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為沒有學院痕跡,所以,徐杰的天分才沒有被扼殺!
這是一位\" 海龜\"學院派畫家驚嘆丹玄徐杰書象作品時,我突然意識到的。他讓我想起了陳丹青對中國藝術教育失望時的感慨。當然,不能一概而論。作為一個已經(jīng)被現(xiàn)代藝術領域關注的青年藝術家,丹玄徐杰,應了陳師這樣的觀念——藝術是天賦中靈性知覺的延伸,一旦被模式同化,天性就將被謀殺(抱歉!這是我對陳師概念的理解)!
而丹玄徐杰的藝術,無意中應了陳師期待的結果——沒有學院痕跡,完全地把兒童期涂鴉似的率性知覺延伸到成人期的絕無僅有的藝術。這個藝術,是從8歲時木工做家具的木板余料上開始的。童年的徐杰,看著巧木匠在家具上雕花,就學著他們的樣子,也在丟棄的木板上雕。涂鴉似的繪畫,別的孩子用筆和紙,徐杰卻用刀和扳。這可能就是上帝對藝術家靈性的一次昭示,徐杰從沒有想過,這個在木板上雕琢的童年游戲,竟然能成為營生,成為他此生快樂的內(nèi)容!不由地想起齊白石,大師的藝術,不也是從雕花開始的么?!即便后來齊白石成了中國文人畫的標志性人物,但他的雕刻,依然被人們看作是繪畫最有根底的東西,方寸之間留白布局,畫面中透漏的金石氣息,無不成為文人畫家,望塵莫及的大師氣象!
不同于齊白石的是,丹玄徐杰的刻石,始終是他藝術行為中的標簽。他的筆墨,多被看作是雕刻行為的延伸,是刻石的放大版。直到有一天,丹玄徐杰,突然地把4尺、8尺的宣紙、布面作品端得出來,與他的刻石一道送上大展,人們才突然意識到,這位刻家,又一條知覺的通道打開了。
其實,丹玄徐杰由雕刻轉入繪畫,并不突然,且不說他童年涂鴉似的雕琢,已經(jīng)包含了繪畫的因素,僅就為生計不得不操持的彩陶繪制、瓦當浮雕、文化衫設計等等,本身就帶有了明確的繪畫痕跡。這個痕跡,是他金石知覺的放大,是把知性在平面上釋放的完全的繪畫過程。
我想到將漢字作為載體,抽象出中國水墨概念的魏立剛。徐杰一度時間緊隨其后,以漢字為背景,從漢字生成故事中,尋找人類情感中最知性的東西。不同的是,魏立鋼由漢字走進繪畫,帶著明確的學術痕跡;徐杰則完全發(fā)自內(nèi)心。輕松快意,是他游刃的準則,但這種游刃,并非建立在完全的率性與放任之上,泥古與楷模的語言過程,徐杰并沒有省略,不同于常態(tài)的是,他把泥古與楷模當作學話和認字。做藝術的事,不懂藝術的語言,那不成。因此,在漢印臨習階段,徐杰不僅通臨所有經(jīng)典,連古人每筆的刀法走向都做了揣摩和體味。這個過程,無異于藝術語言的積淀,讓徐杰兒童期生發(fā)的率性有了知性。直至象從心生,游刃有余,質(zhì)變?yōu)樗囆g。
丹玄徐杰是藝術結果中的一個現(xiàn)象,或個案,但,它是藝術的,已毋庸置疑。
對于這個帶有個案性質(zhì)的結果,最先發(fā)出感嘆的是漢字藝術家魏立鋼:“超不過10年,他將是個大家!”
其次是詩人潞潞,稱:“徐杰的畫越來越好看了!”
潞潞是純質(zhì)的中國詩人。不同于魏立鋼的是,他秉承詩人的語言知覺。在徐杰近乎天籟的視覺聲音面前,詩人聽到了發(fā)自靈魂的聲音,與詩如此親近。
我相信這樣的知覺。
在讀徐杰的作品之前,我曾讀過杜尚、康定斯基,甚或被譽為臺灣抽象藝術大師的陳正雄,以及漢字藝術家魏立鋼的著述和作品。有一種朦朧的感受,那就是,成功的抽象藝術家作品背后,都有一個語言載體,或哲學或經(jīng)濟或數(shù)學或人文......臺灣抽象藝術藝術家陳正雄坦言,他的抽象元素,多來自臺灣高山族服飾、符號;魏立鋼,更毫不隱諱地說:他的抽象是數(shù)學背景下的漢字+水墨的線性表達,是漢字的解構和重組。徐杰的語言載體——漢字跡象與刻石的紙媒再造。他沒有走得那么遠,沒有將自己劃歸到學術的某種愿景上來,意以輕松,換取輕松。結果必是輕松的。
對此,徐杰明確地表述,我本就不求別的。由稚嫩步入稚趣,是我的初衷。輕松,就夠了。但貌似涂鴉的作品,應該不難看到,我快樂輕松的根由。而藝術功能中最多、最直接的不就是輕松么?
