大,日月星辰全容下,無人知它始和終,也無左右和上下“(宇宙)”;講”常規能源煤”時引用謎語“黑漢性剛強,渾身閃金光,火爐放光明,工業好食糧。”(煤),這些謎語猶如“味精”,為地理課堂增添了一絲風味。引出這些謎語之后,課堂氣氛活躍,講授效果尤佳。
三、詩歌
詩詞歌賦,讀時朗朗上口,教學中應用得法,能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能創造出一種詩情畫意的教學環境。例如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詩中前兩句寫的是玉門一帶自然條件惡劣,人口稀少。后兩句從字面意義上講就是:玉門關外的楊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風不度造成的,這里的春風當指夏季風,玉門因為地處我國西北內陸,距海遙遠,幾乎不受來自海洋溫暖濕潤的夏季風影響,氣候干旱少雨,選用這樣的詩歌,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地理現象,豐富深化教學內容。如講長江三峽水流湍急時,教師可有表情朗讀“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詩句;講垂直自然帶時可引用“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講地球的運動時引用“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通過這些詩歌的引用,能讓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使學生既享受到趣味語言的熏陶,又獲得了地理知識,使空洞無味的知識變得充實可口。
四、雅稱
雅稱是長期以來形成的對某些事物的特定稱謂。如哈爾濱有“冰城”之稱,廣州有“花城”之稱,重慶有“山城”之稱,甘肅金昌有“鎳都”之稱,山西有“煤海”之稱,倫敦有“霧都”之稱,森林被稱為“綠色衛士”“綠色水庫”等。在地理教學中運用雅稱,雖是寥寥數語,但說明了一種現象,蘊含了一定的道理,使學生聽之有趣,思之有理。
五、成語
成語是經過長期使用錘煉而成的固定短語,在教學中恰當運用可使教學生輝。如講地殼運動引用“滄海桑田”一詞;講流水的侵蝕作用引用“水滴石穿”;講風的搬運作用引用“飛沙走石”;講太陽輻射在四川盆地分布較少引用“蜀吠犬日”來解釋。通過上述成語的使用,學生思維活躍,興趣濃厚,課堂教學效果良好。
六、歌曲
課堂上適當引用一些歌曲,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助于學生思考問題。如講《中國的河流》時,可讓學生唱《長江之歌》,激起學生對祖國的大好河山的無比熱愛之情。再講東亞季風時,可引用《黃土高坡》:“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都是我的歌,我的歌。”這時教師可提問:黃土高坡上是否有西北風和東南風?盛行在什么季節?是如何形成的?在講印度德干高原的季風之后,讓學生據《黃土高坡》的歌詞,寫一首《德干高原之歌》,學生立即舉手回答:“我家住在德干高原,大風從高原刮過,不管是東北風還是西南風,都是我的歌,我的歌。”通過這首歌的引入,課堂上氣氛活躍,使學生在心情愉快環境中獲得了知識,增長了才干。
青少年有著強烈的求知欲望,對各種新鮮事物好奇、好問,富于幻想。但他們這種學習積極性往往與短暫的“直接興趣”掛鉤,遇到較為抽象理性的地理知識時,這些小困難便很快地使他們失去了學習積極性,因此,地理教師要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離不開錘煉教學語言這一重要技能。把我們中華民族悠久文化中的精華運用在我們的地理課堂上,必然會使教與學呈現出“書山有路趣為徑,學海無涯樂作舟”的新面貌。當然,在地理教學中使用趣味語言要巧妙,要適時適當,否則會喧賓奪主,淡化主題,給人以嘩眾取寵的感覺。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