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構建和諧社會要以科學發展觀指導工作,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過程就是科學發展觀的貫徹過程。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構建
0 引言
“和諧社會”是一個內涵相當豐富的概念,它涵蓋了人們的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和諧社會的基本要素和評判標準,也是各不相同的。胡錦濤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很關鍵的一個環節就是:在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要更好的促進公平正義,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
科學發展觀以“發展”為主題,強調“科學”發展,為和諧社會的構建定下一個基調。發展是第一要務,這是黨和政府一直強調的。我國經濟經過改革開放后30多年的持續高速增長,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新的發展時期面臨著新的挑戰、新的任務與新的機遇,它同時還需要新的智慧和新的發展對策。
1 科學發展的基本要求
1.1 發展的全面性
發展的全面性就是全方位多方面共同發展。發展的全面性至少應當包括兩個層次的含義:第一是構成發展內涵的各個要素、各個方面要全面;第二是各主要方面內部各方面的發展要全面。具體地說,不僅生產力的發展和人的發展要全面,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要全面,而且生產力、經濟、人、社會本身的發展也要全面。因此,著眼于全局,從局部著手,是一個有效的方法。
2.2 發展的協調性
發展的協調性就是按比例地和結構合理地發展。科學發展觀不僅是全面發展的發展觀,而且也是協調發展的發展觀。黨中央提出“五個統籌”就是協調發展觀的集中表現。統籌城鄉發展,就是要協調城市發展和鄉村發展,逐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收入的差距和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從而達到城市與鄉村良性互動、共同繁榮;統籌區域發展,就是要協調各個區域的發展,逐步縮小地區發展和收入差距,實現東、中西部良性互動,促進區域經濟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最終實現共同同富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就是要協調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切實改變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不平衡的局面,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推進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就是要協調人與大自然的關系,改變任意破壞生態環境、浪費資源、不惜代價促進經濟增長的行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就是要協調本國發展和世界發展的關系、國內需求和國外需求的關系、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關系、國內資源和國外資源的關系、自主研發能力和引進先進技術的關系等,從而加快提升綜合國力。
1.3 發展的可持續性
發展的可持續性就是人類社會世世代代能夠持續不斷地發展。當今世界,即使是同代人之間,也存在嚴重的社會不和諧問題,甚至出現社會沖突。因此,可持續性發展不僅關注環境、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而且關注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這里涉及兩個問題:一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如人口的程度增長、資源的智謀開發和合理利用、環境的保護和優化、生態的平衡、資源有效配置;二是,人類之間的和諧,如社會公平分配、可持續發展等。可持續發展就是高尚文明的發展,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地發展及人類間和諧地發展。
2 和諧社會是能夠創造及為豐富的有機財富的社會
2.1 在科學發展觀中,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人,發展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離開人的需要,為了發展而發展,甚至為了不切實際的政績工程、面子工程,而做出的一切努力,都是與科學發展觀背道而馳的。早在20世紀50年代,我們為趕超英美而舉國進行的大煉鋼鐵的大躍進運動,還有在改革開放中,局部地區和個別領導人心目中所形成的GDP崇拜,無一不是離開了人的現實需要,而為某種虛幻的目標服務。當人們為了實現這種目標,而做出的種種努力時,其結果必然導致大量的資源被消耗和掠奪,環境污染,以及生態的嚴重破壞。這種離開人的具體需要而創造的財富,很難表現為可供社會支配的有機形態,它所耗費的大量有限資源,其產出的結果成為對于改善人民生活和社會經濟發展毫無用處的負支出,甚至變成了制約發展的沉重包袱。這種情況在過去以增長為主要目的的發展觀中,多有表現。
2.2 構建生長率社會就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要求建立一種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生態環境的協調關系。協調性既體現在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又體現在發展的最終結果中。這種協調性使得和諧社會的和諧,不僅表現在人的關系中,同樣也要在物的關系中表現出來。因而,與以往的時代不同,和諧社會是能夠創造大量有機財富的社會。
3 和諧社會是以信任與合作為基礎的社會
3.1 科學發展觀的本質是“以人為本”,這里的“人”既不是指社會的個別集團,也不是某種抽象的觀念符號,他是實實在在的生活在當代中國社會的一切公民。“以人為本”的落腳點在于使全體人民共享社會進步的成果。我們創造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與政治文明,其目的是為人創造一種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科學發展觀的特征是協調性,我們知道,從社會結構要素的協調到利益群體關系的協調,都少不了合作與信任。合作與信任是和諧社會的靈魂。
3.2 在世界工業化的發展過程中,勞資關系發展的軌跡往往經歷了從被期劇烈沖突,到通過談判和溝通、實現和諧相處。這種從尖銳的對立到利益的協調,正是社會的不同利益群體在相對公正和公平的下所形成的合作與信任的結果。在一個社會中,如果沒有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接納、認同,合作互相是不可能的。合作不僅是一個利益集團對待另一個利益集團的文明態度,更是降低社會發展成本的有效途徑,也是造就社會祥和、文明進步的思想基礎。在當代和諧社會建構中,關注弱勢群體的利益,對他們予以智謀的關愛,更容易化解種種利益懸殊所造就的暴戾之氣,形成和諧、協調的利益關系。
3.3 信任作為和諧社會的精神支柱,既有待于個體道德水平的提高,更有待于社會對信任制度安排的關注。信任一般來說是個體基于對他者行為的反應。在社會生活中,往往是一項政策的效應、一個輕率的行為、或一個不負責的承諾,都可能摧毀人們多年間形成的信任關系。在當代社會,政府與個人之間,消費者與廠商之間,人與人之間,由于信任的匱乏,極大地阻礙了大多數民眾對發展的參與,助長了國民無責任化傾向,破壞了民族的凝聚力、認同感,對社會發展產生了致命的危害。因而,加大了國民無責任化傾向,破壞了民族的凝聚力、認同感,對社會發展產生了致命的危害。因而,加大對信任的制度安排,包括對契約的強制履行,對組織機構或個人信任檔案的建立,讓誠實信用的民法通則,落實到人們的言行舉止之中,正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當務之急。
總之,科學發展觀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摜,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實踐要求——和諧社會的構建過程恰恰是科學發展觀的貫徹執行過程。和諧社會是一個有著極為豐富的物質文明支撐的社會,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始終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穩定有序、和諧協調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鄭成功.科學發展與共享和諧——民生視角下的和諧社會[M].人民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王春燕]