在這樣的觀念引導下,看徐杰的作品,你會覺得是好玩的——
如同一個頑皮的孩子的面孔,丙烯、彩墨涂滿了面頰,分不清眉目,辨不出寅卯,卻又都在似曾相識的視覺體味中,讓人流連忘返。如同曾經(jīng)的人體彩繪,無論在人體上畫出多少人間美景,肢體,卻始終載體一樣,帶著先入為主的精神導引。徐杰作品中明確的漢字跡象,帶有了強烈的東方意蘊。可讀并且親近。
......
我關注徐杰的繪畫,最初是在瓦當上,確切地說,瓦刻應該是徐杰繪畫的開始。這樣的瓦刻無異于刀筆作出的畫,畫家執(zhí)筆墨于紙上,徐杰則以刀代筆,把瓦當成了紙而已。這個概念和知性的生成,讓徐杰的藝術凸現(xiàn)在眾人面前,以奇譎取勝,迎來眾多的關注目光。
徐杰的瓦刻,多為明清老瓦,古樸、黑拙,鐵筆置漢字于其上,渾然天成。既有書寫的快意,又有繪制的美妙!但這樣的老瓦,數(shù)量實在有限。宣紙,動則百張。瓦,得一塊,費盡周折。這與徐杰的輕松原則不相符。既然宣紙布面上的書寫、繪制更為輕松,何不......
這可能就是徐杰繪畫的動因。
徐杰由瓦刻轉入繪畫。但石刻是他堅守的根本。
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是,資深的漢字藝術家魏立鋼的刻石,雖已得到很多畫家青睞,求珍若渴,可魏立鋼卻獨喜徐杰的。他眼下的繪畫,用得多是徐杰的刻石,并且,魏立鋼已經(jīng)成為徐杰刻石最大的藏家,還帶動了許多書畫家,比如畫家王伊虹、李文亮等等,他們畫上的印,已基本都是徐杰刻的。
可見,徐杰的率性,已不僅僅地是一種輕松。
徐杰1973年生,山西榆次人。他的作品多以丹玄屬。
何謂丹玄?查過釋義,有“玄丹,傳說中的山名”之說,“大荒之中……有玄丹之山”;有:“若得三宮存玄丹”;有梁丘子:“玄丹,丹元,謂心也。” 還有道教的心、神之說。但都過于考究,與徐杰的率性輕松不相符,唯“丹泥、玄鐵、紹興黃”的民諺,適合于徐杰,也適合于他的藝術。
問徐杰然否?徐杰沒有解釋。就同他的涂鴉,需要通過感受來解讀。催逼之下,徐杰也只是說:“我把金石、筆墨、丙烯、油彩借助漢字,全都集中為一種經(jīng)驗的釋放,但我做的時候是輕松的。沒有多想,到我覺得該停下來的時候,就不畫了。你看的時候,也完全地可以這樣看,不用想太多,沒有太多的概念。
我戲謔地說:“沒有概念,可能是最大的概念啊!”
聽我這樣說,徐杰笑了。那笑,讓我意外地感覺出一絲兒的“玄”來。
徐杰簡歷
徐杰(又名:丹玄) 1973年生 山西榆次人。北京元象藝術空間創(chuàng)意總監(jiān)。
XU JIE (Also: DAN XUAN) Birth in 1973 Yuci in Shanxi people.
參與展覽包括:
●20世紀現(xiàn)代書法回顧展(1998年成都)
●“字得其樂”香港漢字藝術展(2005年香港)
●“冷酷仙境”徐杰個人裝置藝術展(2007年北京)
● 環(huán)鐵時代現(xiàn)代藝術部落邀請展(2008年北京)
●<字跡.痕跡>抽象畫20人聯(lián)展(2008年北京)
●<臨界線上>首爾國際雙年展(2008年首爾)
●<水墨主義>上上國際年展(2008年北京)
● <元象藝術空間陶藝五人作品展>(2009年北京)
● <此時此地元象藝術空間三人作品展>(2013年北京)
★策劃《元象小雅》當代書畫12人邀請展,展出時間2011年11月
參展藝術家:李文亮 邊平山 汪為新 尹海龍 曾翔 懷一 齊劍南 肖文飛
高英柱 張培元 錢忠平 朱雅梅
★策劃《鳳集祥》盛世書畫邀請展,展出時間2011年12月
參展藝術家:趙承楷 石開 鮑賢倫 魏立剛 徐杰 周祥林等四十二位藝術家
★策劃《城市山林》何國門書畫印展,展出時間2012年5月
★策劃《賣畫買山》盛世書畫邀請展,展出時間2012年8月
參展藝術家:林容生 程風子 張樹 徐杰 劉彥湖等四十二位藝術家
★策劃《心緣》張培元 汪為新書畫藝術展,展出時間2012年9月
★策劃《文心.雕龍》李文亮 尹海龍書畫藝術展 展出時間2012年11月
★策劃《素以為絢》安娜.卡基米娜作品展 展出時間2013年4月
★策劃《花開見佛》車前子 秋一作品展 展出時間2013年8月
★策劃《此時此地》朱雅梅 西龍開元 徐杰作品展 展出時間201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