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蒗是一個貧困的特殊縣份。近9年來,寧蒗縣舉全縣之力,面對機遇順勢而謀,面對挑戰迎難而上,承接“十一五”期間取得的巨大成績,開拓進取,結合“十二五”規劃,牢牢把握西部大開發和云南省“兩強一堡”建設、麗江市 “三大基地” 建設及中國面向西南開放“橋頭堡”的重要窗口和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等重要戰略機遇,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全面實施“生態立縣、和諧穩縣、科教興縣、礦電富縣、旅文強縣”五大戰略,堅持“特色產業、旅游文化產業、畜牧業、勞動力轉移就業”四個帶動,培植壯大“文化旅游、礦電、生物資源”三大支柱產業,努力建設成為“全省旅游文化特色縣、生態產業重點縣和新型工業示范縣”,經濟社會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
寧蒗縣在“十二五”期間重點加快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打好扶貧攻堅大會戰,以發展特色經濟、園區經濟、民營經濟為重點,夯基礎、興產業、抓生態、重文化、惠民生、保穩定、促和諧、強黨建,全縣經濟社會得到了迅速發展。
砥礪前進 “十二五”續輝煌
寧蒗縣提出實施“五大戰略”,推進“三縣”建設和建設全國最具特色、極具實力、充滿活力的民族自治縣的目標思路后,縣域經濟發展的定位更加明確,思路更加清晰,措施更加有效,發展步伐更加堅定,發展成效更加明顯。
2013年,寧蒗縣采取一系列切實有效的措施,全力以赴保增長,真正實現了新一屆政府“打基礎,開門紅”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生產總值達26.7億元,同比增長15.2%;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達43.3億元,同比增長30.8%;地方財政總收入達4.5億元,同比增長30.2%,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達2.34億元,同比增長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7.4億元,同比增長13.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539元,同比增長14.7%;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231元,同比增長20%。
進入“十二五”,寧蒗經濟更是邁開步子尋求跨越發展,經濟總體水平較“十一五”期間更上一個新的臺階。從 “十二五”開局之年2011年到實現“十二五”規劃至關重要的2014年,寧蒗縣的經濟每年都在快速增長,成績驕人。
根據“寧蒗縣2011—2013年經濟情況一覽表”和“寧蒗縣2011—2013年經濟指標變化圖”可以看出,進入“十二五”以來,寧蒗縣生產總值逐年遞增,經濟總量不斷擴大,于2013年達到了26.7億元。與此同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也在不斷增長。
其中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尤為突出,這與寧蒗縣政府堅持把擴大投資和項目建設作為加快發展的重大舉措,大力發展非公經濟、特色經濟、培育五大支柱產業,不斷壯大縣域經濟等舉措密切相關。重大基礎設施是拉動固定資產投資的有力引擎,2013年,寧蒗縣開工建設項目達168個,其中竣工106個,投資在5000萬元以上的重大項目11個。瀘沽湖機場建設項目、“6·24”恢復重建項目、煤礦技改工程、生態產業建設項目、扶貧攻堅大會戰深度貧困村綜合發展項目、公租房建設項目、房地產開發項目、二屋基、傈僳灣等水庫建設項目、麗寧路改擴建工程等重大項目相繼實施,為圓滿完成2013年固定資產投資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長期以來,各方面都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作為觀察消費需求走勢變化和消費品市場冷熱狀況的重要指標。寧蒗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逐年遞增并于2013年達到7.4億元。從寧蒗縣消費市場情況,可以欣喜看到寧蒗縣進入了消費活躍和穩定增長階段。這反映了一定時期內寧蒗縣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商品購買力的實現程度提高、零售市場的規模不斷擴大。
