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國家,有了財政,必然要有國庫。從周朝至晚期,我國的國庫管理一直實行按行政系統設立實物庫,建立起適應當時經濟發展的庫藏制度。光緒34年(公元1908年),戶部銀行改名為大清銀行,確定該行為國家銀行,準許經理國庫事務及公家一切款項,代理公債及各種證券,結束了我國幾千年以來實行的庫藏國庫制度。然而,與國外相比,在中華大地上終于形成的這一重大制度變遷實在是太遲了。1694年,第一家資本主義國家銀行——英格蘭銀行的成立,標志著英國由傳統的庫藏管理時代開始進入現代國庫管理時代。此后,中國開始被歐洲工業化國家趕超并拋在了后面。
17世紀后葉至18世紀中葉的英國,財政腐敗觸目驚心。1689年,即英國“光榮革命”的第二年,議會要求政府必須詳細、及時地記錄財政支出,并提出通過監督公共賬戶來實現對公開支出的控制。然而,反腐敗的道路注定是慢慢征途,況且全國范圍內的金融體系尚未建立,如何談得上管理與監督資金賬戶?歷史告訴我們,這一提議在98年后才得以成為現實。1787年,英國議會通過了《統一基金法》,自該年始,政府所有收入均納入統一基金,所有支出均由統一基金支付。從此,以往采用的極為復雜的專項收入用于專項支出的制度宣告終結,國庫單一賬戶制度正式建立。它的問世,實現了一級政府只有一本賬的目的,為全面陳述政府財政活動奠定了基礎。到1861年公共賬戶委員會成立時,英國議會及政府已無必要將主要精力集中在反腐敗問題上了。
忠實“守護者”
經過漫長的思考和積累,人們終于在“二戰”后全面檢討自己對國庫的理解,放寬了認識國庫的視角,認識到它不僅聯系著財政與金融,還聯系著政府與市場,聯系著千千萬萬個機構與個人,它不再是單純的資金出納與財物保管者,不再局限于簡單地核算財政收支,而成為囊括賬戶、資金收付、債務、采購、庫存現金等領域的政府財務、現金與宏觀管理者,具體管理方式也由中央銀行代理轉變為以財政管理為主,還實現了與信息技術、貨幣市場之間的有機融合。在此理念的指導下,20世紀70年代末期,以美國為代表的少數發達國家以國庫單一賬戶體系為基礎,開始過渡到較為高級的國庫現金管理階段,并在隨后的20多年內不斷發展與完善,成為國家和公眾利益的忠實“守護者”。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中國拉開了政府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帷幕。2001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方案有關問題的通知》正式印發,隨后財政部和中國人民銀行公布了《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方案》,闡釋了這項改革的基本框架和實施步驟。13年來,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促進了預算編制改革,強化了預算約束;方便了預算單位用款,提高了財政資金運行效率;增進了財政資金使用透明度,強化財政資金的監督;聚集了沉淀資金,完善政府的調控能力;規范了單位核算,確保預算單位的會計信息質量;實行了“收支兩條線”,推動預算外資金管理進入政府非稅收入管理的高級發展階段。
問題頗多
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一個又一個的腐敗案例值得人們深思。
2006年春,媒體披露了天津海事法院的程偉案件。程偉系天津海事法院一名普通的財務人員,在長達十多年的時間里,挪用財政經費1000多萬元、法院執行款9000多萬元,累計金額上億元。案發后,更是牽連出若干參與違法犯法的銀行職員、接受賄賂而徇私枉法的司法人員。2008年12月湖北潛江國庫盜竊案、2011年1月江西鄱陽李華波案的接連發生,表明我國在政府預算及國庫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依然很多,建立現代化的國庫制度,尤其是健全國庫反腐機能的任務仍然非常艱巨。
在反思我國近代百余年屈辱歷史究竟“因何落后、為何挨打”時,黃仁宇先生在《萬歷十五年》中提出,根源在于我們是一個“不能在數目上管理的國家”(mathematically unmanageable),不僅是我們,但凡“今日很多國家稱之為獨裁或極權,其實其內部都還有很多不能在數目上管理的原因”,而時常侵略別國的國家大都“可以實現數目字管理”。
在筆者看來,“數目字管理”的關鍵點是信息。一切行為,都會留下相應的信息;一切需求,也都有賴于充分的信息才能變成現實。無論過去,還是現在,信息是一個國家的重要基礎設施之一??梢哉f,信息是緊密聯系著政治、經濟與社會的不可或缺的基礎性要素。從某種意義上講,國庫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國庫信息處理變革史。然而,直至三百年前,人類的信息處理能力依然非常有限,信息服務的對象范圍很小,信息民主程度也極其低下。也只是到了工業革命之后,特別是1945年以后,借助于迅猛發展的信息網絡技術,信息極其迅速地從根本上改變了整個社會。
當然,信息也改變了國家財政及國庫管理。作為政府理財系統的財政體系,包括縱向多個層級、橫向多個部門,流經多個環節,涉及眾多主體,構成了一個復雜系統。信息理論與信息技術正逐步在財政及國庫管理中得到廣泛應用,賦予這個復雜系統一個健全的“腦”、敏銳的“眼”、強壯的“心臟”、完善的“血管”以及勤快的“手”與“腳”,從而引發了一系列重大變革。
國庫信息化
“金稅工程”是我國政務信息化起步最早的“三金”工程之一。借鑒稅務信息化的成功經驗,有利于更好地建設現代國庫的“數目字管理”系統。數據的科學管理與深度利用是稅務信息化的關鍵,而數據集中則是數據管理與應用的前提。從2002年起稅務系統開始實行稅收數據的省級集中,2006年底全國共有31個國稅局推廣應用了總局統一的綜合征管信息系統,相關數據實現省級集中,在此基礎上征管數據進一步集中到總局。稅務數據集中使省局、總局獲取到大量原始信息,較好地解決了上下級政府之間信息不對稱問題,對解決稅務機關與納稅人之間信息不對稱也有較大的幫助。
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現代國庫信息化建設的重點,國庫管理應用支撐平臺有效解決了標準統一和系統整合等問題。順應這一趨勢,實現國庫數據的省級集中管理,并在此基礎上推動基層國庫數據向中央集中,這是適應我國當前國情較為現實的明智選擇,也有利于將國庫管理及其信息化水平推向更高的發展平臺。
數據集中不是目的,而是數據管理與應用的手段。依托于平臺建設推行國庫數據集中管理,可以從源頭捕獲信息,實現業務流與信息流的高度重合,并根據輕重緩急將政府職能中帶有不變性質的業務流逐步信息化,以達到財政業務重塑的目的;可以使得財政管理操作執行層與決策層直接溝通,促使金字塔式的管理結構轉變成為扁平式的管理結構,建立跨部門、跨層級的有效聯通渠道,實現財政組織體系縱向扁平化與橫向一體化;可以建立“以客戶為中心”、“一站式”服務的管理模式,促使財政及國庫工作方式由控制型向參與性和自主型轉變、由注重以“物”為中心向以“人”為本轉變、由經驗決策向科學決策轉變、由簡單事務操作向知識智能管理轉變、由被動執行向主動創造轉變。至此,現代“數目字系統”的建立,標志著國庫的現代化進入高級、成熟的發展階段,國庫的反腐機能才可能得以健全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