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長7.4%,環比增長1.4%。雖然高于市場上7.2%~7.3%的普遍增長預期,但仍可嗅到潛在的增速下滑的味道。
在過去的五六年里,每當中國經濟的增長跌至8%以下,全球投資者都紛紛指望中國開啟刺激政策的閘門,給中國經濟注入一劑強心針。
面對今年一季度經濟的下行,官方多次表態不會推出“強刺激”政策。但是值得注意的是,4月2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公布了一系列刺激經濟的舉措,這一刺激計劃包括針對小企業的稅收優惠以及加快棚戶區改造和加快鐵路、以及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
這被認為是打響了“微刺激”政策的第一槍。比起通過短期強有力的政策熨平宏觀經濟波動,這項“微刺激”被認為更尊重經濟本身的運行規律,更著眼于中長期的經濟健康發展。分析人士指出,“微刺激”最大的優點在于“以時間換空間”,為已經到來而又不無痛苦的經濟轉型過程做好準備。
開局不順
從數據來看,一季度宏觀經濟下行的走勢非常明顯,尤以環比增速表現最為明顯,甚至已經降到6%以下。而在去年下半年,尤其是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后,市場的普遍反應比較樂觀,對于今年一季度的經濟形勢預期亦比較積極向上,認為一季度會延續去年下半年的良好態勢,同比經濟增長在7.6%~7.7%之間。
時間進入到2014年1月份,先是一批債券、信托出現違約危機驚動了市場。
2月份人們又把目光投向了影子銀行以及房地產方面。被認為是影子銀行最大風險的房地產市場在2014年開年之后讓大家非常驚訝,各方面的情況都非常糟糕,例如同比增長-30%的新開工量、-5%的銷售增長,土地出讓金在持續下滑,房地產投資下滑。房地產行業自身的周期波動攪動著大家的心理預期,也貢獻了一部分的經濟下行。
影子銀行背后醞釀的風險讓市場非常擔心,“影子銀行的風險比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的風險要高,在影子銀行借錢的大多是在銀行貸不到款的,相對來說,風險比較大。影子銀行更多是銀行的影子,銀行處于監管制約之下,通過影子銀行進行規避監管,套利的行為。”分析者如此表示。
3月初國內債市出現首宗違約事件,“11超日債”難以全額支付即將到期的第二期利息8980萬元。這也宣告中國債市長期以來的剛性兌付神話破滅。國際市場甚至認為超日債事件引發的蝴蝶效應將使中國迎來貝爾斯登時刻。
隨后,幾家機構紛紛調低了對于中國經濟一季度的預期,巴克萊、興業銀行等外資機構甚至將宏觀經濟的增長預期下調至7.2%。
另外,環顧中國各個省份,從公布的數據來看,一季度幾乎所有省份的經濟增長都在放緩。排名靠前的是重慶、貴州和天津三個省市。統計顯示,重慶一季度GDP從上年同期的12.5%放緩至10.9%,貴州一季度GDP從12.6%降至10.8%。
河北省一季度GDP從去年四季度的8.2%驟降至4.2%,煤炭供應大省內蒙古一季度GDP從上年同期的9.9%降至7.3%,而受煤價下跌的影響另一個煤炭大省山西GDP增長僅為5.5%。分析人士表示,壓減過剩產能和治理污染對這些省份的經濟增長有重大影響。
而黑龍江一季度GDP為4.1%,在公布數據的30個省市區中排名墊底。(截止記者發稿時,陜西和西藏兩省尚未公布一季度GDP數據)有分析人士表示,關閉低效工廠是黑龍江經濟增長放緩的原因。
一個不那么漂亮的開局讓唱衰中國論勢頭再起,影子銀行、地方債、房地產都讓唱衰者找到了理由。“中國由債務拉動的增長終將失敗。經濟改革、控制信貸增長并維護金融穩定三者難以兼顧。中國動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維護金融穩定相對容易,但是持續擴張的信貸規模,加上不充分的經濟改革,只會拖延危機的發生。”有唱衰論者如此表示。
經濟緣何放緩
追究一季度經濟下行的原因,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認為是周期性、結構性的調整造成的。他認為,最主要的因素是中國自2007年以來的經濟出現的明顯的結構性下滑。而在周期性因素方面,他表示,自去年三季度強調“穩增長”開始到四季度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都出現了某種程度的收緊。表現在,貨幣政策方面信貸增速放緩;央行鎖緊流動性,特別是銀行間利率出現明顯提升。而財政政策方面更加強調地方政府債務管理。
另外,在朱海斌看來,中國政府加強反貪反腐以及治理環境污染也是經濟下滑的誘因。
中國政府的反腐被美銀美林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陸挺認為是一季度經濟下滑最重要的原因。他表示,反貪和反腐的加強對于消費和投資都有明顯的影響,政府實際性支出的增長速度明顯降低,盡管支出的數字很高。“政府一方面要看到反貪反腐的成績,另一方面防止經濟增速下滑,要把那些貪腐的資金以理性的方式用于維持宏觀經濟的穩定。”
此外,國際大環境對于我國的經濟也有影響。美國一季度經濟持續低迷導致我國的出口略受影響,增速不如預期。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盛來運指出,今年以來,美國遭遇“嚴冬”,拖累了本國的經濟增長。新興經濟體今年受一些金融等因素的影響,下行壓力比較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將今年世界經濟增長的預期調低了0.1個百分點,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調低0.2個百分點,這就意味著世界經濟的復蘇比預期的要差,從外部環境來講,不可避免的要影響到我們的出口。