同時,根據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對比,可以看出寧蒗縣經濟也存在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大的問題。寧蒗縣堅持協調發展,逐步縮小城鄉差距。為此,寧蒗縣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堅持以工促農、以城帶鄉,促進城鄉和區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優化區域發展布局,加快“南北三區”“東西三帶”區域經濟帶建設,把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與推進城鎮化結合起來,形成良性互動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穩步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引導生產力合理布局,在發展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生態環保、公共服務等方面加強統籌協調。優先支持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特困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努力改善其生產生活條件。
科學規劃 盤活縣域經濟
寧蒗縣按照科學規劃、城鄉統籌、合理布局、突出重點、因地制宜的原則,從經濟基礎、氣候資源分布的實際出發,充分發揮全縣各區的資源優勢,縣城及中心集鎮的集聚、輻射、帶動作用,實施“三區三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形成了“南北三區、東西三帶”的區域經濟新布局和產業發展新格局。
南北“三區”包括以縣城為中心的中部城市經濟區、以瀘沽湖為中心的北部旅游經濟區、以戰河為中心的南部工業經濟區。
中部城市經濟區。完善縣城城市功能,形成以行政辦公、教育、商業、金融、服務等為主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以縣城為重點,加強集鎮、村莊建設,改善居民安居條件。北部旅游經濟區。堅持保護第一、開發第二的方針。抓住瀘沽湖機場、麗寧高等級公路、小環線、大環線建設的契機,依托瀘沽湖獨具特色的旅游資源、民族風情、人文景觀,建設大香格里拉重點旅游區,加強旅游設施建設,改善旅游行業管理,加快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開發,打造以瀘沽湖為中心的北部旅游經濟區。南部工業經濟區。堅持“以資源換資金,以市場換項目,以項目換技術,以存量換增量”的原則,依托寧蒗南部豐富的礦產資源以及交通運輸區位優勢,加大白云巖、鋁土礦、原煤等礦產品的開發和深加工。
東西“三帶”是根據立體氣候特點,從西至東把全縣分成低海拔、中海拔和高海拔三個氣候帶,著力建設低海拔金沙江沿江經濟帶、中海拔戰河至永寧公路沿路經濟帶、高海拔高山生態帶。
沿江經濟帶,依托沿金沙江河谷地區獨特的氣候資源,發展縣域經濟。加大沿江經濟帶的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開發小水電;集約利用土地資源發展農業,開發熱區經濟作物;利用豐富的江邊草料資源,大力發展畜牧業。沿路經濟帶,戰河至永寧公路貫穿跑馬坪、紅旗、紅橋、永寧等高原壩區,以土地綜合治理,增強農業發展后勁為重點,改善基礎設施。高山生態帶,以建設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為目標,以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為重點,實施石漠化綜合治理、退耕還林等生態修復工程,實施“人下山、樹上山”易地搬遷,發展馬鈴薯等特色農業及藥木瓜等生態產業,適當發展草食畜牧、中草藥生物產業等,加強生態建設,保護自然環境。
突出重點 培育支柱產業
按照“調特一產、調大二產、調強三產”的思路,重點打造文化旅游、礦電、生物資源三大支柱產業。同時堅持把增強產業協調性作為生產力布局的重點,積極依托資源優勢培植壯大支柱產業,以發展支柱產業引領結構調整,以優化產業結構帶動發展方式轉變。
文化旅游產業 寧蒗縣文化旅游資源豐富,“情、水、山”是寧蒗旅游的特色和精品。寧蒗縣樹立起大旅游觀念,積極參與川、滇、藏大香格里拉生態旅游經濟圈建設,加強同麗江、迪慶香格里拉、四川省涼山州等地的旅游線路的連接與貫通,加大區域合作,文化旅游產業強有力地拉動了整個寧蒗縣的經濟發展。
旅游發展突出區域優勢 依托瀘沽湖景區品牌形象,以“一湖、一壩、一山、一中心”的瀘沽湖旅游片區為核心,打造大香格里拉旅游圈獨具魅力的旅游文化特色名鎮,建設神奇美麗的“女兒國”。輻射帶動周邊鄉鎮,進一步提升旅游業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依托旅游資源積極培育文化市場,進一步挖掘歷史和文化資源,提升旅游的文化內涵和品位,構建“情、水、山、壩”為一體的旅游產業鏈。加快打造一湖(瀘沽湖)、一壩(永寧壩)、一城(縣城)、一海(青龍海)、一環線(麗江東部旅游環線)“五個一”為布點的旅游文化產業集群。在鞏固、提升、擴大原有旅游景點的基礎上,使全縣旅游業全面開花。
