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 史智軍

在這類低頻噪聲污染官司中,承擔責任的主體經常不一致。
在因電梯、供暖設備、水泵造成的噪聲污染侵權案件中,房地產公司和物業往往以電梯等公共設施所有權屬全體業主,主張自己不承擔賠償責任。前述案例中,法院認為甲房地產公司作為馬女士所購房屋的開發商,在開發建設房屋時,理應保證電梯安裝后的運行噪聲符合國家標準。即法院認定房地產公司應該作為責任主體承擔賠償責任。但該判決認為因馬女士無證據證明乙物業公司對電梯噪聲產生存在過錯,故乙物業公司不承擔賠償責任。
但在一些案例中,法院根據物業公司的日常維護管理職責,會認定物業公司也要承擔賠償責任。如在某案件中,法院認為“某房地產公司作為涉案房屋的開發商和出賣人,以及水泵的提供人,負有保證其出賣的房屋及其配套設施符合民用住宅的設計規范要求;某物業公司作為涉案房屋的物業管理單位,亦應保證對其所管理小區的公共設備設施的管理和維護,現樓宇內水泵房的水泵運行產生噪聲,兩公司應對此承擔相應責任。”
另外,環境標準是國家依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具有較強科學性、技術性的強制性法律規范。環境標準法律制度也是隨著環境法制的建立而發展的,同我國環境法律制度一樣還很不完善,往往滯后于現實生活。依照《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第2條的規定,“環境噪聲指超過國家規定的環境噪聲排放標準,并干擾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的現象”。所以,環境噪聲污染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噪聲超過國家規定的環境噪聲排放標準;二是干擾了他人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所以案件適用的環境標準,是評判案件事實是否侵權的依據,是本案的基本問題。由于現行的環境法律、法規和標準滯后、不完善甚至矛盾,在審判中,有的鑒定結論沒有被法院予以認可,有的則干脆被法院認定鑒定無法進行。
通過分析住宅噪聲污染糾紛案件來看,無論是業主早期自行委托鑒定機構,還是訴訟過程中雙方委托的鑒定機構,所采用的鑒定標準都不盡統一。而且有的標準僅適用于外環境噪聲標準檢測,不適用于類似電梯噪聲、空調機房噪聲等建筑物內結構傳播噪聲標準檢測。目前,鑒定機構采用的標準基本上是分別由環保部門和建筑部門發布的,看來急需一個統一、科學的標準,以保障嚴肅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