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要求,全面正確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加快民族地區發展,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云南省委、省政府也提出了創建云南民族團結進步、邊疆繁榮穩定示范區的戰略定位。
民族自治 奠團結之基
旌旗獵獵、時不我待,面對在新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如何實現多民族地區的團結、發展和繁榮這一大問題,一方面寧蒗創新發展,提出“共商、共建、共享”,即以各民族的共商實現共識、共約、共諾,進而達成“一心”和民族團結、社會和諧,以此推進經濟上的共同建設、共同發展,推進各民族間的共同分享、共同繁榮;另一方面,寧蒗這個“小縣”的“大思維”“大思路”,對于國家的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進步具有全局意義,這讓寧蒗深深地感受到了身為探路者、先行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寧蒗縣的共商,即是在當地復雜的大背景下的創新性探索。寧蒗縣的“共商”有兩個突出的表現機制:第一個機制是“代表性”,黨政機構和自治機構都有各個民族的代表。鄉鎮班子中,在某個民族聚集的地方,盡量安排該民族的干部。在村黨支部、村委會的選舉中,通過“做工作”讓村內“少數民族”的人也能當選。第二個機制是“參與性”,即各個民族及其代表參加“共商”。
寧蒗縣的“共商”是民族地方自治的創新。寧蒗縣委、政府各班子,各個民族的干部將本民族的困難、意見、要求、建議都帶入會議室,進入政策制定程序,讓大政方針充分代表各個民族的訴求和利益。同時,各民族的干部負責調節本民族與其他民族的糾紛,以及本民族內部的糾紛。在鄉鎮,干部們進入農村召開鄉情懇談會,鄉鎮干部、村黨支部干部、村委會干部、村民小組長,還有每個家庭一個代表,一塊進行溝通、對話。參會各方彼此提出訴求和意見,通過共商達成共識,彼此約定和承諾,承擔義務和責任。對于村財政,也進行“一事一議”。值得一提的是,寧蒗縣的“共商”及其代表性、參與性都不是“拼盤”,不是群龍無首,黨委和政府在其中起主導和引領作用。
寧蒗縣的共建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創新形式。市場經濟體制實行和鼓勵主動、自為、競爭,實行和鼓勵生產、經營、效率,主張付出——受益關系上的平等、公平。寧蒗縣共建的創新點即在于推進這樣的觀念和行為轉型,把各民族的共同富裕建立在主動努力、共同建設、共同創造的基石之上。
寧蒗縣的共建主要有三個亮點:一是形成民族的內在驅動力。干部們看到,在很短的時間內從刀耕火種轉變為現代生活,本民族對于市場經濟有很多的不適應。對此,各級干部通過與民眾的共商,說服和引導本民族群眾彌補不足,通過約定和承諾轉變觀念,努力上進。二是構建新的聯合形式。市場體制要求生產要素的規模配置,要求人與人之間的專業分工和合作協調的新型生產關系。他們通過共商、議價,達成共識、契約,來實現新型的合作。三是“砸鍋賣鐵也要辦好教育”。借此提高民族的智力、能力素質,也提高民族的動力和品格素質。
寧蒗縣的共建是黨委和政府在主導和引導。借助于共商等機制,當地領導部門明確經濟發展的思路和戰略,制定出適合本地特點的經濟發展計劃,并通過共商、共識、共諾以及農戶示范、企業家帶動等體現為各民族的實際行動。
寧蒗縣的共享,則是通過共商實現資源的合理分配,收入的公平分享。促進區域平衡發展,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實現全縣攜手奔小康的目標。
通過新型的共商、共識,寧蒗縣推動了共建、共發展,初步實現了共享、共榮,實現了各民族的團結、和睦。長久以來,寧蒗縣沒有發生過民族之間的群體糾紛事件,形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新型的民族團結、發展、進步。
文化保護 守魅力之源
寧蒗境內縱橫的山脈、交錯的江河、幽深的峽谷,氣勢磅礴、風光迤邐,造就了瀘沽湖、藥山青龍海等雄奇秀麗的高原自然風光,與之交相輝映的則是豐富多元的民族文化和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這里擁有被稱為“研究人類婚姻發展史的活化石”的摩梭母系文化,以及彝族的畢摩文化、普米族的韓規文化、傈僳族的比扒文化等。
面對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外來文化的沖擊,怎樣傳承和保護優秀民族傳統文化,是寧蒗少數民族文化傳承面臨的重大課題。寧蒗一是以瀘沽湖優美自然風光為依托,充分發揮母系氏族文化魅力,抓住摩梭人走婚習俗的吸引力,打造瀘沽湖環湖摩梭人國際走婚文化風情帶。建設以走婚(阿夏婚姻)為中心的摩梭文化展演中心,構建帶有濃厚文化氣息的互動表演平臺,做到民俗文化與現代文化、時代特征融為一體,加強文化感染力,為游客創造歡樂、愉悅的氛圍。二是重點開發好彝族文化,充分發掘大涼山、小涼山彝區寶貴的民族文化資源,與四川省攜手,建設一個貫穿大涼山、小涼山的彝族文化示范帶,形成既集中呈現彝族畢摩文化,又契合生態環境的文化旅游項目。三是以縣城打造彝族文化主題旅游城鎮為龍頭,重點打造若干普米族、傈僳族文化生態旅游村。恢復重建永寧古鎮,再現昔日土司文化的風采。
