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紅的土地上,暖烘烘的狂野,閃閃發亮。高原的嗩吶、信天游、眼淚、歡笑,全部落在了崇拜太陽的黃土上。或紅,或灰,或黃,或黑,都已成為趙際灤風景的肖像。其間包含著他對土地的感受、記憶和想象,應該說,這是他潛質性的記憶中的風景,有西北人的質樸和豪放。
趙際灤生于古人追尋神跡的大同云岡,他從小走在佛龕下,仰望星空,仰望菩薩。上世紀80年代初,他在中央工藝美院(現清華美院)上學期間,還對我講起云岡五十多個洞窟,大大小小五萬尊佛像,參差不齊地坐落在巖崖上,令他對那塊地方的神秘充滿敬意,為此他特意抱了一尊現代人復制的佛像送我,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我想,他筆下的山巒、曠野、峭壁、土地在他心目中,似乎是云岡石窟內佛祖面龐上一束初升太陽的霞光,有他自己的情懷。例如題為“靈光心泉”的畫作,充分體現了他追求自然神性的夢想,霞光撲面而來,為他的繪畫灑下陽光的溫暖和月光的天藍,蒼蒼茫茫,斑斑點點,童年曠野的記憶滲入到了高原的每一個角落。
西北的雨常與泥沙俱下,落在地上,連滾帶爬,為黃河帶去巨量泥沙;趙際灤的筆墨似乎也與黃土俱下,落在畫里,一朵朵泥土的花綻放。可以看出,趙際灤對光禿禿貧瘠的土地、溝壑的峭壁、干渴的沙巖充滿敬畏,因為這是他的故土,真理的衣胞往往埋在故土里。
故土深藏著神和人的謎題,趙際灤用帶翅膀的目光巡游著,試圖把貧瘠的安詳、洪荒的壯麗盡收眼底。他似乎聽到命運的聲音在紅和藍的背景中鳴響,土地紅紅的體內有佛的兩只巨眼低垂,藍藍的。際灤說:“我把西藏高原的純凈移植于黃土地。”可見,他心中的風景沒有界域,他心中的風景是追尋自然神跡的步履,也是他走進自己體內擁抱這片土地的記憶,黃土、紅土掩埋著他追尋藝術的足跡和血氣。
2012年7月5日
于清華大學荷清園
趙際灤簡歷
趙際灤,1962年生于山西省大同市。1984年畢業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美院),師從吳冠中、張仃、劉巨德、鐘蜀珩等先生。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清華大學吳冠中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三晉報刊傳媒集團藝術總監,名作欣賞雜志社副總編兼美術總監;名作欣賞書畫研究會會長,民盟山西省委文化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山西大眾書畫院副秘書長。山西省藝術研究創作中心研究員,云岡畫院名譽院長。
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美術大展,多次獲獎。作品及評論文章頻載各大報刊,個人傳記收入多種大型典冊,多次應邀于京和地方成功舉辦個人畫展及聯展,有數十幅力作被海內外資深機構和私人藏家收藏,發表學術論文多篇,有多本個人畫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