重視培育和發展文化產業 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樹立文化經濟觀,創新和改革文化體制,完善文化產業政策,通過“政府引導、企業投資、市場運作”模式發展文化產業。加強民間民族文化保護和開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建立縣級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區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體系,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譜系,制定傳承人資助辦法。發展壯大旅游產業,促進自然風光與民族文化的有機結合,以自然風光為載體、以民族文化為靈魂、以市場為導向,著力打造民族文化旅游產業。
礦電產業 加快實施礦電富縣戰略,發展壯大礦產業。加大礦產資源勘探力度,制定科學開發規劃,切實加強礦產資源開發管理;整合礦產資源,培育骨干企業;建設戰河工業園區,重點布局煤炭加工、金屬礦冶煉、非金屬礦加工、建筑材料生產,形成以礦產業為主的重型工業園區。
2013年,完成戰河園區供水、格桑冶煉廠民用電力線路搬遷工程;實施昔臘坪洗煤廠、寧蒗水泥廠等建設工程。園區水、電、路、通訊等條件不斷改善。加大煤炭資源整合開發力度,不斷延長產業鏈,原煤產量達80萬噸,總產值達4億元。實施石丫口、干布河、拉都電站擴容增效,沙力和金棉變電站、牦牛坪風電場等建設工程,阿海等部分水電站投產運營,地方電力年發電量達2.24億千瓦時。
生物資源產業 加快發展生態產業,按照集約化、規范化、標準化、清潔化發展的要求,加快生態產業基地建設。按照“扶優、扶強、扶特、扶大”的原則,培植扶持一批關聯度高、帶動面廣、創新能力強的深加工龍頭企業,延長生態產業鏈。重點發展核桃、花椒、藥木瓜、青梅、膏桐、蘋果等生態產品深加工。加快馬鈴薯、蕎麥、蕓豆、高原大米、白魔芋等農特產品深加工。發展中草藥材飲片加工等民族醫藥;大力發展畜牧業,立足資源優勢,以市場為導向,科技為依托,家庭養殖為基礎,堅持分散養殖向養殖大戶集中,養殖大戶向養殖小區集中的產業發展方向,大力發展現代畜牧業。大力發展規模化、標準化和產業化畜牧業生產,走“公司+養殖大戶+農戶”的發展模式。
抓住特色 發展高原農業
寧蒗縣以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為目標,圍繞生態產業重點縣建設,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健全“三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全面落實黨的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夯實農業發展基礎,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糧食產量穩步增長,農產品供給得到了有效保障。以優質馬鈴薯、蕎麥和高原紅米為主的特色農業和以烤煙、核桃、花椒、蘋果、中藥材為主的生態產業方興未艾,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畜牧產業持續發展,畜牧業產值在農業經濟中的比重不斷增大。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不斷完善,輻射帶動能力持續增強。
2013年寧蒗縣農作物種植面積比例圖
2013年,寧蒗縣完成農作物播種65.64萬畝,其中糧食作物48.2萬畝,糧食總產量達8.3萬噸,實現連續十年增產,年均增幅在1.2%以上。累計建設完成蘋果基地5.8萬畝,木瓜基地 17.3萬畝;種植核桃20.5萬畝,花椒3萬畝,中藥材2.6萬畝;種植烤煙2.9萬畝,收購煙葉6.49萬擔,產值達8092萬元;新建蔬菜大棚7.62萬平方米,規范化種植露地蔬菜5100畝,生態產業建設成效明顯。
寧蒗除糧食外,木瓜、核桃、蘋果、烤煙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也較大。馬鈴薯、烤煙、高原紅米產業已成為寧蒗縣最具特色的高原農業代表作物。
馬鈴薯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在全縣糧食作物排序中高居第一,解決了65%以上人口的溫飽問題。寧蒗縣目前正在加大創新力度,加大工作力度,做大做強馬鈴薯產業。2013年,寧蒗縣共推廣種植馬鈴薯17.95萬畝,完成高產栽培示范樣板4800畝;烤煙產業按照“控制總量、提升質量、優化結構、突出特色、穩中求進”的煙葉工作總體要求,扎實推進各項工作,抗旱移栽,優化煙葉結構,揭膜中耕管理等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煙葉生產保持了持續發展的良好態勢;高原紅米產業強勢推進“世界屋脊”的永寧高原紅米基地建設,完成優質穩產新品種選育及配套栽培技術示范,2013年省農業廳把永寧高原水稻列入全省水稻高產創建項目并給予資金扶持,高原紅米莊園已列入全市十大精品莊園之一。
開拓創新 強化園區經濟
寧蒗縣不斷強化工業園區建設,科學規劃工業園區,優化結構、合理布局,實施以煤炭、金屬和非金屬礦產加工業為主的戰河片區和白云巖片區開發;實施以旅游文化、生物資源為重點的紅旗片區開發。防止高污染、高耗能項目進入園區,避免資源浪費、生態惡化和環境污染。加強與入園企業協調服務,全力引入有誠信有實力的合作企業,加快了園區建設和新型工業化進程。
