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到2014年,整整二十年。
二十年可以改變很多事情。一個初生的嬰兒,經過二十年以后,也已經是一個成年人。在這二十年里,他長高,學習,每天每時每刻都在變化。誰也不會把一個人和他二十年前初生的時候相提并論。
但一項政策實行二十年,如果期間并無較大變化,或者說一再加強的話,會是一個什么樣的情況?
分稅制即是如此。本期文章為分稅制改革列出了一個詳細的時間表,其中詳細介紹了分稅制開展前后的順序流程。從這份看似波瀾不驚的時間表中,業內人士還是可以看出當年制度推敲磨合當中的驚心動魄。從專業角度來說,當年的分稅制改革,毫無疑問是勢在必行的。
但在之后一直到現在的二十年里,其改變卻讓人百味雜陳:除去2006年開征的煙葉稅和2012年鐵道部集中繳納的鐵路運輸企業收入城市維護建設稅劃歸地方政府外,其余在表中列出的7項調整全部是大比例加強中央財政利益的政策。
苦樂不均,“一刀切”……等等這些頻繁在本期文章中出現的詞匯,都統統指向了分稅制運行二十年之后,這項制度積攢已久的一次變革。
我們形容一項政策,運行到了一個亟待改革,又無法確定如何改革的階段之時,通常會說這項政策運行到了一個“深水區”。
而現在的分稅制改革就是如此。以平衡財力為最初設想的此項政策,在二十年的運行過程中,已經逐漸出現了一些矯枉過正的現象,甚至在某些領域有暗流涌動。
所以說,現在的分稅制改革,可以真正配得上“深水區”這三個字的評價。
本期專題運行過程異常艱難,艱難的并非是難以成稿,而是因為完全符合一開始的時候一位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研究財政史幾十年的老師的判斷:這個專題出來的結果,一定是論史者甚眾,擔憂者其次,提出解決之道者寥寥。
我們深知,每一項政策的提出、發展、成熟、改革甚至推倒重來,都是非常正常的,也是發展的必經之路。一味的繼承和發揚,而無視過去走過的彎路和犯下的錯誤,可能對任何人來說都不是什么好事。
現在,讓我們停下腳步,正視這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