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
每個月,女性總有那么幾天“好朋友”來報到的特別日子,衛生巾等產品就成為月月相見的“閨中密友”。這些衛生用品都含有哪些物質?對健康有啥影響呢?美國《環境與健康展望》雜志3月號刊登了題為《女性健康問題之一》的文章,對女性衛生用品和個人潤滑劑(一種成人性用品)中的化學成分提出了質疑。
據《環境與健康展望》雜志報道,美國女性每年在衛生棉、護墊、陰道沖洗器等衛生用品上,花的錢超過20億美元,但是這些與身體親密接觸的東西對健康影響的相關研究,卻很鮮見。直到1992年,相關研究開始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呈爆炸式增長。
此前,該機構下屬的過敏癥與傳染病研究所、人口研究中心的避孕藥開發分部,一直都是男性“當政”。“兩位女上司——潘妮·希契科克和南茜·亞歷山大分別接管這兩個機構后發現,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連一個陰道研究的科研項目都沒有。”說這話的是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物物理學教授理查德·科恩,他從1980年開始研發陰道避孕藥來預防性傳染病,而那個時候,這樣的研究很難籌到經費。
兩位巾幗上任不久就發起了與陰道生理學、免疫學和殺菌劑相關的科研項目,科恩教授也拿到了研究經費。這些新項目帶來了驚人發現:女性衛生用品中的某些成分——如個人潤滑劑里的甘油,對陰道和直腸上皮細胞有刺激性,可能會增加性傳染病的傳播率。
美國非營利組織“地球女性之聲”新近的報告指出,女性衛生用品可能使用含有內分泌干擾素、致癌物和過敏原的材料。所有女性都不可避免地會跟衛生巾或內置衛生棉條相伴幾十年,在美國,黑人女性、拉丁女性和社會地位較低的白人女性,更是陰道清沖洗器、濕巾、除臭劑的高頻用戶,接觸化學成分的次數更多。
有的女性非要追求內外俱凈的“境界”,每天洗澡的同時,還專門沖洗陰道內部。其實,長期的進化已經賦予了人體陰道優秀的自凈能力。雌激素讓陰道上皮增生變厚并富含糖原,增加對病原體的抵抗力。陰道并非無菌環境,內有乳桿菌,能以糖原為食,并將其分解成乳酸。乳酸可以幫助維持陰道正常的酸性環境(pH多在3.8 ~4.4),這讓大部分病原體難以在此活命,保證了陰道的健康。這個相互作用的過程就是陰道自凈的機理。
正常情況下,人為清洗不僅毫無必要,還會破壞陰道穩定的酸性環境,讓病原體乘虛而入,反倒容易感染陰道炎等疾病。盡管美國健康部門相關的警告從不間斷,但2008 ~2010年間的一項研究發現,還是有近半數受訪女性在近一個月內沖洗過陰道。她們大部分人都是跟母親輩學的,她們覺得在性行為前后沖洗陰道會比較干凈,從不質疑母親的建議是否有害健康或出現危險狀況。
科恩說:“陰道大部分被多層將
死或已死的細胞覆蓋,這些細胞對防止陰道感染功不可沒,但它的防御能力遠遠比不上我們皮膚上厚厚的角質層。”而論液體的分泌和吸收,外陰和陰道的效率都比皮膚要高,研究人員甚至借此探索陰道給藥的可能性。一項研究發現,對雌二醇這種合成雌激素,陰道給藥后檢測出的血清水平比口服給藥高出10倍。這么一來,有利于急茬兒患者對藥物的快速吸收,但卻使得女性使用衛生用品時所接觸的化學成分的量,超出廠商預期。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流行病學副教授阿米·索泰,正在研究女性衛生用品是否會增加內分泌干擾物對不同種族和地位女性的身體負荷。他表示,“那項關于雌二醇吸收的研究相當轟動,因為女性衛生用品中的大量化學成分,會干擾雌激素信號的傳導。把這種概念推及其他內分泌干擾素,恐怕也是合理的。”在女性衛生用品中,常用作防腐劑的對羥基苯甲酸酯(也常用于個人潤滑劑),以及作芳香成分的佳樂麝香和鄰苯二甲酸乙二酯,都對干擾女性內分泌有“重大作案嫌疑”。有的衛生用品含有塑料,其中的化學成分也可能有潛在威脅。
