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里奧·里奧斯是西班牙國際研究所所長、中國問題專家,一直致力于對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問題的深入研究,多次到訪中國各地,并撰寫了多部文章和專著,如《中國——二十一世紀的超級大國?》《深入中國》等。本篇采訪是他從一個關注中國的西方人角度談對“中國夢”的理解。他還將自己比喻為一座連接中西的“橋梁”,愿助力中外交流,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夢”。
六大層面,厘清“夢”的內涵
記者:中國新一屆領導層提出了“中國夢”的指導思想,能否談談您對“中國夢”的理解?
胡里奧·里奧斯:在我看來“中國夢”是很多夢想的綜合體,綜合的不僅是數量,也是質量。它包括了現在中國的很多愿望和抱負,這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烏托邦,這是經歷幾十年努力后一個可以達到的東西,現在看起來這個夢想并不遠,是可以實現的。我認為“中國夢”包括六個層面的重要含義:
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對社會福利的向往,(“中國夢”)傳遞出這樣一個概念,即期待集體繁榮,福利共享,保證讓所有中國人盡可能都享受到福利,同時,在短期內解決教育,醫療等社會層面的問題;
第二個層面是綜合發展,這與現在中國正在經歷的發展模式的轉變有很大關系,把中國變成不僅是經濟繁榮的國家,而是各方面都現代化的國家;
第三個層面是歷史層面的重大意義,“中國夢”取得的成就實現了現代化,愈合了過去的創傷。創傷是一個曾經衰落的歷史時代帶來的,此間中國人民歷經磨難;此外,如果臺灣不統一,這個“中國夢”是狹小的。這對中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這會意味著內部創傷時期的結束;
第四是文明層面。這個夢涉及中國的身份定位,是一種要把現代特性與中國的傳統性調和在一起的方法,是一種傳統中國與現代中國的新綜合;
第五是思想意識層面。一個沒有獨立思想意識的國家無法強大。“中國夢”的提出指明了思想意識的重要性。最近幾年中國很大程度上是經濟為先。我認為“中國夢”在思想意識方面的構想是重新開始尋找、定義中國自己的思想意識,這是一個很微妙的問題。在找尋中國自我意識的過程中,中國應該以某種方式把自身價值與普世價值結合起來,這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問題。我指的是“中國式社會主義”,即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接下來的幾年,隨著中國模式的輪廓變得越來越清晰,思想意識的問題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最后是國際層面。夢是中國的,但是毫無疑問中國的夢會影響全世界,是讓全世界來認識了解中國在這些年做出的努力,并以某種方式接受這個過程,認識到中國選擇自己發展道路的權利,并在國際上得到新的空間。同時,其他國家必須得接受這樣的現實,并留給中國生存空間,以保證實現“中國夢”不會帶來中國與他國利益的對立。
在我看來,這是“中國夢”最主要的六個方面,是完全不同于“美國夢”的。后者基本屬于個人的夢,就是名、權、錢。而中國提出的夢是不一樣的夢,不僅僅說它是群體的夢想,也不僅僅是集中了億萬中國人的期待和向往,我認為它提出的是集體的努力。這是一個內容豐富、廣泛、復雜的概念。
兼顧公平與效益,讓“夢”更完整
記者:您曾經說過,中國正面臨一個現代化發展進入質的飛躍的歷史變革時期。在這一特殊時期,中國需要特別的解決方案。您所指的特別的解決方案是什么?
胡里奧·里奧斯:在實現現代化的道路上,中國正處于一個變化的時期。這個變化的時期很重要的一個特點是其發展模式的變化,這是中國未來的一個核心問題。如果中國在轉變發展模式的過程中取得成功,我們可以說這個過程就離實現不遠了,但是沒有什么能完全保證中國會取得成功。
中國能夠快速發展到現在,基本依靠的發展模式是以吸引外資、廉價勞動力以及迎合外部需求的生產導向為基礎,這三要素把中國帶到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位置上,但是現在這種模式已經行不通了。中國如要繼續發展現代化,應該改變其經濟發展模式,除此以外還應該建立更加公平、平衡的社會。因為中國在這三四十年里取得的成就還有很多人沒有覆蓋到。而他們應該被覆蓋到。經濟模式改變的同時,也要結合社會公平。
記者:能否具體談談您對解決社會公平問題的看法?