在“開發服從保護、發展促進保護”思路的指導下,在追求經濟、社會、生態三大效益動態平衡的基礎上,寧蒗科學保護、合理利用特色文化資源。如今的寧蒗,正在形成“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的機制,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的目標。
和諧穩定 護發展之根
對于民族區域如何實現和諧穩定跨越發展,楊光銀有著深刻的見解。他認為,寧蒗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彝族自治縣,具有邊遠高寒山區、民族貧困地區、涉藏地區等特殊的縣情。作為全省民族宗教工作重點縣之一,寧蒗有責任、有義務、也有條件為探索民族團結進步、邊疆繁榮穩定付出努力、作出貢獻,奮力譜寫寧蒗縣跨越發展、和諧發展新篇章。
首要任務是發展民族經濟,夯實民族團結進步的根基。一要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夯實產業、市政、民生和社會事業發展等領域的基礎條件,增強發展后勁。二要著力培育支柱產業,同步推進生態產業重點縣、新型工業示范縣和旅游文化特色縣建設,增強縣域經濟實力。
重點在于改善民生質量,筑牢民族團結進步的群眾基礎。認真落實好黨的各項惠民利民政策,重點解決好就業、社保、教育、醫療、衛生等群眾最關心、最直接的問題。特別是要集中精力打好扶貧攻堅大會戰,通過易地扶貧開發、整鄉連片開發、整村推進、產業扶貧等項目,解決好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繼續爭取和實施特少民族發展項目,在發展的大潮中決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
核心是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建設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牢固確立“文化育民”的根本導向,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充分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在多元多樣中立主導,在交流交融中謀共識,使各民族人民超越民族、血緣、語言、風俗、地域等方面的差異,增強對中華民族核心價值觀的認同,進一步提升各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良好的文化生態和人文環境。
著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構筑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積極抓住各民族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傳統思想優勢,以創建“森林寧蒗”活動為契機,著力抓好天然林保護工作,鞏固提升森林覆蓋率。認真實施好瀘沽湖環境保護“十大重點工程”,絕不讓一滴污水流進瀘沽湖,確保瀘沽湖水質保持I類標準。繼續深入實施“七彩云南”保護行動和不斷強化滇西北生物多樣性保護措施的落實;加強金沙江流域的生態保護,著力抓好生態脆弱地區的恢復治理。
培養少數民族干部,打造一支民族工作生力軍。緊緊抓住“育、選、用、管”四個環節,嚴格貫徹“無論民族人口多少、歷史長短,在政治、經濟、文化上一律平等”的黨的民族政策,建立健全和完善縣、鄉、村、組四級民族工作機制,配強配齊少數民族干部,確保最大限度地培養和使用好各級各類少數民族干部。同時,按照少數民族干部培養、選拔和使用要求,綜合利用脫產學習、短期培訓、掛職鍛煉、自學等各種途徑,適時安排“急、難、險、重”任務,不斷發展壯大少數民族干部隊伍,促進少數民族人才整體素質提高。
著重推進民主法治建設,為各民族和諧相處共同發展提供保障。認真貫徹執行“六五”普法規劃,特別突出地抓住了寧蒗多民族、多文化、宗教信仰復雜的特點,最大限度地發揮好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的能量,通過增強宗教界人士和廣大信教群眾的法制觀念和法制意識,來抓好行政執法環境的基礎工作。要切實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動員和組織各族群眾開展基層民主法治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水平。
民族地區只有實現自治,才能共商發展;只有團結一心,才能共建發展;只有地方政治經濟全面發展,才有能力談民族傳承和文化保護。寧蒗,一個“山、少、偏、窮、特”的高寒山區民族自治縣,做到了以自治促發展,以團結帶發展,以發展傳文化。這是一個少數民族自治縣在探索發展道路上的推陳出新,也是一個貧困縣突破改革瓶頸口的革故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