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放緩絕非暫時
《新理財》:現在各個層面都在強調調結構、促轉型,現在中國經濟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狀況?
伊志宏:中國經濟生產方式轉型、結構調整其實已經說了數年,為什么現在這么強調?確實是到了不可持續的狀態。
首先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不是臨時性的、暫時性的,而是具有趨勢性的。從需求的角度來看,外部的全球經濟增長呈長期低速狀態的形勢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極大。從內部看,人口老齡化加速,人口紅利的邊際效應減弱。從供給的角度來看,農村剩余勞動力不再充沛,一直以來的勞動力低成本競爭優勢受到削弱。還有環境污染的問題突出,比如北京的霧霾已經到了讓人難以容忍的地步了。這都對原有的經濟發展方式提出了警示。
第二,投資、出口、消費結構調整的緊迫性增強。在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消費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太低。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了30年,跟經濟增長的速度相比,收入增長的速度不夠,在這些收入里面,可動用支配的收入更不夠。由于消費能力不足,難以吸收國內生產能力,國內600種主要商品,供過于求的占74.3%;與日常消費關系密切的工業品供過于求的占84%。
第三,產業升級與創新的壓力增大。主要的問題是中國的工業大而不強:工業增加值率只有26%,不僅低于發達國家的40%,甚至低于發展中國家的30%。
第四,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預計到2051年我國的老年人口規模會達到4.87億,占總人口的35%。人口老齡化對于一國的經濟、政治政策都有影響,典型的是日本。中國人口老齡化還存在一個問題是未富先老,這與我國的人口政策有關系。
所以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進行全面深化改革,對于中國經濟來講,要由政府主導轉變為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改變過去以投資驅動、出口導向、以耗費資源和環境為代價的經濟增長方式。
政府主導型金融體系問題凸顯
《新理財》:原有的金融體制能否繼續支持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
伊志宏:過去的30年,中國政府主導型的金融體系確實起到了為促進中國經濟增長保駕護航的作用。包括:兼顧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的貨幣政策、國家隱性擔保下的銀行信用擴張、資本管制下的可調整盯住匯率制等等。
從貨幣政策來看,盡管世界各國都把對抗通貨膨脹作為貨幣政策的重要目標,但是中國的貨幣政策同時還有非常明確的兼顧經濟增長的意圖,經濟過熱時抗通脹、經濟低迷的時候保增長,這個保增長不僅指財政政策還包括貨幣政策。我國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相互配合的,而不像世界上的其他國家是相互獨立的。
中國的金融體系的格局是銀行主導型的,最大的好處是在國家隱性擔保、國有銀行占據主導,動員資源能力比較強,這樣的金融體系對于追趕型的經濟有比較大的支持,比如二戰之后的德國和日本都是采用這樣的體系。但是長期來看,會帶來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問題。
中國的金融體系對外關系上實行的資本管制下的可調整盯住匯率制。從1994年到2005、2007年有若干個節點的外匯管理的調整改革,但是不管怎么調一些基本方面比如通過資本管制來控制資本外流沒有變化。其實中國本來是要加快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但后來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中國的改革進程又有所調整。
所以說在經濟調整、經濟起飛的過程中,東南亞、拉美因為過早的放開資本賬戶帶來的風險。這樣的外匯管理制度也產生一些問題:最明顯的是“三元悖論”問題日益突出,貨幣政策獨立性、匯率穩定性和資本自由流動性三者不可兼得。中國過去30年能保證前兩者,但是沒有資本流動性。
《新理財》:現行的金融體系,存在著怎樣的風險呢?
伊志宏:中國的金融體系是以銀行為主導的,潛在的系統性的風險很大,且集中在銀行體系內。有數據顯示,銀行貸款的規模已經超過60萬億元,遠遠大于直接融資規模。而直接融資中的國債和公司債,大部分也是銀行持有。所以說,經濟體系中的金融風險不能得到分散,集中在銀行體系內。
這也說明了,為什么銀行業這么賺錢,國際資本市場卻給銀行業的估值很低。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金融體系現在到底有多大的風險是說不清的,比如地方債務、影子銀行到底存在多大的風險,說不清!
未來,金融體系面臨的挑戰主要是隨著人口老齡化和儲蓄率下降,廉價資金供給逐漸下降;需求端:面臨著需要提高資金配置效率、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支持創新、便利企業并購重組。而從金融體系自身來講,需要分散風險、對外開放。
向“市場主導”轉變
《新理財》: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互聯網金融的沖擊,在您看來互聯網金融是攪局者嗎?
伊志宏:互聯網對各行各業都有巨大的影響,這種影響到底有多大,現在還說不太清楚。從近期對于銀行業的直接影響來看,2014年一季度,因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導致中國的銀行存款直接搬家8000多億,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的發展,導致國開行的債券的發展成本提高了100個基點。目前來看,核心影響是加快了利率市場化,抬高了存款利率上線。
互聯網金融的確給傳統銀行業帶來了競爭,但是中國以銀行體系為主導的金融格局也需要引入這樣的競爭者。因為中國傳統的銀行體系提供的服務是很不充分的,很多金融需求不能得到滿足,比如小微金融的融資需求、百姓的投資需求,這個根結在信息的不對稱,而互聯網金融利用大數據很好地解決了金融行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新理財》:對于金融體制的改革,您有怎樣的展望?
伊志宏: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在金融領域的改革確實是大大加快,所以對于金融體系未來的發展首先應該是充滿希望的。總體來說,中國的金融體系最核心的問題是需要由“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轉變,建立與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體系結構合理、運行機制完善、功能充分發揮的金融體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具體來說:第一放松管制。加快利率市場化、完善匯率市場化的實行機制,這是金融市場上最主要的兩個價格機制。最近這方面的改革和發展的步伐在加快。
利率市場化是一個中長期的過程,目前中國已經全面實現了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的利率市場化,包括已經放開了貸款利率的管制、放開了存款利率的上線浮動區間、構建了上海銀行間市場拆放利率與國債收益率曲線為核心的基準利率體系。現在最關鍵的問題是存款的利率市場化,預計未來的市場競爭的加劇以及互聯網將進一步推動存款利率的市場化。
一直以來中國已經習慣了人民幣匯率升值,過去幾年人民幣匯率升值對于中國的公民和國力都有實實在在的好處。但是最近需要注意的是人民幣匯率又開始貶值。對于金融市場來講,有波動就必然存在風險,所以未來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需要加強外匯市場建設,形成具有充分彈性的、雙向浮動的、市場供求決定的匯率形成機制,以及需要適當的管制以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第二雙向開放。目前已經要推行的“滬港通”就是資本市場雙向開放的一個措施。
第三平衡發展。具體來說需要加快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豐富金融產品,完善交易機制和市場結構。優化社會融資結構,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增強金融體系的彈性和穩定性,顯著提升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防范和化解能力。
第四管控風險。需要建立從微觀審慎到宏觀審慎的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在市場化和開放中提高金融機構風險管理能力;建立存款保險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