2010年,工業園區建設正式被列入縣委、縣政府的議事日程,2011年1月,園區籌建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成立,正式開展工作。園區規劃為“一園三片、兩重一輕”的組團式空間結構,三片分別為“戰河片區、白云巖片區和紅旗片區”。園區定位為“打造成為滇西北重要的工業園區之一”,是以發展礦業深加工、新型建材、木材加工、農特產品加工以及其它附加值較高的新型產業為主的生態型工業園區。園區規模總用地為4640.92公頃,其中戰河片區1523.15公頃,白云巖片區2959.91公頃,紅旗片區157.86公頃。預計園區就業總人口規模為7.0萬人,其中戰河片區2.5萬人,白云巖片區4萬人,紅旗片區0.5萬人。戰河片區依托資源優勢,重點發展煤炭、林業森工、建材、金屬和非金屬礦產加工業;白云巖片區依托資源優勢,生產鎂合金;紅旗官地壩片區重點發展綠色食品、旅游工藝品及生物產業。鼓勵民間資本通過投資、聯營、入股等多種方式參與園區建設,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引導園區建設走布局優化,體制創新,科技進步,加強管理的新路子,使好的工業項目“進得來、落得下、長得大”。
政策支持 推進招商引資
寧蒗縣近年來積極營造公開公正、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非公經濟發展活力不斷增強,對全縣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44%。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商貿流通持續活躍。以招商引資為重點的對外開放取得了明顯成效。
鼓勵發展本地企業、引進有實力的外資企業,建立完善招商引資項目退出機制。2013年,寧蒗縣引入企業投資建設15個項目,協議引資30億元,實際到位14.75億元。寧蒗縣努力創造寬松的政策環境,支持經濟社會發展。
加強民營企業指導服務和政策支持,深入開展政、銀、企合作,切實解決生產經營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2013年民營企業從業人員達1.99萬人,民營經濟增加值達12.6億元,增長26%。
千方百計擴大對外開放,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參與農業、工業、旅游、教育等領域的開發建設。暢通投訴渠道、強化監督機制,努力營造親商、富商、安商的招商環境。立足優勢資源,強化“引資、引智、引技”并重,完善招商引資退出機制,讓長期“簽約而不履約、圈地而不落地”的項目依法退出,切實提高簽約項目的履約率和資金到位率。進一步完善招商責任制,積極主動抓招商,多途徑、多形式抓招商,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招商工作格局。
同時以“三個有利于”為標準,打破常規,敢于突破,大膽創新,進一步清理制約經濟發展的一些政策法規,制定和完善積極有效、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堅持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優化發展環境。一是從完善投資體制、提高服務質量等方面為外來企業、民營企業創造良好的投資軟環境;二是不斷優化服務環境,強化政務公開,提高工作效率,全力打造誠信寧蒗、服務寧蒗、效能寧蒗;三是突出整治和改善投資軟環境,切實維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為企業發展營造公平、透明、高效的發展環境;四是加快清理和廢止限制民營經濟發展的規定,規范稅費管理,降低民營經濟投資創業成本。落實各項優惠政策,拓寬民營經濟的融資渠道,為民營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民生為本 保障和諧發展
寧蒗縣過去社會事業總體功能效率低,供求結構不合理。上學難、看病難、住房難、飲水難、行路難、養老難等問題普遍存在。“十一五”“十二五”以來,縣委、縣政府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在統籌發展各項事業時,做到了“六個抓好”:抓好民生之基——教育,抓好民生之需——文化,抓好民生之本——就業,抓好民生之首——社保,抓好民生之急——醫療,抓好民生之要——住房。才能實現寧蒗創新發展、綠色發展、特色發展,用實際行動體現寧蒗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和諧發展的新篇章。同時,加強市政建設,加快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注重生態建設,加強信訪、社會治安綜合管理和“六五”普法工作,抓好物價穩定,合理完成恢復重建工作,解決了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使經濟發展成果更多體現到改善民生上,維護社會安定團結。
2014年是“十二五”規劃至關重要的一年,相信在寧蒗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緊緊依靠和團結全縣各族人民,解放思想,振奮精神,開拓創新,扎實工作,寧蒗縣的經濟社會必定能實現跨越式發展,譜寫“中國夢”寧蒗富裕、文明、和諧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