美國公共健康聯合會和其他健康組織都強烈建議,在無醫囑的情況下不要沖洗陰道,因為陰道黏膜的強吸收性,會增加細菌性陰道炎、盆腔炎、宮頸癌等婦科病以及性傳染病的罹患風險。很多研究發現,由于黑人女性和拉丁女性比其他種族的女性,更常用陰道沖洗器和除臭劑,社會地位較低的一些白人女性也常沖洗陰道,這類人患病的幾率也就更高。
陰道酵母菌感染(也稱念珠菌性陰道炎)和細菌性陰道炎,是常見婦科病,而且很多疑似感染的治療都用的是非處方藥,比如咪唑類抗真菌藥、止癢膏等。于是,很多沒有經過醫療訓練的女性,就自我診斷,自己開藥,這是很不靠譜的。一項研究顯示,在未經醫療訓練的女性中,曾得過念珠球菌感染的女性能成功自我診斷出此病的僅有34.5%,沒得過這個病的女性更是只有區區11%能自我診斷出來。這就會導致非處方藥的無腦亂用,可能會給耐唑類藥物的酵母菌群等提供發展壯大的溫床。
各種女性用品還存在一些共性問題,比如刺激性和致敏性,過敏體質的人需要當心。許多在其他方面相當安全的化學成分,對這類人來說就不會那么“友好”。出現陰部瘙癢時,有的女性會買非處方藥來搞定,結果因為過敏而使原來的癥狀不減反增、弄巧成拙的現象也是層出不窮的。
“地球女性之聲”的科研主任斯克蘭頓說,非處方止癢藥的共同成分之一,是苯佐卡因(對氨基苯甲酸乙酯),它靠麻痹作用來對私處起到止癢鎮痛的效果。但研究發現,它還是引起肛門與生殖器皮炎的“領頭羊”。有幾項研究也報告了一些含有各類物質的衛生巾引發接觸性皮炎的案例。

“中毒性休克綜合征”是有些女性用品導致的最臭名昭著的后果之一。它是由葡萄球菌產生的毒素引起的感染,可引起休克、多臟器功能衰竭,甚至致命。制造商曾在高吸水性的衛生棉條里添加4種合成纖維,造成的這種影響尤為嚴重。今天,唯一允許在衛生棉條里使用的合成纖維,是與棉布混合在一起的粘膠人造絲。“粘膠人造絲(木屑加化學物品制成)是4種合成物當中最‘不壞’的,其余3種已經不能進入市場。” 紐約大學微生物學和病理學教授菲利普·迪爾諾說。即便如此,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每年仍能接到少量中毒性休克綜合征的案例報告。
“合成纖維會引起大量有毒物質的產生,而它們會被陰道黏膜吸收。”迪爾諾說。他認為中毒性休克綜合征與藏身在衛生棉條里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有關。這種細菌是常見的人類病原菌,被流行病學界視為“重犯”。由于合成纖維吸收的月經量比棉質材料多,經血中有很多細菌喜歡的營養成分,也就為細菌毒素的產生提供了絕佳的生長環境。
“在陰道環境中存活的細菌多數是厭氧的,”他說,“當你把一個合成產品放到陰道穹窿(宮頸與陰道壁之間的環形腔隙)中,那些細菌會對變化了的環境起反應。”在數十年的研究中,迪爾諾從未見過一起中毒性休克綜合征案例與使用純棉的衛生棉條有關。他認為:“純棉是最好的產品。”然而,所有的衛生棉條都會輕微磨損陰道,也可能給細菌毒素或陰道接觸物品中的化學成分提供可乘之隙。
