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刊理由:
“涵軒者,聚志同之士,拋市井繁華,舍歌舞升平,愚癡甘做拓荒人,迎晨曦而作,戴繁星而息,與艱辛為侶,同寂寞為伴,風餐露宿,披荊斬棘,墾凈土于蓁莽,植壽果于遠山。一朝投入,十載育樹。
諸類有序,順則恒昌。遵天地之道,循萬物之規,改野僻為熱土,染荒蕪為青山。著六畜間牧其中,飼靈草澗溪。穢酵肥,肥沃土,土育林,林下植仙株,令犬獒隨護。誘蟲蛾于紫光,蟲飼禽,禽得蟲遇五谷不侵。物物相生,碩果累累。歷百折而不悔始成大器,化平凡為神奇終就偉業。
借山作脊,奉山為魂。陶盞斟醇漿,仰天歌一曲,愿教山河添錦繡,敢灑青春綠層巒,福潤可涵庇百世,惠澤以軒昂群山。任風華可逝,替山梳裹,矢志不渝。謂山之子也。”此為涵軒賦。
劉剛頗為自豪地告訴記者,漾濞涵軒綠色產業開發集團剛剛獲得了由國土資源部頒布的“中國國土綠化貢獻獎”,該獎項旨在為積極投身生態文明建設和國土綠化事業的偉大實踐,為提升生態林業、民生林業的發展水平,建設美麗中國作出重要貢獻而設立和頒發。而在這之前,剛過而立之年的劉剛帶領著他的團隊因探索出核桃種植創新技術、生態經濟循環模式獲得了大理州科技進步獎,為三農發展、社會和諧、科學發展觀作出貢獻,惠及千萬林農而榮獲“云南省十大杰出青年”提名獎,之后一年,又連續斬獲首屆“云南青年創業省長獎”、第十三屆中國青年最高榮譽——“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等,可謂碩果累累。
劉剛,作為70后的他,幼年家境貧寒,曾因此被迫輟學外出打工,經過多年的艱苦打拼,于2002年3月,創立了漾濞涵軒綠色產業開發有限公司。因對生命滿懷憧憬,心中懷揣著一個綠色夢想,他帶領涵軒不斷創新,十年風雨兼程,突破重重困難,耕耘夢想,逐步闖出了以山區林地資源為基礎,以沼氣為紐帶,以畜促沼,以沼促果,果畜結合的林業生態循環經濟發展之路,為新農村經濟建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創業篇
創業艱難百戰多,回首相看喜茫茫
一部涵軒的創業史,可以讓多少在商界拼殺中迷失的心靈開啟蒙昧?一部涵軒的創業史,究竟可以讓我們尋常人得到怎樣的啟示?走進涵軒,走近劉剛,我們收獲良多。走近他,你會發現劉剛實為一個不露鋒芒的劍客,那么普通的一個人,而偏偏就是他靠白手起家,創造了上億財富的神話。尋常話語中有的只是睿智,沒有一般生意人的狡猾和機巧……
“利劍揮舉獨霸江湖尋求敗,快刀橫掃惟我獨尊寄孤獨。”快意恩仇,闖蕩江湖,曾經是每個男兒的夢想,然而江湖路迢迢。
劉剛那顆雄心注定要譜寫一部傳奇。在別人看來,劉剛和一般的懵懂少年沒有兩樣,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不是一般人,他心中有一個很大的夢想。有了理想,他的人生便有了指路的燈塔,心懷理想的他流露出的自信與自強讓人不敢小覷他。胸懷大志的劉剛,是絕不會甘心以打工的生活方式來定位自己的人生之路的。他發誓要闖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空,有一天他可以在自己的領地上自由呼吸,自由馳騁,像雄鷹一樣在太陽底下自由翱翔。
初涉商海,談何容易!一個來自閉塞山寨、不善經商的小伙子,毅然闖入暗流密布,漩渦和風暴常起的商海。
1992年,劉剛的父親去世,治病期間,他們幾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積蓄,本就貧苦的家境雪上加霜,當時姐姐還在上大二,因此他被迫輟學,外出打工。艱難的生存環境教會了他堅強,為了生存,劉剛做過酒店迎賓員、服裝售貨員,但覺得這類行業沒有自己的發展空間。后經朋友介紹,劉剛到一家裝飾公司做學徒,由于勤奮好學,半年時間,劉剛就由普通的小學徒升任施工員,月收入從300元漲到了800元。一年以后他就做到了項目經理的位置,已經能夠單獨管理項目。后來,因為裝飾公司老總不能對他以誠相待,劉剛毅然決然地離開了那家公司。
“我必須走自主創業之路,擁有自己的公司。”這個決定改變了劉剛的命運。1998年,劉剛成立了屬于自己的裝飾公司——云南涵軒裝飾工程有限公司。曲曲折折后,經過艱辛的努力,劉剛終于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為他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讓他打下了許多人所不具備的智慧根基。后來劉剛創辦了昆明涵軒商貿有限公司。但作為第三產業的服務行業,在發展的前景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規劃自己的未來,無力追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就面臨一個行業選擇的問題。如何選擇一個有可持續發展性和產業發展前景的行業?
