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英語熱”真的該改變了嗎?在過去數年間,這個問題總是會不定期被提出,伴隨的話題依舊是老生常談:中小學生減負、應試教育助推“啞巴英語”等等。
如今,隨著北京等多個省市“改革高考英語分數}匕童”等舉措的出臺,困擾了中國民眾多年的英語教育弊病再次被談起。
“自我折磨、自娛自樂”
自改革開放以來,“英語熱”已在中國持續了三十多年。在這股熱潮的沖擊下,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全民英語”的隊伍中來。
據統計,在中國有4億多人在學英語,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3,但效果卻讓人汗顏。某知名教育集團發布全球首份《英語熟練度指標報告》,該報告顯示中國人每年花費300億元用于英語培訓,但實際效果依然不佳,在44個母語為非英語國家及地區中,英語熟練度僅排在29位,在亞洲區域排名倒數第二,僅高于泰國。
“現在人人都學英語,從幼兒園就開始,過度‘泛英語化’造成了很大的資源浪費。而且英語教學與應用嚴重脫節。”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情報研究院院長張樹華說,他在2013年3月全國政協會議一次討論中指出,中國在學校教育和職稱評定等方面“過度重視英語”的做法,正令這個國家30多年前興起的“英語熱”陷入一種“自我折磨、自娛自樂”的怪圈。
事實上,很多人在實際工作中并不會用到英語,但只要參加專業技術職稱評定,就必須經過外語考試這道門檻。
在這種“泛英語化”的帶動下,各種培訓班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其打出的吸引人的廣告和機構介紹,諸如“哈佛、耶魯大學權威專家歷時x×年研究成果”、“全部教程為哈佛大學專家編寫”等等,迫不及待地展示著“權威性”。
面對多如牛毛的培訓機構,再加上“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這一根深蒂固的理念,眾多家長都無法對英語培訓免疫,紛紛給孩子報學習班。甚至是剛滿4歲的小孩。“大家都在學,連孩子都感覺著急了,你說學還是不學?”一位家長說。
教育部前發言人、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就在其微博上倡議,取消小學英語課。增加國學教育,取締社會少兒英語班。“如果作為興趣來學習英語倒也無可厚非,但現在學外語主要是為了擇校,而不是興趣的需要。”他提議,教育行政部門應明令禁止升學與英語掛鉤,教育行政部門要明令學前教育不準有英語學習的內容和要求,小學低段也不得開設英語課。
學幾十年,只會“三腳貓”功夫
“雖然我們花了這么大力氣學英語,但還是學得不好,真正把英語學得好的頂端人才,尤其是還能熟知兩國文化的外語人才只在少數。”張樹華說。
目前的現實是,外語教學中的“費時低效”問題依然存在。不少學生外語能力還停留在中低端水平,同聲傳譯人才和書面翻譯人才等高端外語人才依然嚴重缺乏,某些小語種人才仍然匱乏。
上海外國語大學的相關研究表明,在所有學英語或其他外語的人中,真正能學會一門外語并能用外語流利表達、無障礙“跨文化交流”的,最多也不會超過5%。“大多數人學英語十幾年,最后的結果可能都只掌握些‘三腳貓’功夫。”
與歐美諸國通用的“用語言做事”的教學理念不同。在我國很多學校英語教學采取“灌輸方式”,讓學生“死記硬背”應付考試。學生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背單詞、學語法等“語言知識”,但卻輕視了“語言能力”的培養。于是英語學了很多年,最終也只是“啞巴”英語,這是目前我國學生普遍存在的“英語病”。
除此之外,國內現在的英語教學對發音很不重視,導致全國各地有多少方言就有多少英語口音。今年3月央視《朝聞天下》中采訪記者一口流利的“中國方言式英語”就曾一度成了網友們的笑柄。
應試教育下的難題
“病情”似乎有目共睹,但如何醫治卻一直眾說紛紜。如今的改革舉措,算是“對癥下藥”嗎?
在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看來,英語教育的問題是學校沒有辦學自主權,在單一評價模式之下所有學校一刀切,要求所有學生學英語,而學英語的目的僅是為了升學,這偏離了英語學習的本質。
鄭州大學外語學院副院長錢建成持相同的觀點,“語言要適應個性化需求,要回歸到最自然的狀態。”他認為,可以改變英語教育設置,讓學生們在英語學習中真正受益。“英語教育應該從‘要我學’到‘我要學’轉變。”例如,學生可以多學習一些商務英語,未來也可更好地適應職場。
英語原本是一種實用性的語言工具,但是在應試教育體制下,英語逐漸異變為一門知識性的基礎學科和考試科目。除了造成英語教育效率低下,還將嚴重扼殺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如何將英語回歸到“學以致用”的本位或許才是眾多國人的心愿——到那時,學英語的難題自然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