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唐縣位于山東省西北部,聊城市北端,轄9鎮3個街道辦事處和1個經濟開發區,面積960平方公里。然而在這片轄區面積并不廣闊的縣域內,其國有資產監管卻做得風生水起。
圍繞當地“工業立縣、工業興縣、工業強縣”戰略,高唐縣國資辦創新國有資產監管方式。據高唐縣財政局副局長、國資辦主任趙士軍介紹,為強化企業國有資產管理,財政局推行“一派出、一審計、兩報告”制度。“一派出”即向監管企業派出監事、財務總監、國有股權代表,監督管理企業財務會計活動。“一審計”即委托審計部門或獨立審計機構對國有獨資及控股企業財務收支和經濟責任進行審計,重點審計檢查國有資產運營和收益情況,保證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兩報告”即企業重大事項報告和企業負責人定期國有資產經營報告。
據了解,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事業單位改制的不斷深入,高唐縣國有資產總量不斷增長,縣國資辦針對國有資產的不同性質和特點,實行分類管理,構建經營性企業、公益性企業、投融資類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全方位的監管運營體系。
經營性企業監管
高唐縣國有及國有控股、參股企業共有13家,其中國有獨資企業8家,控股企業2家,參股企業3家。當地財政部門從四個方面開展了相關工作:
首先,完善制度建設。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強國有資產管理的意見》、《關于對派出監事、財務總監、國有產權代表管理的規定》、《企業國有資產處置暫行辦法》、《關于加強縣直主管部門下屬單位資產和財務管理的管理辦法》等一系列辦法規定,建立完善了國資外派監督、企業重大事項報告、企業負責人國有資產經營報告、定期審計監督等方面的監管制度。目前,已向藍山集團、熱電集團、水務集團等13個企業派駐了監事、財務總監和國有產權代表,實現國資監管全覆蓋。
財政在企業轉方式,調結構方面也發揮了規劃和指導作用。據藍山集團總經理許振國介紹,“最早藍山集團從事依靠飼料為主的大豆加工,但是隨著成本的逐年增長,根本沒什么利潤可賺。在2007、2008年我們進行完整的產業結構轉型,從原來的以飼料為主業逐漸轉型成為食品加工,并通過技術革新,拉伸了大豆加工的產業鏈,形成如今以大豆花生加工、飼料加工和肉制品加工三大板塊為主的產業格局。過去加工大豆,行業內都了解,大豆價格波動很大,如果形勢樂觀一噸可以賺50多元。如今,我們已經從中開發出榨油、大豆分離蛋白等多個產品,加工到低聚糖這一階段,毛利潤大概在2000元以上。”
其次,加強外派人員監管。制定相關細則和辦法,從制度上規范外派人員行為。國資辦還成立了外派人員管理辦公室,負責外派人員的管理、考評與監督。
三是嚴格收益征管。收繳國有資本收益是國資監管職能到位的重要表現,為落實國有資產出資人的收益權,履行出資人職責,規范國有資本收益的收繳和使用,制定了國有資本收益管理辦法。縣屬國有企業按稅后凈利潤的30%、有限公司按國有股份的比例征收國有資本收益。國資辦每年年初會同財政部門編制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繳上年度國有資本收益,主要用于彌補財政收入不足和國有企業發展。幾年來,累計收繳國有資本收益5.7億元,用于企業發展再投入4.32億元。
四是擴大監管范圍。高唐縣國資辦按照“政府所有、國資監管、單位占用”和“履行出資人職責”的監管原則,采取直接監管或委托原主管部門監管兩種方式,實現對經營性國有資產的集中統一監管。目前,已將原來由水利、房管、國土等部門管理的10家經營性企業納入國資辦監管范圍。同時實行定期報告制度,按時向縣國資辦報送會計報表,確保國有資產安全完整。
行政事業資產監管