“不能規劃自己的未來,追求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因為服務業的局限性,讓劉剛想到了要進行經營轉型。
一次偶然的機會,劉剛在朋友家吃到幾顆又大又香的漾濞核桃,立即對此產生了興趣。幾天后,便驅車到大理考察。漾濞核桃個大、皮薄、飽滿,在全國頗具知名度。1980年,在漾濞縣平坡鎮高發村的核桃林中,發現了埋藏在地下的一段核桃古木,1985年經中國科學院C14同位素樹齡測定,并結合樹輪校正年代,證實早在3500多年前,大理境內的瀾滄江流域就有核桃分布。1000多年前,漾濞縣境內就培育出了核桃良種大泡核桃。清代安徽人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寫道:“核桃以漾濞江為上,殼薄可掐而破之。”由這段清朝時的文字可以推斷,在清明以前,漾濞江流域已培育出名聞遐邇的漾濞大泡核桃。
劉剛意識到,改革開放后,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保健意識逐漸提高,人們對健康的追求、對綠色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強。他堅信發展核桃產業是利國、利民、利己的大好事。于是,劉剛決定投資核桃產業來規劃自己的未來,追求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2002年初,得知漾濞縣正張開大山般的胸懷招商引資,而漾濞又是著名的“中國核桃之鄉”,中國南方核桃著名品種——“漾濞大泡核桃”的原產地和主產區。幾番的考察、論證之后,他決定在漾濞這塊待開發的“綠色寶地”投資創業。于是,他把在昆明的裝飾公司和商貿公司的大部分資金轉入到漾濞。當時家人和所有的朋友對他的做法都很不理解。他們認為,核桃種植雖然前景廣闊,效益可觀,但投資大、回收期長。而裝飾公司和商貿公司的生意也很紅火,沒有必要舍近求遠。家人和朋友都認為他“瘋了”。但他卻下定了決心,不管這條創業的道路有多么條艱辛,都要做下去,而且要做到最好。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孟子曰:“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劉剛深悉欲成大事,必然得忍受常人不能忍之苦的哲理。
2002年3月,劉剛正式創辦成立漾濞涵軒綠色產業開發有限公司。2003年,正值創業初期的劉剛需要資金大力發展核桃產業,但銀行緊縮銀根,貸不到款。下個月員工的工資怎么發?下個季度員工的工資又在哪里?有時半夜都會被噩夢驚醒。那些痛苦,現在想起來依然讓他覺得刻骨銘心。破釜沉舟的創業之旅,讓劉剛經歷了難以言傳的曲折經歷,即使現在回憶起仍然不勝唏噓。
為了解決發展資金,劉剛不得不重操舊業,靠裝修和賣管材掙錢,他把掙來的錢全部投在核桃產業發展上。2006年中旬,國家金融政策開始轉好,劉剛得到了銀行的貸款支持。通過銀行貸款投入2500萬元,在漾濞縣蒼山西鎮白章村斷山興建了5000畝漾濞大泡核桃生態種植示范基地,種植優質核桃樹6萬株。隨著斷山基地核桃樹長勢強勁,開始掛果。2006年底,劉剛又追加投資3500萬元在龍潭鄉水竹坪建核桃基地一萬畝,核桃種植業漸入佳境。
此時,劉剛面對的是水土流失嚴重,土地貧瘠,生態循環能力差的一個個基地,這直接制約著綠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如何改變這一狀況從而有效利用土地資源?一向具備創新意識的劉剛帶著自己的團隊不斷摸索,決心改良資源以循環利用,他不要窮山惡水,迫切希望通過中低產林改造,讓“窮山”變“金山”“銀山”“富山”的劉剛,最終探索出密閉性生態循環系統的“涵軒模式”,以山區林地資源為基礎,充分利用土地資源,使涵軒創立的將核桃種植、林下間種、生態養殖、沼氣、綠肥等整個林業生態經濟循環模式產出的產品達到有機標準。涵軒的創新技術也為云南省核桃產業規模化發展奠定了基礎,獲得了黨委、政府領導及相關專家的肯定,成就了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典范企業。
