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長假后,長假存廢之爭頓起。
專家思謀遠大,說長假不止是擠,經濟上也不劃算,所以應代之以帶薪休假,看起來也是好思路,但實現這一思路,政策供應不難,政策執行的保障能力會怎樣呢?當然,你可以說加強監管,務必到位。但如果政策保障能力有這樣強,我們又何至看到討薪跳樓、超時加班、用工不簽合同等現象?帶薪休息沒保證,長假不取消,你還有選擇在家休息還是出門挨擠的機會,長假取消了,這個選擇都沒了,你再來回想長假的好處吧。
沒有統一的長假,其實就是沒有長假;每個人自己安排長假,就是崗位身份好的人有休假,底層打工者無法有長假。這樣,可能你休假時不擠了,但大量底層打工者一年中根本就不會有—個較長的休息。
長假經濟上也不劃算,有人甚至算出了數據,損失達2萬億元。不知究竟是何算法,只見各地盤點“黃金周”,都稱賺到手腫,怎么又損失高達2萬億呢?這個虧損的計算模型從哪里來的呢?
把長假歸總為“旅游黃金周”這樣一個產業問題,或者經濟盈虧問題,或者一個旅游是否舒適的問題,都不是長假的本質。且不管長假設立的初衷是否基于“拉動內需”,它客觀上是用統一的方式,實現了人們的休息權,尤其是那些底層打工者的休息權,這種情況下,即使他必須加班,至少勞動理論上能賣出更高的價格。長假不僅是旅游機會,也是休息機會,對一些人來說,還是夫妻異地打工、子女在家留守的人們得以一時家庭團聚的機會。
現在什么都傾向于“頂層設計”,例如延遲退休,對參與頂層設計人有什么壞處呢,所以方案頻出,而那些以體力為生的勞動者是不是想延遲退休,誰在乎呢,他們的意見可不容易被送進決策室。長假之存廢,說到底不過是底層人的感受被忽視的又一個例子。在能夠保障休假權以前,用帶薪休假代替長假,不過是讓那些“屌絲”沒有休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