盡管一季度的GDP增長已經被認為是“難以服眾的數據”,但是展望全年的GDP增長多家評估機構仍保持繼續下滑的定調。記者了解到,包括摩根大通和美銀美林等在內的多家國內外機構預測2014年的GDP增長速度會降到7.2%。
“微刺激”頻出
在一季度經濟數據的發布會上,盛來運表示,雖然一季度的增長速度略有回落,但總體上仍在合理區間。中國經濟“合理區間”的“下限”是穩增長和保就業,“上限”是防范通貨膨脹。盛來運稱,從就業、收入這些方面的指標來看,一季度情況還是總體不錯的。
近期,中國政府密集出臺了多項定向刺激經濟的措施。從4月初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擴大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實施范圍,支持棚戶區改造,加快鐵路建設,到4月中旬宣布適當降低縣域農村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再到4月底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基礎設施等領域推出一批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項目。
這些被稱為是“強式微刺激”的刺激舉措被普遍理解為是中國政府對于一季度經濟放緩的回應。
而在去年新政府上任之初,李克強經濟學傳唱最為經典的版本是“不出臺刺激措施、去杠桿化以及結構性改革是其三大支柱”,這其中,“不刺激”被視為是“李克強經濟學”最大的特點。
多項微刺激的出臺似乎違背了新政府上任之初時諸多學者預估的“不刺激”的初衷。財經觀察人士徐瑾表示,“四萬億”帶來的問題使得最近兩年大家開始步入一個誤區,就是從支持大手筆刺激到支持不刺激。刺激政策可以分為有兩類。第一類可以稱之為“賦權式刺激政策”,主要特征是大規模上馬各類投資項目,本質上加大了政府對經濟生活的介入與干預,顯然會導致投資增加、信貸擴張、通貨膨脹等惡果。與之對應,第二類刺激政策可稱之為“放權式刺激政策”,譬如大規模減稅、加大社會保障投資、改善市場經營與法治環境等措施。
“中國現在以及未來仍舊需要后一類刺激。未來中國仍舊需要投資,但需要的是有效投資,無效和低效投資只能進一步加劇過剩。這是韓國、日本、巴西等新興國家告訴我們的經驗。所謂有效投資,很多時候還是需要民間力量,目前在簡政放權,但是力度和速度都還需要加快,畢竟民資受制于政府多年,本身也缺乏方向感,需要一個過程。”徐瑾如是表示。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俞平康認為,克強經濟學的“微刺激”政策是一種“新凱恩斯主義”的思路,不會讓大家形成政府會救市的預期,但是在GDP不低于7.2%即不至于對就業和社會穩定構成影響的情況下,擴大總需求、同時并不縮減總供給,這樣通貨膨脹也會降下來。目前來看,“微刺激”針對于能源類、基礎設施、小微企業、棚戶區、鐵路建設等投資方向和項目都有嚴格的選擇,更多是著眼于長期的經濟增長、調整產能、進行結構性改革。
“穩增長”措施
雖然今年中國經濟的穩增長措施基本與2013版相似,但朱海斌表示2014年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均較2013年偏緊,加之今年地方政府會降低對于土地財政的依賴。據了解,2013年,土地出讓金增長50%以上,占地方政府預算內收入的60%以上,朱海斌預判2014年這一數字會下降15%~20%左右。
朱海斌總結稱,第一,財政政策將會微調。表現在更加強調財政支出結構調整,壓縮三公消費,以用于支持基建、保障房、社保、環保等民生支出;更加重視財政預算績效,避免年底突擊花錢;強調用于支持小微企業、服務業的結構性減稅。
第二,貨幣政策出現微調。表現在匯率政策有所調整,從2月份以來的人民幣的匯率已經從高點貶值了3%左右;另外流動性政策有所調整,通過央行的貨幣政策,盡量將流動性維持在比較穩定的水平,短期銀行間市場利率也維持在中低的水平。
第三,包括政府部門簡政放權,開放民間資本投資,國企改革,金融改革等在內的結構性改革。
而對于地方經濟的結構調整來說,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環保、向民生傾斜的基礎設施建設、城鎮化建設、引入社會資本發展經濟等被很多地方政府作為全年的經濟工作重點。一位西部縣城的政府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未來政績考核將不再“以GDP論英雄”,而是會把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效益等指標和實績作為重要考核內容。
目前廣東、海南、天津、江西、貴州等多地發布了總額超過7萬億的地方版“微刺激”計劃。從廣東省公布的重點建設項目計劃來看,2014年度廣東省的4500億元投資主要用于基礎設施、現代產業體系、新型城鎮化建設、綠色發展和社會事業建設五大類。天津也將與民生相關的能源、交通和環保等產業列為2014年大力發展的重點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