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遷
(蘇州大學社會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信息資源共享已經成為圖書館等公共信息服務機構的趨勢與潮流。近年來,國內外對于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已由理論探討逐步向應用實踐發展,以“蘇州模式”“東莞模式”為代表的圖書館總分館制成效顯著,仔細推敲“蘇州模式”“東莞模式”,筆者發現其核心實為圖書館信息資源的共享,不僅表現在通借通還等與用戶聯系緊密的環節,更表現在統一采購、統一編目等圖書館管理環節。可以說,總分館模式在方便用戶使用文獻資源的同時,也推動了圖書館管理模式的變革。
然而隨著圖書館的深化發展,海量數據增長、資源異構分布、數據處理復雜等問題開始困擾著學界,引發許多新的思考,尤其是新技術如何更好地用于圖書館信息資源的共享乃至圖書館界的發展。筆者認為,近年來逐漸成熟的云計算技術,作為一種新興的共享基礎架構的方法,有可能也有必要用于圖書館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
所謂信息資源共享,是指圖書館在自愿、平等、互惠的基礎上,通過建立圖書館與圖書館之間、圖書館和其他有關機構之間的各種合作、協作、協調關系,利用各種技術、方法和途徑,開展共同揭示、共同建設和共同利用信息資源,以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信息資源需求的全部活動。信息資源共享的產生大致經歷了圖書館資源共享、文獻資源共享和信息資源共享等階段,如今,無論是文獻實體共享(館際互借、文獻傳遞服務)、書目資源共享(聯合編目、聯合期刊目錄)、資源協調共享(聯合購買文獻資源、共建數據庫)還是圖書館業務共享(參考咨詢、技術服務)、人力資源、管理資源共享(用戶教育、館員培訓、圖書館管理等)等,都有了長足進步。以“蘇州模式”為例,從2005年起,蘇州圖書館逐步實現了統一采購、統一編目、統一配送和通借通還的公共圖書館“總分館”制,目前全市共有公共圖書館總分館126個(其中市級圖書館分館36個,縣級圖書館分館90個),基本實現了各縣級市建制鎮、非建制鎮圖書館分館建設全覆蓋,并擁有圖書流動服務車7臺,年均基層服務出車60次以上。蘇州圖書館“總分館”模式主體構建后,從資金到圖書資源,都得到了科學合理的配置,極大地便利了用戶:在家門口的分館就可以享受與總館一樣的服務,館藏圖書實現了通借通還。蘇州市圖書館網點星羅棋布、互通互聯、資源共享,一個覆蓋全城、服務全民、文獻信息資源共享的蘇州大圖書館網初具規模。
盡管以“蘇州模式”“東莞模式”為代表的圖書館總分館制已成為圖書館發展的重要助推劑,但是現今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還是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新技術的發展如何更好地推進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的發展?隨著新技術的不斷發展及數字圖書館的不斷演變,用戶對圖書館信息資源的需求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對圖書的借還、文獻的傳遞、知識的共享有了更高的期待,而新技術用于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一直處于不斷探索中,因此對于新技術用來推動圖書館的發展則一直是學界研究的熱點與難點。二是如何解決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地區之間的不均衡?我國幅員遼闊,但是受經濟、自然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東中西部圖書館發展差異明顯,西部地區圖書館的發展遠遠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嚴重阻礙著我國圖書館的整體發展,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的發展則提供了新的思路,新技術的引入更為全國圖書館統籌發展帶來了機遇與挑戰。
云技術是基于云計算商業模式應用的網絡技術、信息技術、整合技術、管理平臺技術、應用技術等的總稱,可以組成資源池,按需所用,靈活便利。而云計算(Cloud Computing)是指由分布式計算(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處理(Parallel Computing)、網絡計算(Grid Computing)發展而來的一種新興商業計算模型。云計算的“云”就是存在于互聯網上的服務器集群上的硬件資源和軟件資源,其中硬件資源包括服務器、存儲器、CPU等,軟件資源包括應用軟件、集成開發環境等,用戶只需使用智能終端通過網絡向云端發送一個需求信息,云端就會尋找你所需要的資源并提供計算再將結果返回智能終端。在這個過程中,智能終端只需提出需求,接收數據即可,其他的處理過程都是基于云端來完成的。云計算的優點主要有便捷、數據處理快、數據共享等。
云計算的發展為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提供了新的契機與可能。下面將從圖書館、用戶和技術3個層面來論述。