在實踐中,劉剛深深認識到,核桃種植畢竟是見效慢且投資回收周期長的項目,如果在“一棵樹上吊死”,公司就會因為資金短缺而陷入困境,故應選擇一些短、平、快的項目予以支撐;同時18000余畝核桃樹需要大量的農家肥,如全部外購,那將是一筆巨大的開支。于是他瞄準特種野豬(以純種野公豬作雜交父本,以杜洛克作雜交母本)飼養周期短,且能產生大量廄肥的特點和良好的國內外市場前景,毅然投資3000萬元,建立了斷山生態特種野豬養殖場。此間,他的公司又投資120萬元,利用核桃林下空地建了200畝烏雞(白毛烏骨雞)養殖場,共放養20000余只烏雞。同時,還投資300萬元,籌建了300立方米的中溫鋼體沼氣站,對種植、養殖所產生的廢棄物加以循環利用。
通過艱辛的創業實踐,歷經10余年的發展,漾濞縣涵軒綠色產業開發集團現已完成總投資2.1億元,在大理州漾濞縣、賓川縣建成了2.5萬畝大泡核桃種植基地,員工達530人,公司總資產已達10億元。經過積極探索“以短養長,長短結合”的經營路子,通過構建“一模式”即核桃—綠肥、飼草—生態養殖—沼氣—核桃;帶動“兩業”即種植業和養殖業;實現“三贏”即經濟效益顯著、生態效益改善、社會效益提高。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公司被認定為云南省林業產業化、農業產業化雙龍頭企業,同時也是大理州黨政一把手科技示范工程、科普示范基地,企業產品已獲得國際有機認證。
發展篇
沉舟側畔千帆過,向陽花木易逢春
蓄勢頻頻出手,登高步步為營。駿馬奮蹄著先鞭,雄雕振翅上青天,沖霄一聲吼。
約翰·多來登說:事業有成,且別以為是“命運”之神為你帶來的。“命運”之神本身沒有這個力量,而是被“辨別”之神支配的。而今叱咤商界的劉剛能成就涵軒偉業,不是命運之神的安排,而是因為他有準確決斷的能力和國人的勇氣。雄鷹展翅賴罡風,而劉剛憑的是智慧和魄力,智慧給劉剛插上了矯健有力的雙翼。
在漾濞縣蒼山西鎮斷山,放眼望去,滿山遍野皆是綠油油的核桃林,成片的核桃樹已經掛上豐收的果實,核桃樹下種植了玉米、黃豆;不遠處,隱約可以聽到雞犬相鳴,一幅世外桃源般美妙的畫面。
漾濞涵軒綠色產業開發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3月6日,現已發展成為總投資2.1億元,總資產逾10億元的漾濞縣涵軒綠色產業開發集團,是專業從事以核桃種植和生態養殖為主,生產綠色生態食品的林業開發企業。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已建成萬畝核桃基地,并通過公司帶農戶的經營模式逐步形成萬頭(只)畜禽生態養殖示范基地。
生態經濟學理論提示我們,生態經濟就是研究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之間物質循環、能量轉化和價值增值規律及其應用的科學。幾年來,在公司的建設與發展中,劉剛一方面不斷總結實踐中的經驗教訓,及時調整自己的思路和方略;另一方面又積極采納有關專家的意見和建議,并借鑒國內外、省內外一些成功的經驗和成熟的技術,逐步闖出了一條“以短養長,長短結合”的路子,這就是:以山區林地資源為基礎,以沼氣為紐帶,以畜促沼,以沼促果,果畜結合的林業生態經濟循環模式。就是構建核桃-綠肥、飼料作物(林下間種)-生態養殖(野豬×家豬)-沼氣-核桃循環模式。
為科學規范“涵軒經驗”,大理州林業局組織相關科技人員按照生態經濟學原理,結合州內其他林業生態經濟發展的典型,對“涵軒經驗”進行系統調研和深入研究,總結出涵軒的林業生態經濟循環模式,并在大理全州推廣應用。