強化國有資產監管,首先要摸清家底。據了解,高唐縣國資辦成立了調查小組,對教育、衛生、交通、水利、鄉鎮等部門的現有國有資產進行檢查登記。趙士軍強調,當地在2012年底頒布了《高唐縣國有公共固定資產管理辦法》,將公共固定資產納入監管范圍,他說:“像高唐縣這樣實現企業、行政、公共固定資產全覆蓋監管的,真正把公共固定資產這塊管理起來的在山東省可能是唯一。”經過清查,高唐縣廣場、綠地、道路、橋梁、河道等國有公共固定資產達47.78億元,并聘請社會中介機構對清查結果進行了專項審計。
針對縣屬行政事業單位國有房屋、土地兩證不齊的現狀,縣財政、國土、建委、房管、規劃等部門通力配合,為縣屬行政事業單位辦理權屬證件。同時,按照配置合理、保障需要的要求,在全縣范圍內調劑各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余缺,實現資源的有效整合和節約利用。高唐縣國資辦企業資產科相關負責人說:“比如檢察院、計生服務站搬遷新址后,協調工商局遷至原檢察院辦公樓,畜牧局遷至原計生服務站辦公樓,原工商局、畜牧局辦公地點可用于縣政府統一開發利用,節約了土地資源,節省了大量財政資金。同時,協調部分單位在交通大廈、勞動大廈集中辦公,改善了辦公條件,實現了公共資源共享。”
為了防止私自處置導致國有資產流失,當地還出臺了《高唐縣行政事業資產處置管理辦法》。所有處置行為,堅持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由使用單位提出資產處置申請,經主管部門審核、國資辦批準,由具有拍賣資格的中介機構進行拍賣,不適宜拍賣的實行議價處置。2013年召開資產拍賣會10場,涉及20個縣直部門及7鄉鎮,資產處置收入90余萬元,全部繳入縣國庫。
投融資類企業的監管
據了解,為了解決城市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高唐縣國資辦代表縣政府先后注冊設立了四個投融資平臺,它們分別承擔著政府職能范圍內的項目建設投融資、擔保質押、中小企業貸款周轉金、參與投資等任務,運作方式是采用市場化手段,引入競爭機制,依托政府資源,進行銀行融資,以政府項目為載體,有效集聚市場要素投入地方建設,放大政府投資效應。政府投融資平臺的投資方向集中于城市基礎設施、市政道路、經濟適用、廉租房等政府性投資項目,不參與市場競爭性項目建設。近3年來,四個平臺充分利用一切有效資源,適度超前負債,累計融資5.43億元。
公有資產運營公司是四個投融資平臺之一。據了解,這是一家集管理、運營、企業經營三位一體的國有獨資公司。按照“政府統一所有,授權運營機構運營,單位占有使用,資產管理和財務管理相結合,國資部門依法監管”的原則,高唐縣把全縣27家事業單位非經營性資產和閑置的房產、地產等零星資源“捆綁”后統一納入公有資產運營公司,由縣公有資產運營公司對其進行統一管理、運營、市場化運作,把非經營性資產變為經營性資產,盤活了存量,放大了國有資產效益,實現了保值增值。2013年公司累計融資2.1億元,無償為中小企業發放貸款周轉金70筆,累計1.37億元,解決了企業因償還債務帶來的暫時性資金周轉困難問題。
隨著監管層對縣級融資平臺監管手段的進一步收緊,如何加強縣級融資平臺監管,防范平臺風險,成為基層政府面臨的首要問題。據了解,高唐縣從政府層面將原有的國有資產運營公司整合為金城投資開發建設公司,在這個大平臺上,四個投融資平臺作為其子公司運作。
公益類企業的監管
高唐縣公益類企業涉及供水、供氣、污水處理、市政路橋、垃圾處理等方面。國資辦企業資產科相關負責人說:“我們的具體做法是一方面在考核與評價上,重點考核企業的國有資產保值和社會服務水平,在使企業保持不虧損的情況下,提高它們在社會中的服務水平。另一方面加大財政對公益性企業的補貼投入。積極爭取上級專項貸款5500萬元貸款用于污水處理廠建設,2700萬元貸款用于垃圾處理廠建設,同時在用地指標上優先保證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