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朱艷 撰文/攝影
3月31日下午,北京市環境保護宣傳中心的6樓會議室,迎來了幾位“外地客人”——有史以來第一次“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環保宣傳工作座談會”在這里召開。國家環保部宣教中心副主任何家振和來自天津、山東、山西、河北環保宣教中心及東道主北京環保宣傳中心的主要負責人聚在一起,共商大氣污染治理大計。

今年入春以來,北京市連遭霧霾襲擊,2月20日至26日,市民連續多日忍受惡劣空氣的困擾。這幾天里,PM2.5的日平均濃度都超過了250微克/立方米(六級,褐紅色,為嚴重污染),濃度最高的一天在400微克/立方米以上,超過我國《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一級標準的十幾倍。“北京空氣的好壞,還得靠周邊。”3月31日,山西省環保宣教中心主任李景平在會上說的這句話,得到與會人員的一致認同。
當天的會議由北京市環保宣傳中心書記劉子建主持。劉書記介紹,此次座談會的召開,源于2013年9月18日在北京召開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會議”。當時,環境保護部與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山東六省市政府,在會上簽訂了《大氣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今年2月2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座談會,聽取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工作匯報,并作了重要講話。在這個大背景下,環保宣教工作也需聯合起來,實現各地資源共享、互相督促,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次座談會的目的是邀請有關省市環保宣教中心的領導,一起商討大氣污染治理的宣傳工作,以期建立六省市宣教合作機制。

受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辦公室的委托,今年3月,北京市環保局專門成立了“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協調處”,承擔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聯防聯控的具體聯絡協調工作。該協調處副處長吳志斌在座談會上介紹,該處主要負責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辦公室的文電、會務、信息等日常運轉工作。
會上,北京市環保宣傳中心主任凌越、天津市環保宣教中心主任郝未寧、山東省環保宣教中心《山東環境》雜志社主編王明遠、山西省環保宣教中心主任李景平、河北省環保宣教中心主任潘景泉,分別介紹了各地的環保宣教工作情況、面臨的問題及今后的工作思路,就很多問題達成了共識。(內蒙古自治區環保宣教中心負責人因故未能與會。)

首先,各地都認識到有關大氣污染防治方面宣傳工作的重要性。建議打造綠色媒體傳播平臺,在充分利用平面、電視、廣播等媒體的同時,跟上新媒體的發展步伐,和公眾貼近,讓公眾了解環保工作和環保知識。各省市聯動宣傳,可以增強宣傳效果,而且節約資源,事半功倍。
再有,各地還意識到環保培訓工作的必要性,不但要對公眾科普環保知識,還要對領導干部和企業領導做培訓。面對當下微博、微信大行其道的新媒體環境,他們認為給媒體記者和網絡大V們進行環保培訓,也是可行的方式。
據了解,當前各地已經建立起了公益環保組織,如北京市環保宣傳中心去年推動成立了北京市環保志愿者協會,山東成立了山東省環保公益聯盟。這為熱心環保人士提供了與政府溝通的平臺。他們也能給環保宣教工作獻計獻策。
公眾對大氣治理的高度關注,給各地環保宣教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壓力。但這也是環保宣教工作難得的機遇。在總結發言時,國家環保部宣教中心副主任何家振指出,環保宣傳工作要迅速從以前碎片化、簡單化的初級階段,轉向有策劃、有目標、接地氣的“升級版”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