說起“涵軒經驗”及“涵軒模式”,劉剛不無自豪。為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資源,在核桃樹四周種植綠肥,起到固氮和提高土壤保水、保肥和供肥的作用。林下間種飼料作物,利用其固氮作用培肥地力,又可為生態豬提供飼料,還可作為作物秸稈還田(地)和用作沼氣原料;生態豬是野豬和家豬雜交的方式來提高豬的抗病能力和生長優勢,更重要的引進原生態、純天然的野豬血緣來提高豬肉的質量,生產綠色生態食品;沼氣作為紐帶,實現了物質及能量在系統內的合理流動;生態豬的糞便和秸稈通過沼氣轉化為熱能,可為養殖和基地生產生活提供能源,同時產生的沼液和沼渣,可直接為核桃和飼草提供優質有機肥,部分沼液還可用于生態養豬。2003年,涵軒研發核桃容器育苗移栽技術,在大理州得以全面推廣。據云南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國家一級科技查新機構編號為﹙2006﹚53b20002070的科技查新報告顯示:這套技術中的化控技術,無水﹙節水﹚栽培技術用于基地栽培10萬袋,成活率為96%,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現已獲得2006年度大理州科技進步“三等獎”。經國環有機產品認證中心(OFDC)國際認證,斷山核桃種植基地獲“有機農場”國際認證、斷山養殖場獲國環有機產品“生態養殖場”國內認證。
2008年初,涵軒集團的“漾濞涵軒核桃”及“涵軒森林野豬” “ 涵軒雪山烏雞”分別在國家商標局進行了商標注冊。2008年,制定并增補了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項目的空白,于2010年8月報請國家級驗收。該集團初建伊始,依靠云南省林科院、漾濞核桃研究站、縣林業局等單位為支撐,聘請高級工程師、研究員作為涵軒集團技術顧問。2007年,涵軒集團與西南林學院簽訂勞動就業協議,把斷山基地作為西南林學院的教學及培訓實習基地,擴大了集團的知名度。構建生態循環經濟模式建立核桃—綠肥、飼料作物—養殖—沼氣—核桃較為完整的生物生態循環產業鏈。公司到2015年前擴建核桃基地20萬畝,興建核桃精深產品加工廠、生態生豬屠宰場、有機濃縮飼料加工廠。引進美國先進的核桃加工設備,推出 “漾濞涵軒”品牌產品。據劉剛介紹,之后的發展中,將采用復制 “涵軒模式”的方式發展20萬畝的核桃產業基地。
劉剛介紹道,通過探索和完善“一模式、兩業、三贏”生態循環經濟模式,使人與自然和諧,走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的可持續發展之路,促進和帶動全縣、全州乃至全省核桃產業的發展,確保經濟增長,最終達到農民獲益、集團獲利、國家獲稅,為新農村經濟建設做出貢獻。
愿景篇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涵軒集團創新林業產業模式,獨樹一幟地推出了林業生態經濟循環“涵軒模式”,秉承企業一貫的生態理念,恪守“利民、利國、利業”的經營原則,得到了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中共大理州委、州政府領導和專家的充分肯定。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劉剛艱辛的付出,所收到的回報也將是豐厚的。
我究竟能創造多少財富?是否只要我個人掙錢了,就實現了人生價值?劉剛總是在追問自己:“企業的成功與否需要用效益尺度來衡量,而現代社會所追求的效益和回報不僅僅是經濟的,它還應是社會和生態的。有的是看得到的,有的是看不到的。”