從圖書館層面來看,首先是政策支持,《全國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要繼續實施文化共享工程,進一步發揮各級公共圖書館在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中的主體作用,利用“云計算”和“三網融合”技術,提升整個網絡的服務能力和管理能力。在全國范圍內實施“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建設覆蓋全國的數字圖書館虛擬網、互聯互通的數字圖書館系統平臺和海量分布式數字資源庫群,形成完整的數字圖書館標準規范體系,借助全媒體提供數字文化服務。其次是經濟因素,將云技術用于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體系的建設,不僅不需要高額的建設成本,更可減少相關管理費用。用戶只需通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或本地計算機等終端運行簡單的系統或瀏覽器即可接入,現階段的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體系建設尚不需要斥巨資建立系統,只需與服務商合作,租借相關服務即可,基本沒有基礎設施建設成本,同時,云環境下共享系統的支持與維護由服務商來完成,圖書館并不需要額外付費,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最后,縮小圖書館區域差異的需要。受限于基礎設施、經濟等因素,目前我國圖書館東中西部差異很大,而全國圖書館的統籌發展也一直是圖書館事業的重點與難點,云技術的出現可以說為區域差異的縮小帶來了新的契機,因為在政策和制度允許的前提下,東中西部圖書館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后,邊遠落后地區只需通過互聯網就可以查閱發達地區的圖書信息資源,這對于我國圖書館事業的全面發展意義重大。
從用戶層面來看,沒有哪一位用戶不希望便捷、經濟地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資源。這就需要圖書館界對各自的文獻資料、數據庫資源等進行整合,透過云平臺進行共享,為民服務。盡管目前已有的“蘇州模式”“東莞模式”所形成的文化圈能讓用戶短時間內獲取服務,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比如蘇州的一位用戶想要獲取的資源唯有北京市圖書館有,那么蘇州的總分館模式就無能為力了,此時如果能夠借助云圖書館,用戶則可以不受時空限制地使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或本地計算機等終端設備享用云圖書館提供的服務。云圖書館的構建將“24小時的圖書館”推上了新的平臺,有利于全民閱讀的深入發展。
從技術層面來看,雖然云計算的出現、發展也就幾年時間,但是目前國內外的學者、專家及相關公司對此都有了深入的研究,如亞馬遜、IBM等公司都有了生動而具體的推介,以IBM為例,其提供的云計算解決方案由底層、管理平臺、云計算提供的虛擬機及虛擬機的組合而形成4個層次。其中底層由硬件和操作系統的基礎設施、軟件系統構成,管理平臺則包括一組部署管理軟件、虛擬化組合和云計算管理系統。可見,云計算技術層面的發展對于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而言是非常成熟的。再者,從國內外的實踐來看,已經有部分云圖書館為我們提供了借鑒。2009年7月23日,美國國會圖書館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和保存項目(NDIIPP)與Duraspace公司聯合啟動了Duracloud試點項目,以檢測云技術在維持數字內容永久訪問上的性能,紐約公共圖書館和生物多樣性遺產圖書館也是最初合作伙伴,目前已有麻省理工學院、哥倫比亞大學、西北大學和萊斯大學使用DuraCloud的托管服務以保護數字資源。云技術用于圖書館服務不僅在國外發展較早,國內的百鏈云圖書館也已成功運營,超星公司于2011年推出了基于云計算服務平臺的百鏈云圖書館,整合了國內外700多家圖書館進行資源共享,為加入百鏈云圖書館平臺的用戶提供服務。國內外已有的生動實踐不僅告訴我們云技術用于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是可能的,更告訴我們這是大勢所趨,是圖書館服務模式創新的新方向。
為了更好地理解云環境下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的構建,筆者在分析國內外已有的云圖書館實踐、考察圖書館的實際情況、借鑒其他行業云技術經驗的基礎上,設計了云環境下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拓撲圖和模型,具體如圖1、圖2所示。

圖1 云環境下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拓撲圖
在圖1中,各地圖書館通過“圖書館云”共享信息資源,形成圖書館信息數據中心,并通過外網為用戶提供服務,用戶通過智能手機、PAD、個人電腦等終端設備發出需求,接收信息。同時,用戶通過云平臺查詢獲取文獻資源時,會按照預設的模式形成用戶的個人云圖書館,記錄個人信息、個人閱讀習慣等,所有用戶的個人云圖書館又形成用戶個人圖書館云,并與系統內的各圖書館共享,以便圖書館了解自己的用戶,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奠定基礎。此外,尤為重要的是,考慮到安全性問題,該設計中加入了兩個元素:一是增加網閘來確保能共享的信息鏈接到互聯網,盡可能地規避重要信息的泄露;二是將云端圖書館的信息數據進行物理備份,一旦云端發生異常,物理備份即可調出信息,防止信息丟失。該設計能確保各圖書館之間的信息資源安全共享,更可讓用戶不受時空限制獲取已公開的圖書館信息資源,真正實現了圖書館與用戶的雙贏。

圖2 云環境下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模型
云環境下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模型由基礎層、處理層和服務層構成。
①基礎層。包括基礎設施層和圖書館信息資源層。其中基礎設施層包括管理服務器、存儲設備、網絡設備等硬件基礎設施,圖書館信息資源層則由豐富的文獻資源、數據庫和資源池構成。資源池是比較特殊的一個模塊,它是將異構、分散的信息資源組成相同類型的資源池,以便創造協同的工作基礎。
②處理層。處理層位于基礎層和服務層之間,主要負責在云環境下對圖書館信息資源進行整合、管理。其中圖書館信息資源整合主要實現圖書的統一采購、統一編目和統一配送等功能。此外,處理層還承擔著任務處理及安全管理的功能,以確保圖書館信息資源高效、安全地調用。