胡里奧·里奧斯:這不是一個會自動被解決的問題。解決社會公平問題需要政府的承諾和強烈的意愿。中國提出了未來五年的經濟計劃,同樣也需要提出一個宏大的計劃去解決社會不公的問題。在教育醫療等方面要有很大的公共投入,解決或者尋求戶口政策、農民工等問題的解決之道。以前追求的是“效益”(或者“實用”),現在要兼顧公平與效益。現在重要的是中國政府在大力推動技術領域、航天事業發展和加強軍事現代化水平的同時,同樣也需要在社會領域投入很大的努力,讓廣大人民享受到中國在這些年發展的成果,因為中國這年取得的成就不僅僅是黨和政府的成就,同樣也是廣大群眾為了改善生活、多年辛苦勞動的成就。
如果社會不公平,“中國夢”就是不完整的夢。所以我在回答第一個問題時,首先提到的就是社會福利,共同繁榮。有時候有人會稱贊中國是第二大經濟體,真了不起,政府和黨做得好,但我們必須意識到,這除了是領導層的成就以外,也是整個社會努力的結果。如果整個社會不配合,中國實現不了目標,所以說社會應該是中國夢重要的一個部分。我認為中國社會在國家實現現代化過程中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
保證周邊和平,有利“夢”的實現
記者:“中國夢”的實現是否也需要和平穩定的國際和周邊環境?
胡里奧·里奧斯:國際環境對實現“中國夢”是個很大的挑戰。對中國而言最理想的情況就是周邊和平。中國周邊,就近看,南海、東海的緊張局勢對中國而言都是進退兩難的局面,都可能在未來幾年變得復雜,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國建立新的中美關系模式的能力,和避免在國際上與美國進入大國交替的進程。因為中國有可能在幾年內經濟上超越美國。中美之間的沖突不是直接的,是間接的,比如,美國“重返亞太”的政策,在我看來,這樣的政策與中國和菲律賓,甚至中國和日本之間關系日漸緊張是分不開的。這是很大的風險,需要非常機敏地處理這些問題,但毫無疑問對中國而言有個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非常重要,不然就容易從主要目標上偏移,中國主要的目標是實現現代化。
有人看中國的發展道路心存恐懼,將其視為一種競爭,同時采取一些政策來阻止中國成功實現現代化。中國對這些自然不感興趣,因為會轉移它的注意力,但別的國家可能會認為中國“危險”,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尤其中國還是一個自主的強國。對于一些跟中國存在戰略競爭的國家而言,問題在于中國不僅僅是一個強大的經濟體,還是一個有自主權的、經濟強大的國家。現在中國希望成為一個自主的國家,堅持走自己的、不同于他國的道路,盡管與他國有合作,但也會因為在某種程度上引起他國或者說“對手”的不信任。基于此,未來幾年在比如南海問題和日本問題上可能出現更大的問題。
中國需要有耐心。盡管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在國家實現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還有一些需要耐心解決的問題。
記者:對于“中國夢”,有日本專家質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擔憂“中國軍力增長”。對此您怎樣看?