在經濟效益方面:一是從斷山和水竹坪1.8萬畝的栽培情況看,移栽后5~6年開始掛果,10年左右可產生經濟效益,據林業權威人士預測,該項目盛果期(20年左右)可年產核桃干果約600萬公斤,產值可達1.5億元,利稅達2500萬元。二是生態養殖上看,引進杜洛克優良能繁母豬2000頭,年產仔豬4萬頭,其中2萬頭基地自養,2萬頭與農戶開展定單養殖,再用高于市場15%-20%的價格回收出欄的育肥豬。出欄后每頭純收入2500元,利潤達1億多元,利稅約800萬元;核桃林下養雞20000只,產值160萬元,利稅15萬元。三是籌建300立方米中溫鋼體沼氣站,每座日產沼氣約300立方米,可供生產生活及豬舍保暖及核桃無煙烘烤、飼料初加工、生活之用,每年可節約生產生活所需煤、電費數十萬元。平均日提供3噸優質有機肥料,按使用周期按20年計算,累計近千萬元。
在社會效益方面:從2002年10月至今,涵軒的兩個基地建設用工540萬個工日。每個工日按30元計算,使周邊4000戶農民增收40500元。生態養殖能帶動4000多戶農民開展訂單養殖,同時還可以安排1000多農民就業。僅斷山5000畝核桃每年翻耕種植兩次,加上平時病蟲害防治等維護管理,每年約需5萬個勞動工,每個以50元計算,合計250萬元,使周邊群眾增加了收入。為了帶動周邊百姓發展,依據農村老弱婦孺勞動力現狀,他提出的探索庭院經濟發展模式即“十畝地(100株核桃樹)+30頭豬+兩個弱勞力管護經營,年收入達5-6萬元經濟收入”的致富模式,在2009年5月份“云南社科專家大理行”大型調研咨詢考察活動中,獲得專家的首肯,并提出要盡快推廣。他還提出了“公司+基地+農戶”的養殖模式,由公司生產特種仔豬定養到農戶,并提供技術培訓和指導,解決核桃產業發展肥料的需求。真正做到以短養長、長短結合的可持續性發展道路。該模式帶動農戶4000多戶,戶均年增收1.4萬元。另外,涵軒集團還耗資300萬元,修通了主輔道70余公里和完善水電基礎設施建設,方便了當地的百姓生活。
在生態效益方面:一是減少水土流失,核桃樹是一種根系發達的高大喬木,基地所用的是荒山荒地及疏林地,種植核桃后地表增加了綠色植被覆蓋面積,既減少了水分蒸發,又能夠凈化空氣。地下強大的根系可起到固土作用,能有效減少水土流失,產生了良好的生態效益。二是沼氣站的建立對人、畜糞便進行了無害化處理,減少環境污染。同時為核桃樹提供優質沼液、沼渣等有機肥料,充分把植物生產、動物轉化、微生物還原的生態學原理運用到生產實際中,既維護了環境衛生,又提高了物流效益,符合人與自然和諧,環境友好的理念,又大大減少了對環境、空氣的污染。
通過幾年的努力,使劉剛略感自豪的是:企業的發展模式在生態效益方面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實現了社會、生態、經濟三大效益的兼顧,起到了標桿、龍頭的作用,帶動了周邊區域經濟的發展,解決并提供了千萬名林農的就業機會,周邊農戶得到了收益,回報了社會,為社會的和諧發展貢獻了一份力量。同時,為成百上千的大學畢業生提供了就業崗位,使其得以在此平臺上提升并實現自我價值,最終價值轉換反過來為企業創造更多更大利益。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劉剛臥薪嘗膽、櫛風沐雨,終于成就了自己的英雄傳奇。涵軒歷史會銘記這一切:每一次大飛躍背后,有著涵軒人太多的付出,凝結了太多涵軒人面對困難和挑戰時那種大無畏的魄力。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滿懷雄心壯志的涵軒人自強不息,奮斗不止,終能精誠于涵軒,成就夢想,創造價值、回報社會。
面對未來,占盡天時、地利、人和的涵軒人有信心百尺竿頭,再進一步。
作為唯物主義者的劉剛常想,生命的意義不在于長短,而在于是否痛快地活過、奮斗過,更在于生命歷程的寬度和厚度。人生是一幅畫,這幅畫是壯美還是平庸決定于自己努力與否。劉剛不甘心只站在一個山頭看風景,他更愿領略“橫看成嶺側成峰”的美妙與壯麗。“今后,我想通過整合資本,更好地推動核桃產業發展,把云南的核桃推廣到全國,讓中國的農產品走出去,得到世界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