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大氣污染治理、節能減排、產業轉型升級、世界氣候大會、碳交易、PPP模式,這些無形中關聯交錯的詞匯為我們今天推進全面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其帶來了制度建設和機制創新的新機遇。
近年來,中國政府一直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列入年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碳排放國,如何發揮好財稅政策杠桿作用,拓寬應對氣候變化多元化資金來源渠道,成為了一個問題。構建PPP模式氣候融資機制是緩解各方矛盾的一種選擇。而碳交易與CDM基金似乎又是可供考慮的手段。
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統計,2012年中國提供的碳減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場的30%以上,中國出售的碳排放指標將占全球市場的40%左右,未來二三十年中國低碳經濟的市場交易規模有望達到5000億至10000億美元。目前,我國上海、北京、廣州等地都成立了環境交易所,但由于缺乏規范和統一的碳交易所,這些碳交易市場主要基于項目交易,不是標準化的交易合約,加之信息不透明,中國企業在談判中常常處于弱勢地位,這也就限制了國內碳排放權的交易,失去了我國碳排放權定價權。因此,有必要在當前各地試點的基礎上,加快研究支持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市場體系,以盡快建立中國自己的碳交易定價權,促進我國低碳產業的發展。
北京、上海、廣州等市擁有優越的區位和成熟的金融市場,占有一定優勢,可以在試點的基礎上積極發展成為地區碳金融中心,從而帶動全國碳市場的整合和統一。指導各個試點省市建立各自獨立的碳排放權分配方案和交易機制。設立碳交易監管主體,規定第三方參與認證監管,明確第三方的獨立性。設置開放的交易平臺。聯合省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節能減排小組等職能部門,建立各地方的區域性碳排放交易平臺。指導金融機構在適當的時機推出碳金融衍生產品,以刺激碳市場的健康全面發展。
我國政府可以規定在某些高耗能、高排放的行業先行試點推行以實現“碳中和”為目標的低碳“配建”模式。可以從房地產、礦業、能源、鋼鐵冶金等重點高排放產業入手,先計算這些新建項目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然后強制規定在項目的存續期內,必須自行植樹造林或者向負責植樹造林的公益組織捐獻資金,或者自行到碳排放市場購買一定的排放權限。
另外,“十二五”期間,按照“建設生態文明”總體要求,我們可以考慮在總結外國PPP融資促進低碳發展經驗基礎上,著眼于改革CDM基金的可操作性,發揮財政性資金的杠桿作用,進而探索PPP氣候融資體制機制。按照《預算法》相關規定,探討將CDM基金收入納入一般預算或政府性基金預算管理,擴大政府性PPP氣候融資“種子基金”財力規模,在政府預算收支科目中增列“CDM基金收入”、“CDM基金支出”、“CDM贈款收入”、“CDM贈款支出”“類”級科目和明細科目,研究制定CDM基金收支、有償使用收支的《財務規則》、《會計準則》。同時,調整國家發展改革委現行項目資金分配管理職能,將CDM基金、氣候贈款等預算收入、預算支出、預算執行、項目決算、績效考評等職能全部劃歸財政部。
CDM基金也可以按照“母基金”的方式運作,主要投資于那些專注于低碳領域的私募股權投資(PE)和創業投資(VC),做“基金的基金”,可以參照全國社會基金的運作方式,委托國際、國內有低碳投資經驗的基金管理公司團隊操作,實現綠色種子基金資產的增值保值,實施滾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