胡里奧·里奧斯:我認為這與戰略競爭有關。對于任何觀察者來說,很明顯中日之問在地區和國際上存在戰略競爭。日本在國內要“修憲”,在南亞地區需要支持,在拉美和非洲找盟友,都是對中國在地區和國際上的影響的一種回應,很明顯兩國在外交和戰略上都有競爭,所以中國夢也好,釣魚島問題也好,都成了日本增強軍事投入、“修憲”、拉攏與美國的盟友關系等等行為的依據。中國處在一個很關鍵的時刻,如果未來十年中國能取得更大成就,不僅僅是經濟大國,而是成為一個強國,就能產生影響,避免被日本傷害。
亞太地區存在一種風險,即形成類似冷戰時期歐洲“集團陣營”,比如由日本、美國領導一個陣營,中國的影響力形成另一個陣營,我覺得這種兩極化的態勢會產生很負面的影響,我認為中國應該盡力開展外交手段來遏制住地區敵對陣營的產生。中日關系復雜,尤其在現在,日本一些政治家在處理日中矛盾時帶著國內政治目的,如果對中國的態度越嚴厲越不客氣,他們在國內得到的支持就越多。越是這樣,安倍晉三越難改變他的政策,他以前的政策不是現在這樣的。
加強對外傳播。消除對“夢”的誤解
記者:您所了解的西方媒體對于中國夢的理解是怎樣的?
胡里奧·里奧斯:從我了解的情況看,西方媒體還存在一種誤解,因為“中國夢”在稱呼上與“美國夢”很相似。所以有人也會想當然地認為中國照抄了“美國夢”。“中國夢”的內涵是復雜、廣泛、多樣的,而并非像一些西方人那樣。以為“中國夢”就是中國人的“美國夢”。
西方人缺乏對中國的認識,不了解中國的文化,不了解中國的情況。所以對中國而言,接下來很重要的一個戰略工作就是加強軟實力,這是讓外國正確了解中國的重要舉措。這不是說讓別人不去批評他們看不慣(中國)的地方,別人有批評的權利,中國人也有批評西方的權利,但是不能因為無知而批評。
文化傳播是很重要的手段,因為如果別人不了解中國人的生存方式,人們就不會了解中國的政策。如果一個人多少知道一些中國的文化歷史就更容易理解中國。
歐洲人與中國人的接觸有限,比如看到在歐洲的中國游客,錢包鼓鼓,進出奢侈品店,他們就會說:看,這就是“中國夢”,大把花錢,買高檔產品。如果不了解中國文化,不了解中國人的生存方式,他們就會有這樣的錯誤理解。
比起經濟,文化和歷史更能讓人了解中國。“中國夢”還需要在西方社會進行更多的詮釋,讓他們正確了解這個“夢”的內涵,讓他們知道這是完全不同于“美國夢”的。
記者:對于“中國夢”如何獲得世界更多理解和認同,您能否提供一些建議?
胡里奧·里奧斯:媒體的作用很重要。但是也需要在學術領域做出努力,比如2013年7月在西班牙舉辦了一個研討會,中西雙方都有參與,來討論“中國夢”。詮釋“中國夢”是一個需要耐心的長期工作,這不像賣可樂,放個廣告就可以了。這與中國進行文化傳播是要同時進行的,比如孔子學院,他們的角色很重要。
然后是信息傳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包括公司之間、學院機構之間的交流。個人的交流更有利于人們了解“中國夢”。網絡和電視也重要,一個關于“中國夢”的電視節目可以幫助人們了解,但是在西方這個并不常見,人們不會看。所以需要更多的交流與對話、更多的耐心和持久的努力。現在人們要比十年前更了解中國,但是這個深入的程度遠遠不夠。這個問題不是投入大量金錢或者來一場宣傳戰就可以解決的。
還有就是要重視實際例子的價值,一個好的例子勝過千言萬語。一個(詮釋)“中國夢”的實例,一個(說明)社會公正的實例,一個積極向上的實例,會更有助于西方社會理解“中國夢”這個概念。
當然,用西方人的方式去詮釋有助于他們理解。但也取決于對話者的信息水平。有些人了解情況,有些人不了解,這也決定了對話的方式。在這個(傳播)過程中,像我們這樣可以充當橋梁的人的作用也不可忽視,我們對中國有一定的了解,我們在本國也有平臺去向本國公眾解釋中國的情況,橋梁的作用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