③服務層。服務層是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模型的頂層,包括圖書館管理系統、服務接口和個人圖書館等。其中服務接口由文獻資源接口、文獻資源查詢、通借通還等功能構成。個人圖書館主要是對用戶信息、閱讀習慣等進行采集、整理、組織而形成的供圖書館和用戶個人使用的數字資源數據庫。個人云圖書館的引進,減輕了圖書館管理與咨詢的壓力,也便于圖書館為用戶進行深度的個性化推薦。服務層為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創造了實現平臺,是圖書館與用戶交互的重要一環。
云技術的發展對于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而言,是機遇,更是挑戰。盡管目前云圖書館已經得到初步發展,并切實為用戶和圖書館管理帶來了便利,但在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過程中還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問題。
毋庸置疑,信息資源共享的實現首先需要加強制度建設,但筆者通過網絡調研發現云環境下信息資源共享的相關制度規范尚為空白,因此可從以下幾點著手:一是完善圖書館信息資源管理的制度、規范,從國家層面對管理平臺各異、結構分散的信息資源進行規范,為信息資源的長期儲存與共享奠定基礎。二是制定圖書館信息資源集成共享的制度、規范,目前還有很多圖書館各自為政,不愿將自己的信息資源與他館共享,要打破該狀況,必須從制度層面進行約束,為云環境下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模型實現提供政策支持。三是制定云技術用于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的規范,確保云技術的可用、易用及安全,為圖書館使用云技術共享信息資源提供保障。
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并非某一個圖書館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圖書館內部、圖書館之間及其與其他機構之間的合作,因此,需要圖書館進一步提高認識,加強合作,促進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如蘇州圖書館實現的統一采購、統一編目、統一配送和通借通還的公共圖書館“總分館”模式已初見成效。在圖書館內部,也要統籌好各管理部門的工作,在圖書采購、圖書編目、圖書借還等環節融會貫通,提高信息資源管理效率。總之,無論在圖書館內部還是圖書館之間都要轉變意識,加強溝通,通力合作,推動圖書館信息資源的共享。
數字圖書館的發展,云技術的應用,需要基礎設施和技術環境的支持,更需要專業人才的引進。一方面,要在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上用力,加大計算機課程在圖書館學專業課程中的比重,增加社會實習實踐,讓圖書館學專業人才能挑起圖書館云端管理的重任,為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提供智力支撐;另一方面,也要發展繼續教育,對圖書館工作人員進行計算機培訓,介紹云技術、信息資源建設等知識,創造條件讓廣大圖書館管理員跟上時代的步伐,適應社會的發展。
作為公共服務機構,圖書館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為民服務,想要更好地為用戶服務,必定要關注用戶需求,優化圖書館的服務結構。云環境下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更需要調研用戶需求,了解用戶所需的資源與服務,如為用戶開展信息傳遞、資源導航、用戶交流、個性化推送等,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大數據深化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圖書館更應基于云平臺上的用戶習慣,為用戶進行個性化推送,如某一位用戶經常搜尋信息檢索方面的資料,那么可與其溝通詢問對方是否為了提升自己的檢索能力,如是,則可以有針對性地提供信息檢索的課件供其使用,讓用戶切實感受到圖書館的用心。
云計算環境下,圖書館數據的存儲管理都是在云平臺上,并不是傳統的本地數據中心,如此一來,數據安全問題便不可小視。云圖書館平臺的開放性、靈活性及通用性,留下了數據安全的隱患,如果因不可抗力因素,云端數據突然不見了,同時又沒有備份,那就會陷入困境。此外,大量用戶的數據共享在云中,難以做到數據的獨立與隔離,用戶透過云平臺利用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必然涉及其個人隱私,如用戶信息、用戶閱讀習慣等,而云平臺的開放性則讓用戶隱私暴露在公共視野之下,無疑留下了很多的安全隱患,無論是從用戶的角度還是從圖書館的角度來說,都是不利的。如何在云環境下確保信息數據不丟失、不被破壞或竊取,是云環境下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建設必須要探究的問題。
盡管云環境下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還有不太完善的地方,但云技術的發展為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提供了新的思路。筆者認為愈來愈成熟的云技術已廣泛作用于人們的學習、工作、生活,其對圖書館的影響也必將深刻而長遠。
[1]程煥文,潘燕桃.信息資源共享[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李珊珊.書香漫姑蘇 文化惠萬家[N].中國文化報,2012-03-02(2).
[3]陳谷.IBM云計算和政府云平臺[J].程序員,2008(11):56-57.
[4]陸穎雋,鄭怡萍,鄧仲華.美國圖書館的云服務[J].圖書與情報,2012(3).
[5]錢文靜,鄧仲華.云計算與信息資源共享管理[J].圖書與情報,2009(4):47-5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