有的消費者還擔心,衛生棉條和護墊里有時候會含有微量的二惡英,它們是棉和木漿漂白的副產物。美國有4個品牌的衛生棉條在2002年的一項研究中被曝含有二惡英,但該研究也估計,與食物或其他渠道接觸到的二惡英相比,這些衛生棉條里的量是微不足道的。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的一份病人健康警示也指出,衛生棉條里的二惡英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是“可忽略的”。
然而,還沒有研究測試衛生棉條里的二惡英在活體內的擴散情況。據迪爾諾的說法,即使是接觸微量的二惡英,也會有潛在的在人體內的累積效應。“平均一個女性在一生的月經期間,約使用11400個衛生棉條,”他說,“那就是會接觸11400次二惡英。”
自1999年起,美國國會女議員卡洛琳·馬洛尼再三呼吁,對通過女性衛生用品接觸到的化學成分的研究終于提到聯邦層面上,卻一直沒有結果。“他們認為這既沒必要又浪費錢”,迪爾諾2011年說,“要是議員以女性居多,或者男議員也有月經,他們就會百分百同意和支持這種研究。”
“地球女性之聲”的報告還提出了女性用品所含棉質的農藥殘留問題。該報告引用了受消費者權益網站委托的第三方測試。測試發現在一種品牌的衛生巾里發現了8種殘留農藥。匹茲堡大學助產術和婦科醫學副教授沙琳·德朱蒂說,“我不了解實驗室的質量控制,但這舉起了一面旗,也許需要一項標準來指導我們應該測試什么。”
和科恩相似,德朱蒂研究如何預防性傳播感染。在研究過程中她發現,許多人體潤滑劑會傷害陰道細胞和直腸上皮細胞,從而增加性傳播感染的速率。“這是潤滑劑與人體細胞液的滲透壓相差太大的緣故。”德朱蒂解釋,“當兩種濃度不同的水溶液面對面時,水分會從濃度低的一方流向濃度高的一方,使雙方濃度一致,這就是滲透作用。許多水性潤滑劑就是濃度較高的一方,它一接觸人體,細胞就不得不把自身所含的水給它貢獻一部分,以平衡滲透壓。這樣一來,人體細胞就容易失水萎縮。”

市面上的潤滑劑滲透濃度千差萬別,越接近人體體液和細胞液濃度的潤滑劑,對細胞的損傷越小。“研究發現,最安全的產品是以硅為基質的潤滑劑,以及女用避孕套上的潤滑劑。”
此外,含有甘油成分的高滲透性潤滑劑,也與細菌性陰道炎和陰道菌群變化有關。德朱蒂指出,甘油會中和陰道的酸性,升高pH值,使陰道對革蘭氏陰性菌(會產生內毒素,致人生病)的抑制作用大大減弱。于是,大腸桿菌等革蘭氏陰性菌就有了生存之機,甚至顛覆陰道“健康衛士”——乳酸桿菌的優勢地位,私處健康將不保。
科恩拿出了一些實驗證據。甘油、甘油單月桂酸酯、聚乙二醇和丙二醇(都在潤滑劑里作賦形劑或膨脹劑),會增強老鼠生殖器皰疹感染的傳播力。賦形劑往往是非活性成分,也被廣泛認定為良性物質,但還沒有什么特別的檢驗手段,來確定它們會不會因為陰道黏膜的強吸收力而增加性傳播感染的幾率。
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將女性衛生用品分為3類加以管理。衛生棉條、衛生巾和大部分個人潤滑劑被視為醫療器械;含有藥物成分的陰道沖洗劑、止癢膏和特定的宮頸感染治療被視為非處方藥;除臭噴霧和粉末、沖洗器、不含藥物的陰道沖洗劑及大部分的柔濕紙巾,被視為化妝用品,在按照標簽所述方法、條件使用時必須不含任何“有毒或有害物質”。其中,第一類產品不必在包裝上公開成分。
陰道的特性、女性衛生保潔產品的化學成分、不同社群女性因為文化因素使用這些產品所產生的健康差異,這些曾經沒什么人關注的事兒,已經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逐漸向熱門話題靠攏。但是顯然,還需要更多深入的研究,來探索這三者之間的關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